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

沈忠厚:石油科学家的成才模式

作者:黄少云;张卫东      来源:石油大学学报      日期:2017-03-23

2001年12月12日,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学院沈忠厚教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院士。沈院士的成功有他的必然性,但他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意志品质和科学求实精神表现了石油科学家特有的、必备的素质和条件是值得我们石油院校青年教师学习的,因此,沈忠厚院士是石油科学家的楷模,他的成长之路,对石油院校青年教师有着广泛的借鉴意义。

一、沈院士的成长经历

1951年,沈忠厚毕业于重庆大学矿冶系,并留校任教,从此,他就把推动钻井科技的发展作为己任,随即就带领学生到玉门油矿实习,一呆就是一年多,其间与后来成为“铁人”的王进喜成了朋友。1955年,沈忠厚调到刚成立不久的北京石油学院任教。在北京石油学院工作期间,他参加了一次又一次的石油大会战。从四川油田到大庆油田,从大港油田到中原油田、胜利油田,为石油教育事业的振兴和石油科技事业的发展跋山涉水、转战南北。1958年四川石油会战时,他是文昌寨区的副队长,曾经七天七夜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实在太累了便裹着油腻的工服在值班室里打个盹。井场的艰苦磨练了他的意志,丰富的现场经验奠定了他成功的基石。

粉碎“四人帮”后,中国大地终于迎来了科学的春天,沈忠厚也开始了他的科研跋涉。石油蕴藏在几千米地下复杂而又神秘的岩层中,石油钻井付出的代价是高昂的。每打一口井要耗资几百万甚至数千万,要想降低钻井成本,就必须提高钻井效率。当时,国内的钻井工艺是步美国人的后尘,“跟在别人身后,充其量只能当老二,弄不好还会排到老三、老四的位置。”沈忠厚不甘心。一次偶然的机会,沈忠厚教授在成都飞机公司参观时,看到了水射流切割机,看起来温柔的流水切割起坚硬的合金材料就像切豆腐一样容易,且表面非常规则,沈忠厚一下子就联想到了困扰他多年的钻头。要是把水射流与钻头结合在一起那有多好!至此,他就瞄准了尚在襁褓中的水射流技术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

沈忠厚对水射流情有独钟,一研究就是20年。几十年如一日地工作,终于结出了丰硕的成果:沈忠厚教授在淹没非自由射流动力学规律以及压力和水功率衰减规律研究方面有重要突破,建立了理论计算模型;在此基础上首次提出了钻井工程以井底岩面获最大水功率为目标函数,优选水力参数的新方法和模型,建立了新的水力设计理论,解决了钻井工程长期没有解决的重要理论问题;发明了加长喷嘴牙轮钻头、发明了自振空化射流钻头、首创自振空化旋转射流处理近井地层及解堵新技术等,获直接经济效益约1.65亿元;发展了机械及水力联合破岩理论;率先研究高效旋转射流,钻出我国第一口径向水平井。他的研究成果曾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发明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等国家和省部级奖10多项,并获得中外专利13项;在中外刊物上发表论文70余篇,出版英文专著1部、中文专著2部,并荣获“全国能源工业特等劳动模范”等6种省部级以上荣誉称号。

每当人们问沈忠厚教授成功的经验是什么,他总是说:一是理论联系实际。他认为,参加石油会战给他搞科研奠定了基础。如果当初没有参加生产实践,可能就不会有今天这么多科研成果。他一直有这么一种想法,理科认识世界,工科改造世界,搞工科不解决实际问题是不行的,不能只是纸上谈兵。而搞工程技术既要认识世界,也要改造世界,要让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所以一定要参加生产实践,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二是创新。“创新就是要有效益。别人没做过,我们做了;别人花钱多,我们花钱少……这就是创新。”创新是科研攻关的精髓,没有创新就没有科研。三是团结协作。他认为,在科研工作中个人的作用固然不可否认,但个人的力量太渺小了,个人如果离开了集体必将一事无成。总结攻克一个又一个科技难关的经验,他坚持认为,他今天所取得的成果是研究中心的全体研究人员和相关教研室的老师共同努力的结果。

二、沈院士的成才模式

沈忠厚教授的成功有他的必然性,表现出石油科学家成才的基本模式。我们要仔细地探究沈教授的成功之路,让更多的年轻教师得到启发。

1.高度的责任心、强烈的报国志是石油科学家成才的内在动力。美国物理学家温伯格曾经说过:“在科学界,取得一个科学家公民资格的所有品质中,我认为作为科学家的责任感应置于首位……科学责任感的实质就是一种内在驱动力,也就是内心对探明事物真相的迫切要求。”大学时代,沈忠厚所在的矿冶系是地下党的集中点,他由中间派向左派靠拢,从那时起,他对共产党有了一定的认识并对腐朽的国民党当局充满了仇恨。新中国成立,国家接管了重庆大学,虽然当时国家很穷,但教职工和学生的生活得到保障。沈忠厚很感激,决心努力工作,服务社会,报效祖国。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创新是石油科学家成才的基本途径。沈教授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绝不满足于“拿来主义”,而是怀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填补科学空白的信心。挑战权威是建立在实践源泉和检验的基础之上对事实和真理的尊重,以大量艰苦的工作为依据和根基。当他按照传统的思维模式,寻找水射流在各种阶段的衰减变化的规律,企图找出计算方法成为“一盆糨糊”时,在他苦恼而无奈地对着“鬼打墙”的理论障碍时,他“柳暗花明”,决定“倒行逆施”,走另一条路……用大量的实验数据来构建理论计算模型,再用可知的理论检验实验成果……实验与理论研究相结合。他还十分注重学术交流和科学实践,使得他在科学的王国里,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超越别人的同时也超越自我,做出了诸多开创性的贡献。

3.海纳百川、团结协作是石油科学家成才的必备素质。科学研究发展到今天,已经从哥白尼、伽里略时代的个人书斋式的“单兵作战”转变为多单位、多同事的“协同作战”;不再是争“单打冠军”,而是争夺“团体冠军”。只有团结协作、相互扶持、共同勉励、集思广益,才能共闯难关、共同提高、共达峰顶。沈忠厚教授特别重视发挥团队的作用,把不同年龄、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研究人员团结在一起,相互取长补短,很好地发挥了群体的优势。他十分重视学术梯队建设和人才培养,为此,他甘做人梯、铺路石,积极为年轻同志的成长铺路架桥,终于打造了一支水平高、能力强、结构合理、能打硬仗的科研队伍,在出了一批高水平成果的同时,一大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实现了双赢。

4.甘于寂寞、乐于奉献是石油科学家成才的条件。大凡成功的教师,除了要有聪明的资质,还必须要有内在的干劲、勤奋的工作态度和顽强执著、锲而不舍的精神,需要有一颗恒心、一种韧性、一股“钻”劲。自然地,也就要有一种甘于清贫、不为外界名利所惑,耐得寂寞、甘坐冷板凳的精神。这些良好的品质,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形成的,而是不断修养、不断提升自我的结果。沈教授具有献身科学、甘于寂寞的奉献精神,他任教近50年,用精湛的学术水平去点拨莘莘学子。

三、沈院士的成才启示

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直接关系到石油院校的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也关系到学校未来的前途和命运。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青年教师队伍,对创办高水平的特色大学有着特殊的意义。

1.以集体主义价值观为核心内容,强化甘于寂寞,乐于奉献的意识,进行献身教育事业的教育。石油工业是一个相当艰苦的行业,是国家能源工业的主力军,需要一大批技术骨干为之奉献热血,行业本身特点要求要甘于寂寞、乐于奉献。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石油院校应当做到:第一,正面灌输,立足于对青年教师思想和个性的形成。凭借着争雄的精神、气势,面对我国已加入WTO,石油工业的国际化经营,利用沈忠厚教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契机,在广大青年教师中开展“学院士,学先进,树新风”的活动。用沈院士的雄心壮志鼓励青年教师奋发向上,以沈院士的奉献精神,教育青年教师争做第一流的工作,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国际化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第二,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宣传教育事业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宣传教育界典型人物的先进事迹,使青年教师振奋精神,鼓舞士气,勇做学校的主人。第三,表彰、奖励那些甘于清贫、不为名利所惑、顽强执著、耐得寂寞、甘坐冷板凳、勤奋工作的老师,营造“甘于奉献,献身教育”的氛围。

2.鼓励教师深入生产实际,勇于实践。目前,高校里的教师大多数是从学校到学校,缺少对生产一线的了解。青年教师尤为突出。石油工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行业。为了适应培养人才和教学、科研工作的需要,石油院校应积极主动地把教师轮流放到生产一线去锻炼,让他们了解生产,了解生产一线缺少什么,需要解决什么问题,目前的生产工艺是什么,处于国际、国内什么水平。也正是到了生产一线,广大青年教师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和知识结构的不合理。石油高校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如教

师休学制度,定期将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以合作或挂职等形式有计划地派到相关的单位或基层去实践锻炼一段时间。正像沈院士说的那样,要没有当初到现场工作的经验,今天不可能取得如此大的成绩。

3.培养团队精神。人是具有社会性的,任何个人都是社会的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总要受到一定的社会关系的制约。群体意识和协作精神是青年教师成长的催化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尤为突出。集体主义要求广大青年教师必须以主人翁的态度,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如果一个人的一切活动仅仅是出于个人的私欲,去追求那种离开社会和人民需要的所谓“自我实现”,决不会成为党和人民所需要的真正的有用之才,充其量只能得到一些暂时的满足和某种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甚至步入歧途,走向深渊。石油工业的国际化经营,要求多学科,多领域的协同合作和共同发展。任何搞单打一或持不合作态度的人,都不会有远大的前途。因此,广大青年教师要发扬无私真诚的合作精神,发挥团队优势,恪守职业道德,把所取得的成果看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在创造性的劳动中,提倡奉献精神。同时,青年人都生活或工作在复杂的人际关环境中,要谦虚谨慎,严于律己,搞好团结,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以适应当代石油科技发展的要求。

4.激发竞争意识。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将越来越大,根据WTO的有关规则,外国的一些教育机构将获准在国内办学。我们也将逐步开放国内的油田市场,在资源和技术上竞争将越来越激烈。广大青年教师处在这个大潮中,要求得生存和发展,必将经受严峻的考验和挑战。竞争不仅趋于公开化,而且,竞争的主体更趋于能力、素质的竞争。更多地是使每个人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充分实现自身的价值。为此,可以通过组织青年教师参加竞赛活动、参观兄弟院校、聆听学科前沿的学术报告等方式,逐步激发他们的竞争意识。提高他们的竞争能力。

5.倡导创新精神。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意识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重视创新刻不容缓。在一次由中国工程院组织的“科技人才培养与开发研讨会”上,到会的院士和著名的理工大学校长们达成这样一个颇具危机意识的共识:如果我们不注意知识创新,那么在进一步开放市场的新形势下,我们自己的一个个市场就会被他人吃掉;如果我们不能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又能献身祖国的科技人才,去支撑我们的民族工业,那么在新的世纪,中国在世界上将没有地位,甚至没有今天我们在世界上的地位。由于国内石油工业起步比西方国家晚,虽然在有些领域我们已经赶上或超过世界领先水平,但在相当多的地方,我们是落后的。在技术上我们一方面要向别人学习,另一方面我们要勇于创新。只有创新,才能赶上或超过世界先进水平。我们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首先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师。因此,可以创造条件,聘请国内外著名的专家、教授,结合他们自己的创新经历给青年教师讲如何创新,以启发、培养青年教师的创新思维;给青年教师开设《创造学》课程等,以提高青年教

师的创新能力。当然,创新单靠精神是不行的,创新起于灵感,灵感来源于知识的积累和实践的探索,因此,对于青年教师来说,第一要务在于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这样,才能很好地完成教书育人的重任传道、授业、解惑。灵感来自实践。著名科学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说:“灵感在科学研究中与在艺术创作中具有几乎相等重要的作用。灵感是知识、经验、追求和思索综合在一起的升华产物。”这同样也是沈忠厚院士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为真实全面展现新中国科技发展历史,收集保存反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经历的宝贵资料,特邀请您向采集工程捐献传记、证书、信件、手稿、著作等学术成长过程相关的各类资料。2021年采集工程项目申报现已启动,火热报名中!

详细

沈忠厚:石油科学家的成才模式

作者:黄少云;张卫东 来源:石油大学学报 日期:2017-03-23

2001年12月12日,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学院沈忠厚教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院士。沈院士的成功有他的必然性,但他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意志品质和科学求实精神表现了石油科学家特有的、必备的素质和条件是值得我们石油院校青年教师学习的,因此,沈忠厚院士是石油科学家的楷模,他的成长之路,对石油院校青年教师有着广泛的借鉴意义。

一、沈院士的成长经历

1951年,沈忠厚毕业于重庆大学矿冶系,并留校任教,从此,他就把推动钻井科技的发展作为己任,随即就带领学生到玉门油矿实习,一呆就是一年多,其间与后来成为“铁人”的王进喜成了朋友。1955年,沈忠厚调到刚成立不久的北京石油学院任教。在北京石油学院工作期间,他参加了一次又一次的石油大会战。从四川油田到大庆油田,从大港油田到中原油田、胜利油田,为石油教育事业的振兴和石油科技事业的发展跋山涉水、转战南北。1958年四川石油会战时,他是文昌寨区的副队长,曾经七天七夜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实在太累了便裹着油腻的工服在值班室里打个盹。井场的艰苦磨练了他的意志,丰富的现场经验奠定了他成功的基石。

粉碎“四人帮”后,中国大地终于迎来了科学的春天,沈忠厚也开始了他的科研跋涉。石油蕴藏在几千米地下复杂而又神秘的岩层中,石油钻井付出的代价是高昂的。每打一口井要耗资几百万甚至数千万,要想降低钻井成本,就必须提高钻井效率。当时,国内的钻井工艺是步美国人的后尘,“跟在别人身后,充其量只能当老二,弄不好还会排到老三、老四的位置。”沈忠厚不甘心。一次偶然的机会,沈忠厚教授在成都飞机公司参观时,看到了水射流切割机,看起来温柔的流水切割起坚硬的合金材料就像切豆腐一样容易,且表面非常规则,沈忠厚一下子就联想到了困扰他多年的钻头。要是把水射流与钻头结合在一起那有多好!至此,他就瞄准了尚在襁褓中的水射流技术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

沈忠厚对水射流情有独钟,一研究就是20年。几十年如一日地工作,终于结出了丰硕的成果:沈忠厚教授在淹没非自由射流动力学规律以及压力和水功率衰减规律研究方面有重要突破,建立了理论计算模型;在此基础上首次提出了钻井工程以井底岩面获最大水功率为目标函数,优选水力参数的新方法和模型,建立了新的水力设计理论,解决了钻井工程长期没有解决的重要理论问题;发明了加长喷嘴牙轮钻头、发明了自振空化射流钻头、首创自振空化旋转射流处理近井地层及解堵新技术等,获直接经济效益约1.65亿元;发展了机械及水力联合破岩理论;率先研究高效旋转射流,钻出我国第一口径向水平井。他的研究成果曾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发明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等国家和省部级奖10多项,并获得中外专利13项;在中外刊物上发表论文70余篇,出版英文专著1部、中文专著2部,并荣获“全国能源工业特等劳动模范”等6种省部级以上荣誉称号。

每当人们问沈忠厚教授成功的经验是什么,他总是说:一是理论联系实际。他认为,参加石油会战给他搞科研奠定了基础。如果当初没有参加生产实践,可能就不会有今天这么多科研成果。他一直有这么一种想法,理科认识世界,工科改造世界,搞工科不解决实际问题是不行的,不能只是纸上谈兵。而搞工程技术既要认识世界,也要改造世界,要让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所以一定要参加生产实践,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二是创新。“创新就是要有效益。别人没做过,我们做了;别人花钱多,我们花钱少……这就是创新。”创新是科研攻关的精髓,没有创新就没有科研。三是团结协作。他认为,在科研工作中个人的作用固然不可否认,但个人的力量太渺小了,个人如果离开了集体必将一事无成。总结攻克一个又一个科技难关的经验,他坚持认为,他今天所取得的成果是研究中心的全体研究人员和相关教研室的老师共同努力的结果。

二、沈院士的成才模式

沈忠厚教授的成功有他的必然性,表现出石油科学家成才的基本模式。我们要仔细地探究沈教授的成功之路,让更多的年轻教师得到启发。

1.高度的责任心、强烈的报国志是石油科学家成才的内在动力。美国物理学家温伯格曾经说过:“在科学界,取得一个科学家公民资格的所有品质中,我认为作为科学家的责任感应置于首位……科学责任感的实质就是一种内在驱动力,也就是内心对探明事物真相的迫切要求。”大学时代,沈忠厚所在的矿冶系是地下党的集中点,他由中间派向左派靠拢,从那时起,他对共产党有了一定的认识并对腐朽的国民党当局充满了仇恨。新中国成立,国家接管了重庆大学,虽然当时国家很穷,但教职工和学生的生活得到保障。沈忠厚很感激,决心努力工作,服务社会,报效祖国。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创新是石油科学家成才的基本途径。沈教授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绝不满足于“拿来主义”,而是怀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填补科学空白的信心。挑战权威是建立在实践源泉和检验的基础之上对事实和真理的尊重,以大量艰苦的工作为依据和根基。当他按照传统的思维模式,寻找水射流在各种阶段的衰减变化的规律,企图找出计算方法成为“一盆糨糊”时,在他苦恼而无奈地对着“鬼打墙”的理论障碍时,他“柳暗花明”,决定“倒行逆施”,走另一条路……用大量的实验数据来构建理论计算模型,再用可知的理论检验实验成果……实验与理论研究相结合。他还十分注重学术交流和科学实践,使得他在科学的王国里,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超越别人的同时也超越自我,做出了诸多开创性的贡献。

3.海纳百川、团结协作是石油科学家成才的必备素质。科学研究发展到今天,已经从哥白尼、伽里略时代的个人书斋式的“单兵作战”转变为多单位、多同事的“协同作战”;不再是争“单打冠军”,而是争夺“团体冠军”。只有团结协作、相互扶持、共同勉励、集思广益,才能共闯难关、共同提高、共达峰顶。沈忠厚教授特别重视发挥团队的作用,把不同年龄、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研究人员团结在一起,相互取长补短,很好地发挥了群体的优势。他十分重视学术梯队建设和人才培养,为此,他甘做人梯、铺路石,积极为年轻同志的成长铺路架桥,终于打造了一支水平高、能力强、结构合理、能打硬仗的科研队伍,在出了一批高水平成果的同时,一大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实现了双赢。

4.甘于寂寞、乐于奉献是石油科学家成才的条件。大凡成功的教师,除了要有聪明的资质,还必须要有内在的干劲、勤奋的工作态度和顽强执著、锲而不舍的精神,需要有一颗恒心、一种韧性、一股“钻”劲。自然地,也就要有一种甘于清贫、不为外界名利所惑,耐得寂寞、甘坐冷板凳的精神。这些良好的品质,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形成的,而是不断修养、不断提升自我的结果。沈教授具有献身科学、甘于寂寞的奉献精神,他任教近50年,用精湛的学术水平去点拨莘莘学子。

三、沈院士的成才启示

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直接关系到石油院校的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也关系到学校未来的前途和命运。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青年教师队伍,对创办高水平的特色大学有着特殊的意义。

1.以集体主义价值观为核心内容,强化甘于寂寞,乐于奉献的意识,进行献身教育事业的教育。石油工业是一个相当艰苦的行业,是国家能源工业的主力军,需要一大批技术骨干为之奉献热血,行业本身特点要求要甘于寂寞、乐于奉献。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石油院校应当做到:第一,正面灌输,立足于对青年教师思想和个性的形成。凭借着争雄的精神、气势,面对我国已加入WTO,石油工业的国际化经营,利用沈忠厚教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契机,在广大青年教师中开展“学院士,学先进,树新风”的活动。用沈院士的雄心壮志鼓励青年教师奋发向上,以沈院士的奉献精神,教育青年教师争做第一流的工作,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国际化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第二,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宣传教育事业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宣传教育界典型人物的先进事迹,使青年教师振奋精神,鼓舞士气,勇做学校的主人。第三,表彰、奖励那些甘于清贫、不为名利所惑、顽强执著、耐得寂寞、甘坐冷板凳、勤奋工作的老师,营造“甘于奉献,献身教育”的氛围。

2.鼓励教师深入生产实际,勇于实践。目前,高校里的教师大多数是从学校到学校,缺少对生产一线的了解。青年教师尤为突出。石油工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行业。为了适应培养人才和教学、科研工作的需要,石油院校应积极主动地把教师轮流放到生产一线去锻炼,让他们了解生产,了解生产一线缺少什么,需要解决什么问题,目前的生产工艺是什么,处于国际、国内什么水平。也正是到了生产一线,广大青年教师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和知识结构的不合理。石油高校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如教

师休学制度,定期将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以合作或挂职等形式有计划地派到相关的单位或基层去实践锻炼一段时间。正像沈院士说的那样,要没有当初到现场工作的经验,今天不可能取得如此大的成绩。

3.培养团队精神。人是具有社会性的,任何个人都是社会的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总要受到一定的社会关系的制约。群体意识和协作精神是青年教师成长的催化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尤为突出。集体主义要求广大青年教师必须以主人翁的态度,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如果一个人的一切活动仅仅是出于个人的私欲,去追求那种离开社会和人民需要的所谓“自我实现”,决不会成为党和人民所需要的真正的有用之才,充其量只能得到一些暂时的满足和某种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甚至步入歧途,走向深渊。石油工业的国际化经营,要求多学科,多领域的协同合作和共同发展。任何搞单打一或持不合作态度的人,都不会有远大的前途。因此,广大青年教师要发扬无私真诚的合作精神,发挥团队优势,恪守职业道德,把所取得的成果看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在创造性的劳动中,提倡奉献精神。同时,青年人都生活或工作在复杂的人际关环境中,要谦虚谨慎,严于律己,搞好团结,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以适应当代石油科技发展的要求。

4.激发竞争意识。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将越来越大,根据WTO的有关规则,外国的一些教育机构将获准在国内办学。我们也将逐步开放国内的油田市场,在资源和技术上竞争将越来越激烈。广大青年教师处在这个大潮中,要求得生存和发展,必将经受严峻的考验和挑战。竞争不仅趋于公开化,而且,竞争的主体更趋于能力、素质的竞争。更多地是使每个人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充分实现自身的价值。为此,可以通过组织青年教师参加竞赛活动、参观兄弟院校、聆听学科前沿的学术报告等方式,逐步激发他们的竞争意识。提高他们的竞争能力。

5.倡导创新精神。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意识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重视创新刻不容缓。在一次由中国工程院组织的“科技人才培养与开发研讨会”上,到会的院士和著名的理工大学校长们达成这样一个颇具危机意识的共识:如果我们不注意知识创新,那么在进一步开放市场的新形势下,我们自己的一个个市场就会被他人吃掉;如果我们不能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又能献身祖国的科技人才,去支撑我们的民族工业,那么在新的世纪,中国在世界上将没有地位,甚至没有今天我们在世界上的地位。由于国内石油工业起步比西方国家晚,虽然在有些领域我们已经赶上或超过世界领先水平,但在相当多的地方,我们是落后的。在技术上我们一方面要向别人学习,另一方面我们要勇于创新。只有创新,才能赶上或超过世界先进水平。我们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首先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师。因此,可以创造条件,聘请国内外著名的专家、教授,结合他们自己的创新经历给青年教师讲如何创新,以启发、培养青年教师的创新思维;给青年教师开设《创造学》课程等,以提高青年教

师的创新能力。当然,创新单靠精神是不行的,创新起于灵感,灵感来源于知识的积累和实践的探索,因此,对于青年教师来说,第一要务在于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这样,才能很好地完成教书育人的重任传道、授业、解惑。灵感来自实践。著名科学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说:“灵感在科学研究中与在艺术创作中具有几乎相等重要的作用。灵感是知识、经验、追求和思索综合在一起的升华产物。”这同样也是沈忠厚院士给我们带来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