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成之后再“转行”
田波1950年考入中国农业大学,主攻植物病理专业,1954年进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从事植物病理学研究。
从上世纪50年代初到80年代末,在长达40年的时间里,田波一直致力于研究植物病毒和亚病毒(包括类病毒和病毒卫星)。他首先进行的是马铃薯病毒与种薯退化关系的研究,阐明了花叶病毒、高温条件与马铃薯花叶型退化中的相互作用,所制定的中国“马铃薯无病毒原种生产原理和技术”在中国已广为推广,马铃薯种植面积达50%,经济效益达10亿元。以黑龙江音河农场的一级马铃薯基地为例,种薯退化率由当地的30%降低到5%以下。
1983年,田波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地应用病毒卫星核糖核酸作为生防制剂防治植物病毒病,取得良好防病增产效果。除在国内应用外,还将该技术转让给日本吉田幸食品工业株式会社,为国家争取转让费10万美元。1984年,田波在我国首次发现牛蒡矮化类病毒(BSV),得到德国类病毒专家的承认,并被列入国际类病毒名单。对牛蒡矮化类病毒RNA所采取的检测和诊断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田波自主研发的生防制剂干预CMV引起的病毒病农田试验成功。从1981年开始,15个省市的应用和生产试验证明,用卫星RNA生防制剂防治CMV引起的青椒和番茄病毒病效果明显,可降低病情指数50%,增产30%左右。邯郸市将生防制剂用于青椒375亩,番茄1151亩,病情指数下降10.3~56.3,产量增加10.8%~58.6%,每亩增加产值100~146.8元,共增加产值188308.4元,受到农民欢迎。
在其40年的植物病毒研究过程中,田波获得了不少荣誉——“马铃薯退化原因及其防治方法”获得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我国大豆病毒种类鉴定、为害分布和检验技术的研究”获得农业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马铃薯无病毒原种生产技术”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小麦丛矮病研究”获得北京市科技奖二等奖……
田波常年驻守、奋斗在农田和实验基地,足迹遍布全国大江南北,为我国粮食作物产量的提高和病虫害的减少作出了巨大的历史性的贡献。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和其他科学家一起,努力托起“温饱”这条红线,拯救无数人于饥饿的边缘。
这是真正的科学家——他有伟大的科学精神,更有伟大的科学情怀!
1991年,田波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令人始料不及的是,在科学成就的巅峰时期,田波毅然决然将研究方向转向了动物与人类的病毒。
这不仅需要智慧和创新,更需要的是决心和勇气!
田波的这一决定让很多人为此惊叹和折服——在国家粮食产量低下、很多人忍受饥饿的时候,他埋头研究解决温饱,奔走在田间地头;在粮食产量提升,温饱基本解决的时候,他又将目光转向人类疾病领域,致力于用科学抵抗疾病,为人民创造更加健康舒适的环境,促进国家和谐发展。
不难看出,田波心中装的,是整个伟大的祖国。他的研究,每一项都惠世泽民,润济天下苍生。他具有最博大、最广阔的科学情怀!
值得欣慰的是,田波“转行”到动物与人类病毒研究之后,在这一领域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照样作出了巨大的成就——他是世界上首位发现并鉴定了分子伴侣蛋白gp96结合有组织相容性复合物呈递的多肽表位的人,丰富了细胞免疫的抗原递呈理论;在2003年SARS肆虐期间,田波率领科研骨干日以继夜不断奋战,终于向全世界宣布,他们找到了能够抑制SARS病毒与细胞融合的多肽,有望开发出抗击SARS病毒的药物。这对中国科技工作者,对中国人民,对那些正深受SARS病毒困扰的人们,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鼓舞。
田波的同行高福院士曾对他如是评价:田先生的研究领域跨度之大,足以令人生畏,可田先生认真地做到了。他永不歇息地追求、不断创新,是我们今天最需要学习的。田先生热爱科学、不断追求的创新精神激励着我们,我们应当坚持源头创新,加强基础与前沿创新性研究,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贡献。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