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出生
宁波,历史上简称“甬”,因甬江而得名。鸦片战争后,宁波开埠。外资的进入使宁波本土经济受到重创,宁波商帮开始转型为近代商人,主要活动地点向上海转移。童坦君的父亲即是这一代转入上海打拼的宁波人中的一员。
1934年8月15日,童坦君出生在浙江省慈溪县(今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庄桥)的一个农村家庭。父亲童瑞泉(1914-2000)是一名职员,母亲黄晓菊(1914-1963)是普通的农村家庭妇女。童坦君是五世同堂的大家庭中的长孙。高祖父参考《论语·述而》中“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一句,为他取名为“坦君”,寓意人生平坦且有君子之德。
虽然出生在江南农村,并且家门口就有成片成片的稻田和菜田,但是江南水乡以务农为主的生活画面并没有成为童家的真实写照。童坦君的家庭并不以务农为生。童坦君的父亲秉承宁波人经商的特质,18岁起就在当地店铺做学徒,后来像多数宁波人一样到上海闯荡,在上海的华成烟草公司当会计,而童坦君的生母则留守农村照顾孩子。
童瑞泉通过亲戚关系进入华成烟草公司,担任会计。此时恰逢公司上升发展期,但即使这样,童瑞泉的收入并不是很高,童坦君的童年过得并不富足。在童年的记忆里,童坦君和母亲
的每顿饭经常只有咸菜下饭,可能是由于营养不良,童坦君在五六岁时罹患佝偻病,幸亏在上海工作的父亲及时寄来了鱼肝油,没有造成严重后果,但也因为这个原因,童坦君的身体没有长起来。在寒冷的冬天,手脚经常生冻疮。童坦君小时候只有家里做的布鞋可穿,就连这种鞋也不是经常能换新的,有时候只能穿已偏小的旧鞋,导致脚部十分疼痛,鞋小缩脚。童坦君多年之后回忆起来仍记忆犹新。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人均受教育水平很低,童坦君的父母虽说只有小学文化,但在当时的受教育程度并不算低。虽说经济状况并不算特别好,父母重视孩子的教育,童父也喜欢读书,偶尔会买一些书刊。这对于童坦君的成长是有一定好处的。
小学读书
1940年,童坦君上小学一年级。彼时,日本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已经开始3年,已经逼
近童坦君的家乡。出于安全考虑,童坦君和母亲搬到宁波市区的外婆家,但这里也不是安宁
之地。
当时日军飞机经常来轰炸,甚至能看见飞机上面的驾驶员和他戴的头盔。外婆家里
的人在桌子上面放上棉被,然后让小孩躲在桌子下面,用这种方式来保护小孩。其实,如果上面的屋顶塌了,我想这个桌子根本也挡不住。不过,这也说明大人为了保护小孩想了好
多方法。现在回想起来,如果我们那时候有步枪的话,甚至有可能把日军的飞机给打下来。
小学二年级时,学校附近有一家医院,当时正值霍乱流行。但是在当时医疗条件落后的情况下,“活的进去,死的出来”的情况时有发生。年幼的童坦君耳闻目睹这些,对当时中国落后的医药卫生状况有了初步的认识。
1941年宁波沦陷,童坦君与母亲的生活受到了严重影响。百般无奈之下,1942年童坦君赴上海与父亲团聚。童坦君原本应该上小学三年级,想进入离家最近的上海清心小学念书。清心小学是教会中学清心女中①的附属小学,教学质量比较高,入学需要考试。可是他在考试中却遭遇了挫折。考试有作文和算术两项。作文考试的题目是《冬天的乞丐》,可童坦君在小学只学过“乞”字,“丐”字不认识。结果导致作文跑题,只写了冬天,没写乞丐。虽说算术并不差,但是作文失败了,只能留级,重新上一次二年级。清心小学比较重视英语,在学期结束的时候学生们会排演英语话剧。童坦君虽然算不上活跃分子,但总能够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在这所学校,童坦君开始打下英语基础,并在以后派上了用场。
童坦君就读清心小学时,上海已被日军占领,居民们既没有充足的食品供应,又生活在恐惧当中。童坦君一家居住的巷子口就有一座日军碉堡,童坦君每次从这里经过都会感到害怕。
升入中学
童坦君在清心小学读书时的学习成绩后来居上,小学毕业后顺利考入一所公立中学-上海育才中学。上海育才中学教学质量高、学费低廉,是穷人家的孩子向往的学校。能够进入上海育才中学学习,童坦君感到非常高兴。他这样回忆:“我这一辈子,年轻时最高兴的时候就是考进那个中学的时候。”
由于上海育才中学的学生家庭状况往往不是很好,所以有一些同学患有结核病。童坦君也不幸被传染,不得不休学住院治疗。1949年5月,童坦君在住院期间听到枪声,最初还感到害怕,但后来才知道这声音不是日军侵华的枪声,而是中国人民赢得胜利的枪声。就这样,在医院中接受治疗的童坦君迎来了解放军解放上海的这一历史时刻。
童坦君在医院住了大概4个月。当时医院已有链霉素,所以结核病不再是历史上的白色瘟疫,通过链霉素治疗,童坦君很快病愈了。但链霉素的副作用却导致童坦君的听力受到了一定影响。
结束住院治疗后,童坦君回家继续休养。由于担心自己的学业和前途,在休学期间的童坦君心情非常糟糕。童坦君是个很要强的人,如果病愈后重回育才中学,则必须重新读初中二年级,那样前前后后就会白白丢掉三年时间。童坦君一心只想和同龄人一样正常上高中二年级。所以,他放弃重返育才中学的机会,转而报考上海光华大学实验中学(简称光实中学)
高中二年级,可惜没有考上。不过幸运的是,光实中学接收他入读高中一年级。
休学期间,读书成为他生活的全部,他把能找到的书全都看过了,包括《鲁迅全集》《明史》《史记》等。所以在高中阶段,童坦君的语文成绩非常好,他的作文常常被老师选作范文,还得过作文比赛的第一名。相比之下,童坦君的数学成绩一塌糊涂,而且常常考零分。童坦君的班主任是数学老师,虽说他的数学成绩应该是“零蛋”,但老师还是给了40分。原本童坦君对于数学基本上不抱希望了,但班主任很关心他,同学们也热情地帮助他。大概有五六个学生常常一起在童坦君家里做数学题,耐心地辅导他,帮助他逐渐提高了数学成绩。高一下学期,童坦君的数学终于可以考试及格了。高二时,数学已经可以考到80多分。高三时,童坦君的数学成绩上升到全班第二名。对于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童坦君一直铭记于心。许多年以后,每当回想起当年同学们对他的帮助依然心存感激。
现在回想起来,我都非常感激那个学校,我这辈子之所以能够像现在这样,就是因为那个学校的老师和我的同学们给我的帮助。
童坦君高中毕业时,正值新中国刚刚成立,他认为学工科最适合建设祖国的需要,并立志报考工科院校。他的一位小学同学在他上高一的时候高考考取了清华大学,还寄来照片给他看。童坦君很羡慕,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就填写了清华大学动力系。但是考虑到童坦君的身体状况,班主任建议他不适合学工科,所以他把志愿改成了北京医学院,即现在的北京大学医学部,立志做一名医学工作者。
宁波出生
宁波,历史上简称“甬”,因甬江而得名。鸦片战争后,宁波开埠。外资的进入使宁波本土经济受到重创,宁波商帮开始转型为近代商人,主要活动地点向上海转移。童坦君的父亲即是这一代转入上海打拼的宁波人中的一员。
1934年8月15日,童坦君出生在浙江省慈溪县(今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庄桥)的一个农村家庭。父亲童瑞泉(1914-2000)是一名职员,母亲黄晓菊(1914-1963)是普通的农村家庭妇女。童坦君是五世同堂的大家庭中的长孙。高祖父参考《论语·述而》中“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一句,为他取名为“坦君”,寓意人生平坦且有君子之德。
虽然出生在江南农村,并且家门口就有成片成片的稻田和菜田,但是江南水乡以务农为主的生活画面并没有成为童家的真实写照。童坦君的家庭并不以务农为生。童坦君的父亲秉承宁波人经商的特质,18岁起就在当地店铺做学徒,后来像多数宁波人一样到上海闯荡,在上海的华成烟草公司当会计,而童坦君的生母则留守农村照顾孩子。
童瑞泉通过亲戚关系进入华成烟草公司,担任会计。此时恰逢公司上升发展期,但即使这样,童瑞泉的收入并不是很高,童坦君的童年过得并不富足。在童年的记忆里,童坦君和母亲
的每顿饭经常只有咸菜下饭,可能是由于营养不良,童坦君在五六岁时罹患佝偻病,幸亏在上海工作的父亲及时寄来了鱼肝油,没有造成严重后果,但也因为这个原因,童坦君的身体没有长起来。在寒冷的冬天,手脚经常生冻疮。童坦君小时候只有家里做的布鞋可穿,就连这种鞋也不是经常能换新的,有时候只能穿已偏小的旧鞋,导致脚部十分疼痛,鞋小缩脚。童坦君多年之后回忆起来仍记忆犹新。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人均受教育水平很低,童坦君的父母虽说只有小学文化,但在当时的受教育程度并不算低。虽说经济状况并不算特别好,父母重视孩子的教育,童父也喜欢读书,偶尔会买一些书刊。这对于童坦君的成长是有一定好处的。
小学读书
1940年,童坦君上小学一年级。彼时,日本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已经开始3年,已经逼
近童坦君的家乡。出于安全考虑,童坦君和母亲搬到宁波市区的外婆家,但这里也不是安宁
之地。
当时日军飞机经常来轰炸,甚至能看见飞机上面的驾驶员和他戴的头盔。外婆家里
的人在桌子上面放上棉被,然后让小孩躲在桌子下面,用这种方式来保护小孩。其实,如果上面的屋顶塌了,我想这个桌子根本也挡不住。不过,这也说明大人为了保护小孩想了好
多方法。现在回想起来,如果我们那时候有步枪的话,甚至有可能把日军的飞机给打下来。
小学二年级时,学校附近有一家医院,当时正值霍乱流行。但是在当时医疗条件落后的情况下,“活的进去,死的出来”的情况时有发生。年幼的童坦君耳闻目睹这些,对当时中国落后的医药卫生状况有了初步的认识。
1941年宁波沦陷,童坦君与母亲的生活受到了严重影响。百般无奈之下,1942年童坦君赴上海与父亲团聚。童坦君原本应该上小学三年级,想进入离家最近的上海清心小学念书。清心小学是教会中学清心女中①的附属小学,教学质量比较高,入学需要考试。可是他在考试中却遭遇了挫折。考试有作文和算术两项。作文考试的题目是《冬天的乞丐》,可童坦君在小学只学过“乞”字,“丐”字不认识。结果导致作文跑题,只写了冬天,没写乞丐。虽说算术并不差,但是作文失败了,只能留级,重新上一次二年级。清心小学比较重视英语,在学期结束的时候学生们会排演英语话剧。童坦君虽然算不上活跃分子,但总能够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在这所学校,童坦君开始打下英语基础,并在以后派上了用场。
童坦君就读清心小学时,上海已被日军占领,居民们既没有充足的食品供应,又生活在恐惧当中。童坦君一家居住的巷子口就有一座日军碉堡,童坦君每次从这里经过都会感到害怕。
升入中学
童坦君在清心小学读书时的学习成绩后来居上,小学毕业后顺利考入一所公立中学-上海育才中学。上海育才中学教学质量高、学费低廉,是穷人家的孩子向往的学校。能够进入上海育才中学学习,童坦君感到非常高兴。他这样回忆:“我这一辈子,年轻时最高兴的时候就是考进那个中学的时候。”
由于上海育才中学的学生家庭状况往往不是很好,所以有一些同学患有结核病。童坦君也不幸被传染,不得不休学住院治疗。1949年5月,童坦君在住院期间听到枪声,最初还感到害怕,但后来才知道这声音不是日军侵华的枪声,而是中国人民赢得胜利的枪声。就这样,在医院中接受治疗的童坦君迎来了解放军解放上海的这一历史时刻。
童坦君在医院住了大概4个月。当时医院已有链霉素,所以结核病不再是历史上的白色瘟疫,通过链霉素治疗,童坦君很快病愈了。但链霉素的副作用却导致童坦君的听力受到了一定影响。
结束住院治疗后,童坦君回家继续休养。由于担心自己的学业和前途,在休学期间的童坦君心情非常糟糕。童坦君是个很要强的人,如果病愈后重回育才中学,则必须重新读初中二年级,那样前前后后就会白白丢掉三年时间。童坦君一心只想和同龄人一样正常上高中二年级。所以,他放弃重返育才中学的机会,转而报考上海光华大学实验中学(简称光实中学)
高中二年级,可惜没有考上。不过幸运的是,光实中学接收他入读高中一年级。
休学期间,读书成为他生活的全部,他把能找到的书全都看过了,包括《鲁迅全集》《明史》《史记》等。所以在高中阶段,童坦君的语文成绩非常好,他的作文常常被老师选作范文,还得过作文比赛的第一名。相比之下,童坦君的数学成绩一塌糊涂,而且常常考零分。童坦君的班主任是数学老师,虽说他的数学成绩应该是“零蛋”,但老师还是给了40分。原本童坦君对于数学基本上不抱希望了,但班主任很关心他,同学们也热情地帮助他。大概有五六个学生常常一起在童坦君家里做数学题,耐心地辅导他,帮助他逐渐提高了数学成绩。高一下学期,童坦君的数学终于可以考试及格了。高二时,数学已经可以考到80多分。高三时,童坦君的数学成绩上升到全班第二名。对于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童坦君一直铭记于心。许多年以后,每当回想起当年同学们对他的帮助依然心存感激。
现在回想起来,我都非常感激那个学校,我这辈子之所以能够像现在这样,就是因为那个学校的老师和我的同学们给我的帮助。
童坦君高中毕业时,正值新中国刚刚成立,他认为学工科最适合建设祖国的需要,并立志报考工科院校。他的一位小学同学在他上高一的时候高考考取了清华大学,还寄来照片给他看。童坦君很羡慕,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就填写了清华大学动力系。但是考虑到童坦君的身体状况,班主任建议他不适合学工科,所以他把志愿改成了北京医学院,即现在的北京大学医学部,立志做一名医学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