浙江大学大型话剧《求是魂》侧记

4月11日晚上八点多,记者拨通了浙江大学大型话剧《求是魂》总导演桂迎教授的电话。电话的那头,她正忙着为进京前校内最后一次公演进行彩排。电话里她的声音听起来仍那么有力满干劲。事实上,所有的剧组人员在桂迎的带领下,已经为这部话剧整付出了整整一年的辛劳。

《求是魂》是中国科协会和教育部组织的“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项目的一部分,反映了竺可桢老校长的生平事迹和崇高风范,更饱含了浙大人对老校长竺可桢的深切怀念。对于浙大人来说,竺可桢不仅为我国气象地理学作出了出贡献,更重要的是对浙江大学传播了他科学大师的科学情怀,为全校树立了不朽的求是精神。

这部剧,可以说是浙大人献给竺校长的一曲礼赞。

难忘的创作历程

浙江大学自接到话剧编排任务以来,2012年1月、2月开始剧本创作前的筹备,3月份邀请了编剧、音乐、舞美等艺术指导,并汇聚校内黑白剧社、梵音剧社等学生戏剧社团的精锐力量,导演由浙大公共体育与艺术部教授桂迎担任。4月份开始剧本创作,6月中旬在全校公开选拔演员和职员,暑期进入排练阶段。9月8日、9日,《求是魂》在校内第一版试演,广泛听取意见,精心修改完成了第二版剧本,并在12月进行了首场正式演出。

“虽然领导都已经确定了要排演竺校长一生中的哪些事件,但是具体如何将想法搬上舞台,还要做很多功夫。”桂迎说道。大致确定演出范围后,她带领大家开始了艰难的创作历程。剧组花了整整一个暑假时间来走访竺校长的故人,包括他的儿子竺安老先生、撰写《竺可桢传》的作者谢世俊。“这个过程很劳累,也很有收获。”

“所有在剧中出现过的细节,我们都在现实中仔细斟酌,力求真实。”那些剧中出现的竺校长的日记,其实远不止舞台上的那么一箱。而这些堆积如山的日记,负责编剧的剧组人员都尽可能地翻过,尽可能从这些一手资料的字里行间里原原本本地还原出那个浙大人记忆中的竺校长。

剧组成员还专门拜访了浙大抗战“西迁”亲历者,听他们讲述当年浙大人在竺校长带领下于炮火中弦歌不辍,避居乡野而励志科学创新的历时。“那时的课堂连课桌椅都没有,他们拿一块木板放胸前就能当桌子。这和现在的学生生活简直有着天壤之别。”剧组成员很诚恳地说:“其实这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一种学习。”

“浙”里的故事很精彩

《求是魂》话剧从竺校长的一生中截取了几个有深刻意义的横切面,包括决定出任校长、带领西迁等事件。话剧伊始便是竺可桢纠结在是否出任国立浙江大学校长的一幕。面对刚刚有起色的、自己一手创办起来的中国第一个气象监测站北极阁,竺可桢实在舍不得。而想到少年强则中国强,为了培养出更多的有为青年,竺可桢最终带着一份对北极阁的眷恋,一份对国家的责任来到杭州,出任浙大校长。虽然未来艰难重重,但“若对浙江大学有所裨益,我愿全力以赴。”

很快战争打响,竺可桢校长以惊人的胆识果断带领全校师生,踏上西迁路,进行转移。他以惊人的心力带领教授们克服困难,保护着全校几百名学生。每到一个地方,他总是关切地询问是否有人掉队,是否有人受伤。他一方面保护学生,一方面也照顾教授,甚至还千方百计去请名家为这一群“落魄”的学生讲课。他总是有韧性,能将不可能变成可能,将可能变成完美。他多次登门拜访马一浮先生,请他创作校歌,最终竺可桢的耐心打动了这位许久不出山的国学大师,才有了今天浙江大学朗朗上口的校歌。

“他首先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桂迎感叹。但是他又不只是那个活生生的人。竺可桢先生的言行,始终贯彻着求是精神。在他一手创立的、中国第一所国立气象站北极阁搞气象研究时,他就时时刻刻保持着对科学的严谨,一种求是的精神。而来到浙大当校长后,他教育学生时时刻刻保持求是的精神。他是浙大校训的奠基人。

而话剧的最后一幕更是感人。所有在竺可桢的生命里扮演过重要角色的人——他的发妻、他的朋友、他的学生,都面向观众,在向远处眺望着,似乎在努力看清楚竺可桢的身影。而站在舞台后方高台上的那位清瘦的老人,那个浙大人记忆中的竺校长,却在大家的呼喊中,带着平和的微笑,渐渐落下,淡出观众的视野,背景大大的竺老手迹“求是精神”却越发闪耀。

台前幕后的感动

“除了时间以外,剩下的辛苦说都说不尽,难以简单地衡量。”

饰演老年竺可桢的是一名大四本科生。而演出时,观众们都被这个走路颤颤巍巍的“老年人”吸引了注意力。大家说,不仅神态像,连声音也模仿得惟妙惟肖。“为了演好角色,演员看了很多资料,平实生活中就在不断模仿,到最后,他一张口就是竺校长的腔调。”

许多剧组成员都是在校学生,有繁重的课业压力。而他们仍然为这部剧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短短几个月时间,剧本曾经前前后后大改5次。每一次改变,对台前幕后的剧组成员来说,都是极大的工作量,甚至意味着之前的工作要推倒重来,但他们依旧仔仔细细地修改每一个细节,力求完美。

而这样的付出也得到了回报。每次演出时,前来领票的人总是排起长龙;不管是试演还是正式演出,小剧场总是坐得满满当当的。第一次校内演出结束后,观众台上一位行动不便的老人,在女儿的帮助下,颤颤巍巍地走上舞台。老人一上台,就执意让搀扶的人退到一旁。这位九十五岁高龄的老人是西迁亲历者,著名的昆虫学家唐觉教授。他很认真地鞠了一躬,对在场所有的演员说:“谢谢你们!”在场的观众,无不动容。

“人一旦做了选择,就再也不悔”,“在自然面前,我们都是尘土,我们要敬畏自然”,“再难都要活下去”……竺校长的句句话语在剧后还依旧在观众的心间萦绕。来自工程力学10级的本科生薛景瑜在演出结束后说:“第一次真正近距离地感受到了竺可桢老校长的大师魅力,这部剧很棒!”

4月17号,剧组在完成校内演出后,《求是魂》将代表浙江大学进京做汇报演出。

调宣部供稿

关于我们 | 访问学术版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网络版) 京ICP备 1603335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