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

伴随他一生的是对农业深沉的爱

作者:吴彦策      来源:科普中国-科技名家风采录      日期:2017-03-14

他始终坚持在教学、科研和生产第一线,为发展中国土壤科学、建立一支自己国家的土壤科学队伍和为黄淮海地区农业开发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1949年毕业于武昌文华中学,当年考入清华大学农学院,后合并为北京农业大学。1953年毕业于该校农学系,1956年土壤农业化学系研究生毕业。

大学的老师们孜孜不倦、脚踏实地的钻研精神感染了石元春,少年时代立下的志向和老师的谆谆教诲,促使他更加坚定地扎根农业,报效国家,而年轻时代的激情却几乎伴随了他的一生,并积淀成为他对农业科学、农业教育的深沉的热爱。

研究生实习期间,李连捷先生推荐他参加了中国科学院黄河中游水土保持综合考察队。在晋西野外考察时,有幸与著名的第四纪地质学家刘东生同行。他们身背装满黄土标本的地质包,一天登山爬坡几十里进行艰苦的考察。刘先生言传身教,一丝不苟。为了观察描述一个地址剖面的性状,他们甚至不畏艰险亲自攀上一二十米高的峭壁。而他的一些想法也得到刘先生的充分肯定。石元春的这次考察成果《晋西黄土及其形成》,被两位导师推荐成为“中国第四纪地址研究会成立暨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大会报告学术论文,开始在科学界崭露头角。

研究生毕业后留校,并参加中国科学院新疆综合考察队四年。50年代末到文革在校讲授土壤学和从事北郊区土壤普查和盐渍土动态研究。1973年开始,持续在黄淮海平原从事中低产地区旱涝盐碱综合治理和农业发展的国家科技攻关课题研究达20年之久。1978—1990年先后是该项目的专家组组长和课题主持人。1992—1996年,主持和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重大项目“节水农业的基础性研究”。

光阴似箭,岁月荏苒。石元春研究生毕业后,又跟随李连捷先生参加了中国科学院新疆综合考察队,从准葛尔到塔里木,从阿尔泰到天山,穿沙漠涉冰川,多学科野外综合考察进行了4年,使他萌发了“地学综合体”的科学思想。这种长时间锻炼、培养起来的系统综合观察问题、深入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几乎影响了他的一生,反映在他以后的全部工作中。多年以来,他始终坚持在教学、科研和生产第一线,为发展中国土壤科学、建立一支自己国家的土壤科学队伍和为黄淮海地区农业开发做出了不懈的努力。由于他求实的科学态度,勤奋的进取精神和独创性的成就,终于成为国内外著名的土壤学家。

他长期从事土壤地理和盐渍土发生与改良方面的工作。在土壤形成的地学条件、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易溶盐积聚规律和古地球化学过程、中国黄土高原更新世古土壤及其分类、地理和时空上的发展演替系列等方面,均取得了重要成果。他在黄淮海平原研究中的重要学术成就是提出了“半湿润季风气候区水盐运动理论”,揭示了黄淮海平原旱涝盐碱共存和交相为害的十分复杂的自然现象;提出了旱涝碱必须实行综合治理的实质是对区域水盐运动的科学调节和管理,以及调节管理的枢纽和杠杆是浅层地下水的采补等一系列观点,在黄淮海平原旱涝盐碱治理实践上有重要指导意义和发挥了重要作用。

80年代以来,他应用系统科学、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提出了对区域不盐调节和旱涝盐碱综合治理有重要实用意义的“PWS区域水盐运动监测预报体系”。

他著有“黄淮海平原的水盐运动和旱涝盐碱的综合治理”、“盐渍土的水盐运动”、“区域水盐运动监测预报”、“节水农业应用基础研究进展”等学术著作7部,发表论文80余篇。曾获国家和部委奖十余项,主持的黄淮海平原综合治理项目,199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个人曾获陈嘉庚农业科学奖和王丹萍科学奖。曾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称号和“五一”劳动奖章。第八和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近年来,他先后担任国家“十五”“863计划”和国家基础科学“973计划”专家组农业科技首席科学家、国家中长期(2006-2020)科技发展规划战略研究农业科技组组长,围绕国家农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开展宏观研究,发表了许多重要文章。完成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农业科技报告,正在积极推进他提出的重大专项——农林生物质工程研究。

石元春从事土壤地理、盐渍土发生和改良研究40多年,取得了系统的、创造性的研究成果:首次提出黄淮海平原易溶盐的古地球化学过程及近代地球化学分异,提出中国北部地区上更新世气候转为干燥和出现易溶盐积聚的观点。提出黄土高原更新世古土壤地理分类以及在时间和空间上发展演替的系列。

提出半湿润季风气候区水盐运动的理论,认为旱涝盐碱共存和交相为害是在半湿润季风气候和泛滥平原地学条件下区域水盐运动所表现出的一组自然现象,是一种独立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并对其水盐运动特征、区域水盐均衡以及在中国和全球的分布等进行了系统研究。

据此提出综合治理旱涝盐碱的实质是对区域水盐运动的科学调节和管理;科学调节和管理区域水盐运动的枢纽和杠杆是浅层地下水的采补等观点,揭示了这种复杂的自然现象并为科学治理提出理论依据。研究建立了区域水盐运动测报体系及模型,预报精度达到了季节性或短期实时预报要求。

石元春长期从事农业高等教育,感染熏陶着莘莘学子。他治学严谨,要求严格,但也能理解年轻人的一些想法和苦衷,常抽暇与他们交流思想,使之受益匪浅。他长期担任土壤地理、土壤调查制图、地貌学和第四纪地质学的教授。一些课程需要宏观概念和时空思维、讲授难度大,但他充分利用幻灯、录像、加强课堂讨论和野外实习,调动学生的主动思维,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效果好。

特别是到了野外,他的丰富实践知识和经验、生动有序的讲述,深深感染熏陶一代学子。在课堂上,不拘泥于已有理论和知识,有分析评述,有自己丰富研究资料的补充,提出了地学综体等分新观念。研究生和大学生说,听石老师的课内容丰富、讲解清晰、富于启发性。在我校研究生院开设的博士生学位课“生命科学进展”中,他是最受欢迎和期待的科学家之一。

人物百科

石元春,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我国著名土壤学家。1949年毕业于武昌文华中学,当年考入清华大学农学院,后合并为北京农业大学。1953年毕业于该校农学系,1956年土壤农业化学系研究生毕业。曾于1985年担任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1987—1995年任校长。 现为两院院士,《中国农学通报》主编。

为真实全面展现新中国科技发展历史,收集保存反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经历的宝贵资料,特邀请您向采集工程捐献传记、证书、信件、手稿、著作等学术成长过程相关的各类资料。2021年采集工程项目申报现已启动,火热报名中!

详细

伴随他一生的是对农业深沉的爱

作者:吴彦策 来源:科普中国-科技名家风采录 日期:2017-03-14

他始终坚持在教学、科研和生产第一线,为发展中国土壤科学、建立一支自己国家的土壤科学队伍和为黄淮海地区农业开发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1949年毕业于武昌文华中学,当年考入清华大学农学院,后合并为北京农业大学。1953年毕业于该校农学系,1956年土壤农业化学系研究生毕业。

大学的老师们孜孜不倦、脚踏实地的钻研精神感染了石元春,少年时代立下的志向和老师的谆谆教诲,促使他更加坚定地扎根农业,报效国家,而年轻时代的激情却几乎伴随了他的一生,并积淀成为他对农业科学、农业教育的深沉的热爱。

研究生实习期间,李连捷先生推荐他参加了中国科学院黄河中游水土保持综合考察队。在晋西野外考察时,有幸与著名的第四纪地质学家刘东生同行。他们身背装满黄土标本的地质包,一天登山爬坡几十里进行艰苦的考察。刘先生言传身教,一丝不苟。为了观察描述一个地址剖面的性状,他们甚至不畏艰险亲自攀上一二十米高的峭壁。而他的一些想法也得到刘先生的充分肯定。石元春的这次考察成果《晋西黄土及其形成》,被两位导师推荐成为“中国第四纪地址研究会成立暨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大会报告学术论文,开始在科学界崭露头角。

研究生毕业后留校,并参加中国科学院新疆综合考察队四年。50年代末到文革在校讲授土壤学和从事北郊区土壤普查和盐渍土动态研究。1973年开始,持续在黄淮海平原从事中低产地区旱涝盐碱综合治理和农业发展的国家科技攻关课题研究达20年之久。1978—1990年先后是该项目的专家组组长和课题主持人。1992—1996年,主持和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重大项目“节水农业的基础性研究”。

光阴似箭,岁月荏苒。石元春研究生毕业后,又跟随李连捷先生参加了中国科学院新疆综合考察队,从准葛尔到塔里木,从阿尔泰到天山,穿沙漠涉冰川,多学科野外综合考察进行了4年,使他萌发了“地学综合体”的科学思想。这种长时间锻炼、培养起来的系统综合观察问题、深入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几乎影响了他的一生,反映在他以后的全部工作中。多年以来,他始终坚持在教学、科研和生产第一线,为发展中国土壤科学、建立一支自己国家的土壤科学队伍和为黄淮海地区农业开发做出了不懈的努力。由于他求实的科学态度,勤奋的进取精神和独创性的成就,终于成为国内外著名的土壤学家。

他长期从事土壤地理和盐渍土发生与改良方面的工作。在土壤形成的地学条件、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易溶盐积聚规律和古地球化学过程、中国黄土高原更新世古土壤及其分类、地理和时空上的发展演替系列等方面,均取得了重要成果。他在黄淮海平原研究中的重要学术成就是提出了“半湿润季风气候区水盐运动理论”,揭示了黄淮海平原旱涝盐碱共存和交相为害的十分复杂的自然现象;提出了旱涝碱必须实行综合治理的实质是对区域水盐运动的科学调节和管理,以及调节管理的枢纽和杠杆是浅层地下水的采补等一系列观点,在黄淮海平原旱涝盐碱治理实践上有重要指导意义和发挥了重要作用。

80年代以来,他应用系统科学、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提出了对区域不盐调节和旱涝盐碱综合治理有重要实用意义的“PWS区域水盐运动监测预报体系”。

他著有“黄淮海平原的水盐运动和旱涝盐碱的综合治理”、“盐渍土的水盐运动”、“区域水盐运动监测预报”、“节水农业应用基础研究进展”等学术著作7部,发表论文80余篇。曾获国家和部委奖十余项,主持的黄淮海平原综合治理项目,199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个人曾获陈嘉庚农业科学奖和王丹萍科学奖。曾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称号和“五一”劳动奖章。第八和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近年来,他先后担任国家“十五”“863计划”和国家基础科学“973计划”专家组农业科技首席科学家、国家中长期(2006-2020)科技发展规划战略研究农业科技组组长,围绕国家农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开展宏观研究,发表了许多重要文章。完成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农业科技报告,正在积极推进他提出的重大专项——农林生物质工程研究。

石元春从事土壤地理、盐渍土发生和改良研究40多年,取得了系统的、创造性的研究成果:首次提出黄淮海平原易溶盐的古地球化学过程及近代地球化学分异,提出中国北部地区上更新世气候转为干燥和出现易溶盐积聚的观点。提出黄土高原更新世古土壤地理分类以及在时间和空间上发展演替的系列。

提出半湿润季风气候区水盐运动的理论,认为旱涝盐碱共存和交相为害是在半湿润季风气候和泛滥平原地学条件下区域水盐运动所表现出的一组自然现象,是一种独立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并对其水盐运动特征、区域水盐均衡以及在中国和全球的分布等进行了系统研究。

据此提出综合治理旱涝盐碱的实质是对区域水盐运动的科学调节和管理;科学调节和管理区域水盐运动的枢纽和杠杆是浅层地下水的采补等观点,揭示了这种复杂的自然现象并为科学治理提出理论依据。研究建立了区域水盐运动测报体系及模型,预报精度达到了季节性或短期实时预报要求。

石元春长期从事农业高等教育,感染熏陶着莘莘学子。他治学严谨,要求严格,但也能理解年轻人的一些想法和苦衷,常抽暇与他们交流思想,使之受益匪浅。他长期担任土壤地理、土壤调查制图、地貌学和第四纪地质学的教授。一些课程需要宏观概念和时空思维、讲授难度大,但他充分利用幻灯、录像、加强课堂讨论和野外实习,调动学生的主动思维,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效果好。

特别是到了野外,他的丰富实践知识和经验、生动有序的讲述,深深感染熏陶一代学子。在课堂上,不拘泥于已有理论和知识,有分析评述,有自己丰富研究资料的补充,提出了地学综体等分新观念。研究生和大学生说,听石老师的课内容丰富、讲解清晰、富于启发性。在我校研究生院开设的博士生学位课“生命科学进展”中,他是最受欢迎和期待的科学家之一。

人物百科

石元春,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我国著名土壤学家。1949年毕业于武昌文华中学,当年考入清华大学农学院,后合并为北京农业大学。1953年毕业于该校农学系,1956年土壤农业化学系研究生毕业。曾于1985年担任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1987—1995年任校长。 现为两院院士,《中国农学通报》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