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7月,14岁的田在艺高小毕业后离开家乡,回到西安,考入位于西安北大街的省立西安第二初级中学(以下简称“西安二中”)就学。
这时候的田在艺,逐渐脱去了儿童的稚气,已不再是当年那个和同学们在西安街头疯玩的孩子,他的心智开始趋于成熟,对学业,甚至时事逐渐有了自己的看法。
初中的课程比起小学增加了许多,有国文、公民、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十几种科目。一周下来,授课时间就有30多个学时。功课之外,田在艺还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类课外书籍,扩大知识面,田在艺的视野开阔了。他喜欢学习,此时唯一的念头就是:一定要把书念好!在初中开设的众多科目中,田在艺最为感兴趣的是地理课,他与地质结缘的一生就始于此时。谈到田在艺初识地质学,就不能不提到田在艺的地理启蒙教师——白超然。
白超然(1903—1981),陕西省绥德人,中国较早的地质工作者之一。1920年考入天津南开中学,上学期间接受了马列主义思想,投入革命活动。1927年在西安参与主办《国民日报》,宣传共产主义,歌颂人民群众革命运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化名“渺然”撰文抨击蒋介石背叛革命的罪行。1931年开始就读于北京大学地质系。从北京大学毕业后,白超然先是在西安二中任教,1949年任陕西省铜川煤矿副矿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铁道部第一设计院任总工程师,后主编了《中国铁路工程地质手册》。
白超然是田在艺的地质学启蒙老师,初中一年级的第二学期,他担任了田在艺所在班级的地理课教员。白超然知识渊博,授课时旁征博引,还拿出自己多年来在各地搜集到的岩石、矿物标本给学生们辨认。虽然地理课的理论枯燥,可是白超然声情并茂的授课方式却成功地激发起学生们对地理的兴趣。
白超然深谙教育之道,他认为,地质知识不应是纸上谈兵,更需要实践;地质学是一门枯燥的学问,理论复杂且令人感到晦涩难懂,如果不结合实地考察,并辅以生动讲解,则容易让性格尚不沉稳的少年对这门课丧失兴趣。于是,假日时,白超然组织对地质有兴趣的学生来到西安郊区的山里,结合地形地貌、各类矿物,给他们讲授岩石的形态,告诉学生什么是地层、什么是褶皱。白超然常说,地质学是一门有用的学问,掌握了这门学问,可以探索大自然的神奇,能够挖掘出地下埋藏着的无穷的宝藏。
在他的指导下,田在艺逐渐掌握了地质学的入门知识。也因为结合了实地考察,田在艺领悟到地质学的术语、知识并非像课本记录的那样枯燥;相反,这些内容十分生动有趣。在白超然的引导下,田在艺对地质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少年田在艺的心中渐渐有了这样一种印象:地质学是一门变化万千、值得让人花费工夫去研究的学问。
1933年7月,14岁的田在艺高小毕业后离开家乡,回到西安,考入位于西安北大街的省立西安第二初级中学(以下简称“西安二中”)就学。
这时候的田在艺,逐渐脱去了儿童的稚气,已不再是当年那个和同学们在西安街头疯玩的孩子,他的心智开始趋于成熟,对学业,甚至时事逐渐有了自己的看法。
初中的课程比起小学增加了许多,有国文、公民、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十几种科目。一周下来,授课时间就有30多个学时。功课之外,田在艺还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类课外书籍,扩大知识面,田在艺的视野开阔了。他喜欢学习,此时唯一的念头就是:一定要把书念好!在初中开设的众多科目中,田在艺最为感兴趣的是地理课,他与地质结缘的一生就始于此时。谈到田在艺初识地质学,就不能不提到田在艺的地理启蒙教师——白超然。
白超然(1903—1981),陕西省绥德人,中国较早的地质工作者之一。1920年考入天津南开中学,上学期间接受了马列主义思想,投入革命活动。1927年在西安参与主办《国民日报》,宣传共产主义,歌颂人民群众革命运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化名“渺然”撰文抨击蒋介石背叛革命的罪行。1931年开始就读于北京大学地质系。从北京大学毕业后,白超然先是在西安二中任教,1949年任陕西省铜川煤矿副矿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铁道部第一设计院任总工程师,后主编了《中国铁路工程地质手册》。
白超然是田在艺的地质学启蒙老师,初中一年级的第二学期,他担任了田在艺所在班级的地理课教员。白超然知识渊博,授课时旁征博引,还拿出自己多年来在各地搜集到的岩石、矿物标本给学生们辨认。虽然地理课的理论枯燥,可是白超然声情并茂的授课方式却成功地激发起学生们对地理的兴趣。
白超然深谙教育之道,他认为,地质知识不应是纸上谈兵,更需要实践;地质学是一门枯燥的学问,理论复杂且令人感到晦涩难懂,如果不结合实地考察,并辅以生动讲解,则容易让性格尚不沉稳的少年对这门课丧失兴趣。于是,假日时,白超然组织对地质有兴趣的学生来到西安郊区的山里,结合地形地貌、各类矿物,给他们讲授岩石的形态,告诉学生什么是地层、什么是褶皱。白超然常说,地质学是一门有用的学问,掌握了这门学问,可以探索大自然的神奇,能够挖掘出地下埋藏着的无穷的宝藏。
在他的指导下,田在艺逐渐掌握了地质学的入门知识。也因为结合了实地考察,田在艺领悟到地质学的术语、知识并非像课本记录的那样枯燥;相反,这些内容十分生动有趣。在白超然的引导下,田在艺对地质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少年田在艺的心中渐渐有了这样一种印象:地质学是一门变化万千、值得让人花费工夫去研究的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