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

黄志强:外科大家是怎么炼成的

作者:黄志强      来源:中国科学家      日期:2022-12-15

黄志强是解放军总医院、军医进修学院主任医师,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胆道外科学的奠基人之一,发表论文300余篇,著有《胆道外科学》《肝脏外科学》《黄志强肝脏外科手术学》《黄志强胆道外科手术学》《黄志强胆道外科学》等为代表的18部专著。先后获得各类科学技术成果奖 40 余项,其中军队和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各 1 项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1 项 ;被总后勤部授予“科学技术一代名师”。

黄志强院士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外科大家。那么真正的大家是怎么炼成的呢?黄志强院士在《军医进修学院学报》上发文,阐述了自己的见解。

真正的大家是怎么炼成的?

当一个人从无名到大家,是通过一系列的努力和克服了多种困难的,其中经历过高兴、悲哀、失望,才有最后的结果。

外科的对象是人,是一类特殊的应用科学。外科与手术一般是同义词,是指通过“制造”创伤的手段来治病的。按照一般观念,科学研究基本上是探索未知的,然而,外科必须要根据成熟的、已知的证据施行正确的处理。怎样将已知、成熟的经验用到治疗疾病并再进行探索和创新,这是外科医生要面对的。外科跟艺术是不可分离的。

在古希腊,Arts最初是指技艺,如木工、铁匠、理发匠、外科手术等,今日的许多外科医生还保留有“动手”的爱好。艺术家开始时搞解剖,达.芬奇就是著名的解剖学家和画家。我有一个大胆的设想,“上帝”创造了一个完美的人,人因为病痛失去了完整的生理和谐,外科医生的责任是要重新创造人的生理和谐,外科医生的目的不只是割切一个什么器官,而是要重新创造一个人的完美。外科医生的生涯充满着创新的激情与创新的行动,假如没有创新外科就没有了灵魂。

怎样才是“外科大师”,外科的远景是什么?一刀一剪做手术并不是外科的远景,技术的东西是可以成熟的,所谓熟能生巧,但是巧并不是外科的最高境界。外科最高的境界是技术-创新-哲学与艺术的结合,能达到这个地步便是“外科学大师”了。创新的最基本基础是独立思考精神,也就是怀疑的精神。外科医生的素质应包括对问题的敏感,对技术的精益求精,对病人的同情心。另外,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带有一点冲动,是在感情-思维上处于一种激发状态,这样才能对研究项目长期、忘我地追求下去。

我们不妨回顾一下历史上一些外科先驱给我们的启发。John Hunter(1728-1793),英国人,他提倡细致观察,将科学方法用于医学。那时的外科学还未形成系统,他教导学生将病理、生理学的知识用于外科。他的名言:不要空想,做实验试一试。鼓励人们解决问题,不靠空想,而是进行实验。人们为了纪念他在英国成立了Hunter博物馆。John Hunter的贡献是把外科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他对很多疾病都做出了贡献,如齿科、淋巴管、组织移植、炎症、性病、动脉瘤、枪伤等。他被誉为“科学家及外科医生,是他改变了外科的本质”(John Hunter Scientist and Surgeon.The man who changed the nature of surgery)。

作为科学外科之父,他是第一位把外科引入了理性的、科学的途径,他告诫只有实在必要和外科医生能预见手术后果时才施行,使手术基于理性的基础上。

美国著名的Johns Hopkins医院建院之初有著名的“四大金刚”:病理学家William Henry Welch(1850-1934,发现产气杆菌,后来以Johns Hopkins医院的理念组建中国北京协和医院);内科学家Osler,(1849-1919,著有Principle and Practice of Medicine);妇产科学家Howard Atwood Kelly(1858-1943);外科学大家William Stewart Halsted(1852-1922),他创建了住院医生制度及培养出多位杰出的外科学大师,提升了美国的外科学。Halsted70岁去世时,《纽约时报》给予他很高的评价,说他是33年来在医学科学里最先进的一位领导者。

他建立的一套外科手术体系,他所提倡的爱护组织、仔细止血、一丝不苟、使用丝线、解剖学分离的精准外科原则,直到今天我们还在使用。Halsted去世时是一位可卡因成瘾者。1884年他听说把麻药打到神经上可以产生区域性麻醉,就和两个学生一起在自己身上做可卡因传导麻醉实验,最后3人都可卡因成瘾,另外2人很早就因此去世了,但他活到70岁。1889年他发明手术橡皮手套,据说那时候他的女友是一位手术室护士,天天泡消毒液,手都烂了,在爱情的驱使下他发明了橡皮手套,到现在我们还在使用。

Francis D.Moore(1913-2001)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临床外科学家。Moore1939年从哈佛医学院毕业,1942年完成住院医生训练,1948年他35岁,任外科主任。他有哮喘病不能服兵役。由于出名的外科医生都当兵去了,外科主任位置给了他。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在他领导下开展了大器官临床移植研究。1953年共进行了10例临床肾移植,虽然都失败了但他仍然坚持。

后来由Joseph Murray(一位整形外科医生)担任研究组长,1954年他在1次同卵双胞胎间做肾移植获得首次成功,并一直坚持,最后获得了1990年的诺贝尔奖。这里面首先是坚持,是他的毅力,之后就是机遇,碰到了一个同卵双胞胎,也碰到那个时候抗排斥药物刚刚出现。这是一项集体工作,正如他在获奖演讲时所说:“假如此奖是给予单位,应是Peter Bent Brigham医院,那时的内科主任是George Thorn,外科主任是F.D.Moore”。Moore最主要的成就是外科病人的代谢研究。

1941年Cocoanut Grove夜总会大火,大量烧伤病人到了MGH,他当时是住院医生,在管理这些烧伤病人时利用标记同位素来研究创伤、手术病人的代谢,写了划时代的著作《外科病人的代谢支持》,现在仍是外科医生所必读的。

Starzl与Moore同时代。1963年,在一个月内Starzl和Moore两人分别发表肝脏移植的报告,连同欧洲的病例,结果7例病人都死了,但是Starzl继续进行实验,直到1967年得到成功。然而Moore退出了,他觉得肝移植不可能成功,就这么一念之差。开始的时候Moore的优势更明显,因为他在哈佛,而Starzl在西北大学(芝加哥),假如Moore能坚持下来,今天我们不一定说Starzl是肝移植之父了。为什么Halsted能够忍受40年的毒瘾折磨,而Moore不能够再忍受几年肺心病呢?这里面有什么原因?

Thomas E.Starzl(1926-)是肝移植的初创者,1952年毕业于美国西北大学,2006年美国总统布什亲自给他授了奖章。他做了200多次肝移植实验,都失败了,但最后坚持下来成功了。坚持一分钟或者提早一分钟退出结果是完全不一样的。因此我们看准目标,就要坚持到最后。Starzl的成功就在于他的坚持和勤奋。他发表了2130篇科学论文、4部专著、292篇章节,平均每7.3天产出1篇论文,是世界上被引用最多的作者。

1991年他从临床退休,但还从事研究工作,他有一个Starzl肝移植研究所,还活跃在学术舞台上,2006年还参加了我院举办的肝移植会议。所以一个科学家的成功就是坚持乐观和进取的精神。

我国的外科学先驱沈克非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对我国外科学的发展有很大的贡献。沈克非(1898-1972),浙江嵊县人,1924年毕业于美国西余大学医学院,1929年回国后创办南京中央医院,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随远征军赴印度,1952年参加第二批抗美援朝志愿医疗队。沈克非有一句名言:什么是外科医生?内科医生加上手术刀就是外科医生,外科医生如果没有内科医生的基础不叫外科医生,那是外科匠。

这是他一贯坚持的外科医生的标准。就是说你必须有理论,要有外科的修养,再加上手术,这才能称之为外科医生。沈克非是外科医生、教育家,外科一把刀。我曾随吴英恺教授参观过沈克非交感神经链切除、脊髓肿瘤的手术。他对神经外科有特长,创建了我国的神经外科学专业和实验外科,现在的野战外科研究所就是他亲手创建的,还组织编写了我国第一部外科学专著。

微创外科是现代外科学发展的新阶段。Philippe Mouret(1938-2008)出生于法国里昂,1966年医学院毕业,他是一个普通外科兼妇科开业医生。1983年施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1987年施行首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所以他说自己是一个边缘化的妇产科医生。

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假如他不是外科医生,只是一位妇科医生怎么样?那可能就不会出现腹腔镜胆囊切除了。假如他不是开业医生,而是大医院医生又怎么样?上级不会让他做,也就没有微创外科的开始,那么历史就会改写。因为当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出现时,一些外科大家曾认为这是一个危险的“发明”。所以外科大家亦可能扮演一个双重角色,一方面起到推动外科发展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可能成为外科更新的阻力,这样的情况在外科历史上有不少,有时因为一个不正确的理论,可以将科学发展推迟若干年。

因此,当我们自己成为大家的时候要注意这两重身份。一个是推动科学事业的前进,一个是不要阻碍新技术新方法的发展,这是外科大家所负的历史使命。外科不断的发展,外科潮流也在改变,过去曾说伟大的切口代表伟大的外科医生,切口那么大外科医生自然伟大,没有那么大的切口怎么能把大瘤子拿出来?现在用微创方法做肝切除,可以得到跟开放手术一样的效果或者是更好的效果。因而有人提出,小切口的伟大的外科医生。

科学研究是外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是科学研究并非都是玫瑰花铺路。我主张外科医生做科学研究要更多地从实际出发。我当年选择的题目是胆道问题,特别是肝内胆管结石,那时这问题没有人过问,我想人家不问的东西也可能是最好的。临床研究的特点是以病人作为对象,认真记录病例资料很受益。我写过一些专著,材料都是一点一滴累积起来的,这样不会使研究与临床脱节。

科学研究也有很多不成功的,不成功不要灰心。古人说:“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对科学的追求,最后可能忽然间就贯通了,当你真正努力的时候,你会突然间感觉到有成就,感悟到真理了。外科医生大部分工作都在临床,要真正从事科学研究谈何容易?但是如果外科医生不去研究外科问题,谁去研究?所以外科医生必须要做外科研究。然而外科医生这双手是什么也不能代替的。

科学研究的潮流也在改变。1945年美国科学发展局向美国总统提供了一份科学报告:《科学—没有止境的前沿》,该报告扭转了美国历来“重应用轻基础”的研究取向,结果大量经费向基础科学研究倾斜。

过了半个世纪之后,美国又发现“当前大部分标准治疗并不使癌症病人活得更长,数以百万计的花费并未能改变一些常见病的自然过程,怎样花钱,值得一思!”。不久前美国国会对NIH提出要求研究5-10年时间能见效的项目,于是美国NIH于2003年提出新的科研线路,强调转化科学研究和临床研究。美国NIH主席在2005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一篇文章写道:“没有任何时候比现在更需要一支强大的从基础到转化的双向的科学家队伍,强大的研究手段: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遗传学、结构生物学、生化、影像学给转化科学对人类疾病的认识提供无限的机遇”。

转化医学是由实验室产生的新方案用于人体的单向性研究活动。至于外科的临床研究,《临床研究论坛》的一篇报道写着:“过去50年外科学发展是空前的,但曾受尊敬的外科格言今已不再,常做的手术变成了谜团,现今手术变得更加微创、更精巧,我们的注意力回到了病人,其实病人的生活质量与平安地从手术室出来有同样的重要意义”“医疗费用上涨失控,质-效比将受到强调 我们外科医生将要受到对于手术用于病人的合理性的拷问,这些只能通过高质量的临床研究来完成”。看来外科潮流又将改变,这给外科带来了机遇。

二十一世纪除了研究工作改变外,也带来了外科的迷茫,医学的人文精神和医学的科技特点的冲突,过去的生物医学现在转型到生物、人文、社会、精神,是一个综合性的医学。在这个时候外科医生假如掌握不好这个发展,很快就会挨骂,这个也不奇怪;另外,外科医生的团队精神很重要,不但是技术,心理的素质和认知的能力也很重要。

外科医生除了技术上的精益求精外,更重要的是非技术性修养,即人文素质修养。

总的来说,做一个好外科医生不容易,正是不容易才是可贵的。

本文摘编自: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更多科学家资讯,请点击

为真实全面展现新中国科技发展历史,收集保存反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经历的宝贵资料,特邀请您向采集工程捐献传记、证书、信件、手稿、著作等学术成长过程相关的各类资料。2021年采集工程项目申报现已启动,火热报名中!

详细

黄志强:外科大家是怎么炼成的

作者:黄志强 来源:中国科学家 日期:2022-12-15

黄志强是解放军总医院、军医进修学院主任医师,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胆道外科学的奠基人之一,发表论文300余篇,著有《胆道外科学》《肝脏外科学》《黄志强肝脏外科手术学》《黄志强胆道外科手术学》《黄志强胆道外科学》等为代表的18部专著。先后获得各类科学技术成果奖 40 余项,其中军队和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各 1 项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1 项 ;被总后勤部授予“科学技术一代名师”。

黄志强院士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外科大家。那么真正的大家是怎么炼成的呢?黄志强院士在《军医进修学院学报》上发文,阐述了自己的见解。

真正的大家是怎么炼成的?

当一个人从无名到大家,是通过一系列的努力和克服了多种困难的,其中经历过高兴、悲哀、失望,才有最后的结果。

外科的对象是人,是一类特殊的应用科学。外科与手术一般是同义词,是指通过“制造”创伤的手段来治病的。按照一般观念,科学研究基本上是探索未知的,然而,外科必须要根据成熟的、已知的证据施行正确的处理。怎样将已知、成熟的经验用到治疗疾病并再进行探索和创新,这是外科医生要面对的。外科跟艺术是不可分离的。

在古希腊,Arts最初是指技艺,如木工、铁匠、理发匠、外科手术等,今日的许多外科医生还保留有“动手”的爱好。艺术家开始时搞解剖,达.芬奇就是著名的解剖学家和画家。我有一个大胆的设想,“上帝”创造了一个完美的人,人因为病痛失去了完整的生理和谐,外科医生的责任是要重新创造人的生理和谐,外科医生的目的不只是割切一个什么器官,而是要重新创造一个人的完美。外科医生的生涯充满着创新的激情与创新的行动,假如没有创新外科就没有了灵魂。

怎样才是“外科大师”,外科的远景是什么?一刀一剪做手术并不是外科的远景,技术的东西是可以成熟的,所谓熟能生巧,但是巧并不是外科的最高境界。外科最高的境界是技术-创新-哲学与艺术的结合,能达到这个地步便是“外科学大师”了。创新的最基本基础是独立思考精神,也就是怀疑的精神。外科医生的素质应包括对问题的敏感,对技术的精益求精,对病人的同情心。另外,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带有一点冲动,是在感情-思维上处于一种激发状态,这样才能对研究项目长期、忘我地追求下去。

我们不妨回顾一下历史上一些外科先驱给我们的启发。John Hunter(1728-1793),英国人,他提倡细致观察,将科学方法用于医学。那时的外科学还未形成系统,他教导学生将病理、生理学的知识用于外科。他的名言:不要空想,做实验试一试。鼓励人们解决问题,不靠空想,而是进行实验。人们为了纪念他在英国成立了Hunter博物馆。John Hunter的贡献是把外科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他对很多疾病都做出了贡献,如齿科、淋巴管、组织移植、炎症、性病、动脉瘤、枪伤等。他被誉为“科学家及外科医生,是他改变了外科的本质”(John Hunter Scientist and Surgeon.The man who changed the nature of surgery)。

作为科学外科之父,他是第一位把外科引入了理性的、科学的途径,他告诫只有实在必要和外科医生能预见手术后果时才施行,使手术基于理性的基础上。

美国著名的Johns Hopkins医院建院之初有著名的“四大金刚”:病理学家William Henry Welch(1850-1934,发现产气杆菌,后来以Johns Hopkins医院的理念组建中国北京协和医院);内科学家Osler,(1849-1919,著有Principle and Practice of Medicine);妇产科学家Howard Atwood Kelly(1858-1943);外科学大家William Stewart Halsted(1852-1922),他创建了住院医生制度及培养出多位杰出的外科学大师,提升了美国的外科学。Halsted70岁去世时,《纽约时报》给予他很高的评价,说他是33年来在医学科学里最先进的一位领导者。

他建立的一套外科手术体系,他所提倡的爱护组织、仔细止血、一丝不苟、使用丝线、解剖学分离的精准外科原则,直到今天我们还在使用。Halsted去世时是一位可卡因成瘾者。1884年他听说把麻药打到神经上可以产生区域性麻醉,就和两个学生一起在自己身上做可卡因传导麻醉实验,最后3人都可卡因成瘾,另外2人很早就因此去世了,但他活到70岁。1889年他发明手术橡皮手套,据说那时候他的女友是一位手术室护士,天天泡消毒液,手都烂了,在爱情的驱使下他发明了橡皮手套,到现在我们还在使用。

Francis D.Moore(1913-2001)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临床外科学家。Moore1939年从哈佛医学院毕业,1942年完成住院医生训练,1948年他35岁,任外科主任。他有哮喘病不能服兵役。由于出名的外科医生都当兵去了,外科主任位置给了他。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在他领导下开展了大器官临床移植研究。1953年共进行了10例临床肾移植,虽然都失败了但他仍然坚持。

后来由Joseph Murray(一位整形外科医生)担任研究组长,1954年他在1次同卵双胞胎间做肾移植获得首次成功,并一直坚持,最后获得了1990年的诺贝尔奖。这里面首先是坚持,是他的毅力,之后就是机遇,碰到了一个同卵双胞胎,也碰到那个时候抗排斥药物刚刚出现。这是一项集体工作,正如他在获奖演讲时所说:“假如此奖是给予单位,应是Peter Bent Brigham医院,那时的内科主任是George Thorn,外科主任是F.D.Moore”。Moore最主要的成就是外科病人的代谢研究。

1941年Cocoanut Grove夜总会大火,大量烧伤病人到了MGH,他当时是住院医生,在管理这些烧伤病人时利用标记同位素来研究创伤、手术病人的代谢,写了划时代的著作《外科病人的代谢支持》,现在仍是外科医生所必读的。

Starzl与Moore同时代。1963年,在一个月内Starzl和Moore两人分别发表肝脏移植的报告,连同欧洲的病例,结果7例病人都死了,但是Starzl继续进行实验,直到1967年得到成功。然而Moore退出了,他觉得肝移植不可能成功,就这么一念之差。开始的时候Moore的优势更明显,因为他在哈佛,而Starzl在西北大学(芝加哥),假如Moore能坚持下来,今天我们不一定说Starzl是肝移植之父了。为什么Halsted能够忍受40年的毒瘾折磨,而Moore不能够再忍受几年肺心病呢?这里面有什么原因?

Thomas E.Starzl(1926-)是肝移植的初创者,1952年毕业于美国西北大学,2006年美国总统布什亲自给他授了奖章。他做了200多次肝移植实验,都失败了,但最后坚持下来成功了。坚持一分钟或者提早一分钟退出结果是完全不一样的。因此我们看准目标,就要坚持到最后。Starzl的成功就在于他的坚持和勤奋。他发表了2130篇科学论文、4部专著、292篇章节,平均每7.3天产出1篇论文,是世界上被引用最多的作者。

1991年他从临床退休,但还从事研究工作,他有一个Starzl肝移植研究所,还活跃在学术舞台上,2006年还参加了我院举办的肝移植会议。所以一个科学家的成功就是坚持乐观和进取的精神。

我国的外科学先驱沈克非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对我国外科学的发展有很大的贡献。沈克非(1898-1972),浙江嵊县人,1924年毕业于美国西余大学医学院,1929年回国后创办南京中央医院,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随远征军赴印度,1952年参加第二批抗美援朝志愿医疗队。沈克非有一句名言:什么是外科医生?内科医生加上手术刀就是外科医生,外科医生如果没有内科医生的基础不叫外科医生,那是外科匠。

这是他一贯坚持的外科医生的标准。就是说你必须有理论,要有外科的修养,再加上手术,这才能称之为外科医生。沈克非是外科医生、教育家,外科一把刀。我曾随吴英恺教授参观过沈克非交感神经链切除、脊髓肿瘤的手术。他对神经外科有特长,创建了我国的神经外科学专业和实验外科,现在的野战外科研究所就是他亲手创建的,还组织编写了我国第一部外科学专著。

微创外科是现代外科学发展的新阶段。Philippe Mouret(1938-2008)出生于法国里昂,1966年医学院毕业,他是一个普通外科兼妇科开业医生。1983年施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1987年施行首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所以他说自己是一个边缘化的妇产科医生。

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假如他不是外科医生,只是一位妇科医生怎么样?那可能就不会出现腹腔镜胆囊切除了。假如他不是开业医生,而是大医院医生又怎么样?上级不会让他做,也就没有微创外科的开始,那么历史就会改写。因为当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出现时,一些外科大家曾认为这是一个危险的“发明”。所以外科大家亦可能扮演一个双重角色,一方面起到推动外科发展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可能成为外科更新的阻力,这样的情况在外科历史上有不少,有时因为一个不正确的理论,可以将科学发展推迟若干年。

因此,当我们自己成为大家的时候要注意这两重身份。一个是推动科学事业的前进,一个是不要阻碍新技术新方法的发展,这是外科大家所负的历史使命。外科不断的发展,外科潮流也在改变,过去曾说伟大的切口代表伟大的外科医生,切口那么大外科医生自然伟大,没有那么大的切口怎么能把大瘤子拿出来?现在用微创方法做肝切除,可以得到跟开放手术一样的效果或者是更好的效果。因而有人提出,小切口的伟大的外科医生。

科学研究是外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是科学研究并非都是玫瑰花铺路。我主张外科医生做科学研究要更多地从实际出发。我当年选择的题目是胆道问题,特别是肝内胆管结石,那时这问题没有人过问,我想人家不问的东西也可能是最好的。临床研究的特点是以病人作为对象,认真记录病例资料很受益。我写过一些专著,材料都是一点一滴累积起来的,这样不会使研究与临床脱节。

科学研究也有很多不成功的,不成功不要灰心。古人说:“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对科学的追求,最后可能忽然间就贯通了,当你真正努力的时候,你会突然间感觉到有成就,感悟到真理了。外科医生大部分工作都在临床,要真正从事科学研究谈何容易?但是如果外科医生不去研究外科问题,谁去研究?所以外科医生必须要做外科研究。然而外科医生这双手是什么也不能代替的。

科学研究的潮流也在改变。1945年美国科学发展局向美国总统提供了一份科学报告:《科学—没有止境的前沿》,该报告扭转了美国历来“重应用轻基础”的研究取向,结果大量经费向基础科学研究倾斜。

过了半个世纪之后,美国又发现“当前大部分标准治疗并不使癌症病人活得更长,数以百万计的花费并未能改变一些常见病的自然过程,怎样花钱,值得一思!”。不久前美国国会对NIH提出要求研究5-10年时间能见效的项目,于是美国NIH于2003年提出新的科研线路,强调转化科学研究和临床研究。美国NIH主席在2005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一篇文章写道:“没有任何时候比现在更需要一支强大的从基础到转化的双向的科学家队伍,强大的研究手段: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遗传学、结构生物学、生化、影像学给转化科学对人类疾病的认识提供无限的机遇”。

转化医学是由实验室产生的新方案用于人体的单向性研究活动。至于外科的临床研究,《临床研究论坛》的一篇报道写着:“过去50年外科学发展是空前的,但曾受尊敬的外科格言今已不再,常做的手术变成了谜团,现今手术变得更加微创、更精巧,我们的注意力回到了病人,其实病人的生活质量与平安地从手术室出来有同样的重要意义”“医疗费用上涨失控,质-效比将受到强调 我们外科医生将要受到对于手术用于病人的合理性的拷问,这些只能通过高质量的临床研究来完成”。看来外科潮流又将改变,这给外科带来了机遇。

二十一世纪除了研究工作改变外,也带来了外科的迷茫,医学的人文精神和医学的科技特点的冲突,过去的生物医学现在转型到生物、人文、社会、精神,是一个综合性的医学。在这个时候外科医生假如掌握不好这个发展,很快就会挨骂,这个也不奇怪;另外,外科医生的团队精神很重要,不但是技术,心理的素质和认知的能力也很重要。

外科医生除了技术上的精益求精外,更重要的是非技术性修养,即人文素质修养。

总的来说,做一个好外科医生不容易,正是不容易才是可贵的。

本文摘编自: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更多科学家资讯,请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