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七岁半的涂铭旌进入巴县圆明乡小学就读初级小学。巴县圆明乡小学创办于1926年,现为重庆市九龙坡区西彭镇第三小学。当时,圆明乡小学位于圆明街禹王庙(现西彭三中校址)内。

初小以及之前的时光,其实涂铭旌都叫作“涂铭扬”。在读初小期间,圆明乡小学办起了高级小学,大家都可以破格去考试。当时刚读了三年半初小,还没有毕业的涂铭扬很希望去考高级小学,但根据规定初小没毕业的学生不能够参考,于是他请父亲给他改名为涂铭旌,以便顺利参加高小的录取考试。涂铭旌后来说:“我喜欢这个名字不喜欢那个,名扬四海这个不好。”

在圆明乡高级小学学习期间,涂铭旌爱国情怀开始萌发。他的一位女老师在这种情怀的萌发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惨烈的战争造成了无数人无家可归,成为难民。日军占领上海后,随即在长江三角洲一带进行追击作战,战火很快烧到南京,京沪杭一带出现了无数新的难民。这些难民被迫离开世代居住的家园,辗转前行,奔向西南大后方和安全区域。女教师周剑萍便是其中一员。

周剑萍原是江浙的一位小学女教师,战后逃难来到四川巴县,在圆明乡担任教导主任。经历了战火纷飞,目睹了日军对我国人民的烧杀淫掳,她的心中充满了对日军的仇恨和强烈的爱国情怀,她希望她的学生们可以了解日本对中国的侵略真相,希望引导学生们产生爱国主义精神。涂铭旌就是她的学生之一。

涂铭旌的高小和初中阶段正值“重庆大轰炸”时期。1938—1943年,日本为了彻底“摧毁中国的抗战意志”,达到“迅速结束中国事变”的目的,对重庆及其周边地区进行了长期的轰炸。根据不完全统计,仅仅从1938年10月到1941年8月的短短近3年时间里,就有3585架日机分84次对重庆城区进行了空袭,共投下了各种炸弹9877枚。在日机轰炸造成的直接伤亡人数中,共有16376人死亡,11814栋房屋被毁,市区大部分繁华地区被破坏。日军对重庆肆无忌惮的轰炸在年幼的涂铭旌心中埋下了仇恨与爱国的种子。

1939年的一天夜晚,天空中又一次传来震耳欲聋的轰隆声,周剑萍老师意识到,日军飞机又来了!她带领着涂铭旌和几个学生来到户外,观看了一场日军飞机与苏联飞机的空中大战。涂铭旌如此描述当时的场景:

俄罗斯(注:应为苏联)支援的战斗机升空,进行空战,而且非常精彩的一幕是什么呢?俄罗斯的,这个战斗机把日本的飞机打一架下来,起火。但是日本飞机是众多的,俄罗斯的飞机是比较少的,所以仍然造成了日本飞机的狂轰滥炸。

此时,涂铭旌的心中有一根弦被触动了。

在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江津、永川等县城又遭到日军飞机轰炸,平民死伤无数的消息不断传来。听闻消息,涂铭旌的爱国情绪彻底被激发,他暗下决心:我们不是东亚病夫,我们一定要振兴、一定要奋起,中国人一定要争气!

1940年9月,涂铭旌本该高小毕业,但因家中无钱供他升学读书,他只能留校在圆明乡小学补习。1941年,涂铭旌考入江津县旅宜四川中学初中部,开始了他三年的初中学习。而这三年,对于涂铭旌一生的成长与发展方向来说,有着奠基性的意义,其中,爱国情怀的进一步激发,对他日后的科研活动产生了直接而重要的影响。

江津县旅宜四川中学当时的校长为陈锡环,是江津本地人。旅宜四川中学最初是陈锡环在宜昌为当地的四川人入学而开办的学校。抗日战争爆发后,宜昌被日军占领,陈锡环才将学校整体搬迁到了江津,并带回了一批具有爱国思想的青年教师。

1943年,日本飞机轰炸江津西门,正在江津读初中的涂铭旌亲眼目睹到了血肉横飞的场景:

那个是血肉横飞,有的就是把死难者的衣服挂在树上,有的呢,是一只腿,哎呀,真是惨无人道。

在环境和老师们的影响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当时很多年轻人都拥有的爱国思想,而经历了江津轰炸的涂铭旌对这种思想理解得越发清晰和深刻了,他想:“一定要抗战到底!把日本人赶出去!”

爱国情怀初萌发

日期:2018-02-11

1935年,七岁半的涂铭旌进入巴县圆明乡小学就读初级小学。巴县圆明乡小学创办于1926年,现为重庆市九龙坡区西彭镇第三小学。当时,圆明乡小学位于圆明街禹王庙(现西彭三中校址)内。

初小以及之前的时光,其实涂铭旌都叫作“涂铭扬”。在读初小期间,圆明乡小学办起了高级小学,大家都可以破格去考试。当时刚读了三年半初小,还没有毕业的涂铭扬很希望去考高级小学,但根据规定初小没毕业的学生不能够参考,于是他请父亲给他改名为涂铭旌,以便顺利参加高小的录取考试。涂铭旌后来说:“我喜欢这个名字不喜欢那个,名扬四海这个不好。”

在圆明乡高级小学学习期间,涂铭旌爱国情怀开始萌发。他的一位女老师在这种情怀的萌发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惨烈的战争造成了无数人无家可归,成为难民。日军占领上海后,随即在长江三角洲一带进行追击作战,战火很快烧到南京,京沪杭一带出现了无数新的难民。这些难民被迫离开世代居住的家园,辗转前行,奔向西南大后方和安全区域。女教师周剑萍便是其中一员。

周剑萍原是江浙的一位小学女教师,战后逃难来到四川巴县,在圆明乡担任教导主任。经历了战火纷飞,目睹了日军对我国人民的烧杀淫掳,她的心中充满了对日军的仇恨和强烈的爱国情怀,她希望她的学生们可以了解日本对中国的侵略真相,希望引导学生们产生爱国主义精神。涂铭旌就是她的学生之一。

涂铭旌的高小和初中阶段正值“重庆大轰炸”时期。1938—1943年,日本为了彻底“摧毁中国的抗战意志”,达到“迅速结束中国事变”的目的,对重庆及其周边地区进行了长期的轰炸。根据不完全统计,仅仅从1938年10月到1941年8月的短短近3年时间里,就有3585架日机分84次对重庆城区进行了空袭,共投下了各种炸弹9877枚。在日机轰炸造成的直接伤亡人数中,共有16376人死亡,11814栋房屋被毁,市区大部分繁华地区被破坏。日军对重庆肆无忌惮的轰炸在年幼的涂铭旌心中埋下了仇恨与爱国的种子。

1939年的一天夜晚,天空中又一次传来震耳欲聋的轰隆声,周剑萍老师意识到,日军飞机又来了!她带领着涂铭旌和几个学生来到户外,观看了一场日军飞机与苏联飞机的空中大战。涂铭旌如此描述当时的场景:

俄罗斯(注:应为苏联)支援的战斗机升空,进行空战,而且非常精彩的一幕是什么呢?俄罗斯的,这个战斗机把日本的飞机打一架下来,起火。但是日本飞机是众多的,俄罗斯的飞机是比较少的,所以仍然造成了日本飞机的狂轰滥炸。

此时,涂铭旌的心中有一根弦被触动了。

在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江津、永川等县城又遭到日军飞机轰炸,平民死伤无数的消息不断传来。听闻消息,涂铭旌的爱国情绪彻底被激发,他暗下决心:我们不是东亚病夫,我们一定要振兴、一定要奋起,中国人一定要争气!

1940年9月,涂铭旌本该高小毕业,但因家中无钱供他升学读书,他只能留校在圆明乡小学补习。1941年,涂铭旌考入江津县旅宜四川中学初中部,开始了他三年的初中学习。而这三年,对于涂铭旌一生的成长与发展方向来说,有着奠基性的意义,其中,爱国情怀的进一步激发,对他日后的科研活动产生了直接而重要的影响。

江津县旅宜四川中学当时的校长为陈锡环,是江津本地人。旅宜四川中学最初是陈锡环在宜昌为当地的四川人入学而开办的学校。抗日战争爆发后,宜昌被日军占领,陈锡环才将学校整体搬迁到了江津,并带回了一批具有爱国思想的青年教师。

1943年,日本飞机轰炸江津西门,正在江津读初中的涂铭旌亲眼目睹到了血肉横飞的场景:

那个是血肉横飞,有的就是把死难者的衣服挂在树上,有的呢,是一只腿,哎呀,真是惨无人道。

在环境和老师们的影响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当时很多年轻人都拥有的爱国思想,而经历了江津轰炸的涂铭旌对这种思想理解得越发清晰和深刻了,他想:“一定要抗战到底!把日本人赶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