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

徐如人,一位用爱与赤诚扎根东北66年的人

来源:中国吉林网      日期:2019-01-02

他是国际著名的分子筛与多孔材料学家;

他是我国“无机合成化学”学科的创建者和奠基人;

他是水热合成化学的开拓者,在国际上首次提出现代无机合成化学学科的科学体系;

他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3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他就是今天的主人公——

吉林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徐如人。

徐如人,浙江上虞人,一生致力于化学的科教事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解放后,国家建设东北需要大批优秀人才,当时东北工作环境十分艰苦,可徐如人却来到了东北,而且这一坚守就是66年。

六十六载情系吉大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徐如人积极响应国家建设东北的号召来到长春,在老一辈化学家唐敖庆和关实之等人的直接指导下,参与了东北人大化学系的创建工作。

徐如人从教60多年来,共讲授了十几门课程,在他所讲过的课程中,几乎没有一门课程是在重复别人的内容去讲授的,基本上都是他以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水平和伏案苦读的呕心沥血之作。他工作之初在无章可循的条件下就开始给物理系学生讲“普通化学”,给化工专修班讲“无机与分析化学”,给化一学生讲“现代化学基础”,给哲学系学生讲“化学”以及大跃进中的“一条龙”教改课程和后来给大四学生及研究生讲“分子筛化学”与“无机合成化学”等等,这些课程都是他的原创课程。

东北的工作环境十分艰苦,当年从南方来的许多同事,由于地域、气候、经济条件等原因都陆续离开了,但徐如人坚守了下来,这一守就是66年,一辈子,从未离开!

徐如人的坚持、坚守也影响了他的弟子们。他的学生于吉红就是在他的影响下放弃了离开吉大的想法,在他的指导下,潜心科研,踏实进取,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果,并于2015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徐如人对学生倾注心血精心培育,为他们创造条件,千方百计让他们接触世界前沿科技,使他们成为了科教兴国的排头兵。

争分夺秒创新成果

“文革”期间,徐如人受到迫害,其家人也遭到不公正的待遇。这段经历让他损失了人生中最宝贵的十年。回忆起这段经历,徐如人深有感触地说:“十年动乱的教训实在沉痛,作为科学家,应该不能只计较个人的苦难,要从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出发,做力所能及的贡献。”这十年的损失非但没有让他丧失信心,反而使他在后面的几十年更加努力。

恢复工作以后,他开始接触用“江浮石”研制分子筛的工作,沸石分子筛与多孔材料是一类非常重要的催化材料,广泛应用于环境、石油炼制以及精细化工等领域。平反以后,他便一头扎进了这个对石化、环保与精细化工等工业特别重要的催化材料的基础研究工作,这一干就是四十年。

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为了解当时国际上在分子筛领域的前沿与基本动态和我国在分子筛领域的研究水平,徐如人一边实验研究一边查阅大量文献。一本第一次国际分子筛大会的论文集让他如获至宝,他花大力气将其全部翻译出来。几经争取,1980年,徐如人代表中国去意大利参加了第五次国际分子筛大会,并在大会上作了中国人的第一篇论文报告。

回国以后徐如人就开始以微孔晶体的合成化学为研究方向,且大胆的以“微孔晶体的晶化机理”为突破口进行研究。他和团队经多年的系统深入研究,在国内以至国际上取得了若干重要且有前瞻规律性的研究成果,为我国分子筛多孔材料领域和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学科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国家级名师与多位长江学者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徐如人创建了我国无机合成化学学科,将我国的无机合成化学推向国际前列;他引领了分子筛发展史上的第三个里程碑,促进了分子筛领域的大发展;他推动了我国分子筛以及水热合成产业的发展,支撑了早期我国石油加工工业的兴起。

如今,徐如人虽已年愈八旬,仍工作在科研第一线,在2017年再版的“Modern Inorganic SyntheticChemistry”一书中,在国际上提出了现代无机合成化学学科的科学体系,为我国无机合成化学的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言传身教无私奉献

徐如人和爱人庞文琴执教六十年,讲授过很多课程,也指导过很多研究生与年轻教师。他们的教学风格与特色各有不同,然而他们对于自己的“教师使命”始终是全心全意、满腔热情的对待。

2016年11月2日,庞文琴教授因病医治无效在长春逝世,享年85岁。

2017年9月,吉林大学70年校庆之际,徐如人做了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决定,他把与庞文琴老师一生的积蓄500万元全部拿出来捐赠给学校,设立徐如人、庞文琴教育基金,以奖掖那些在科教事业上出色的晚辈后学们。 

为真实全面展现新中国科技发展历史,收集保存反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经历的宝贵资料,特邀请您向采集工程捐献传记、证书、信件、手稿、著作等学术成长过程相关的各类资料。2021年采集工程项目申报现已启动,火热报名中!

详细

徐如人,一位用爱与赤诚扎根东北66年的人

来源:中国吉林网 日期:2019-01-02

他是国际著名的分子筛与多孔材料学家;

他是我国“无机合成化学”学科的创建者和奠基人;

他是水热合成化学的开拓者,在国际上首次提出现代无机合成化学学科的科学体系;

他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3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他就是今天的主人公——

吉林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徐如人。

徐如人,浙江上虞人,一生致力于化学的科教事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解放后,国家建设东北需要大批优秀人才,当时东北工作环境十分艰苦,可徐如人却来到了东北,而且这一坚守就是66年。

六十六载情系吉大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徐如人积极响应国家建设东北的号召来到长春,在老一辈化学家唐敖庆和关实之等人的直接指导下,参与了东北人大化学系的创建工作。

徐如人从教60多年来,共讲授了十几门课程,在他所讲过的课程中,几乎没有一门课程是在重复别人的内容去讲授的,基本上都是他以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水平和伏案苦读的呕心沥血之作。他工作之初在无章可循的条件下就开始给物理系学生讲“普通化学”,给化工专修班讲“无机与分析化学”,给化一学生讲“现代化学基础”,给哲学系学生讲“化学”以及大跃进中的“一条龙”教改课程和后来给大四学生及研究生讲“分子筛化学”与“无机合成化学”等等,这些课程都是他的原创课程。

东北的工作环境十分艰苦,当年从南方来的许多同事,由于地域、气候、经济条件等原因都陆续离开了,但徐如人坚守了下来,这一守就是66年,一辈子,从未离开!

徐如人的坚持、坚守也影响了他的弟子们。他的学生于吉红就是在他的影响下放弃了离开吉大的想法,在他的指导下,潜心科研,踏实进取,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果,并于2015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徐如人对学生倾注心血精心培育,为他们创造条件,千方百计让他们接触世界前沿科技,使他们成为了科教兴国的排头兵。

争分夺秒创新成果

“文革”期间,徐如人受到迫害,其家人也遭到不公正的待遇。这段经历让他损失了人生中最宝贵的十年。回忆起这段经历,徐如人深有感触地说:“十年动乱的教训实在沉痛,作为科学家,应该不能只计较个人的苦难,要从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出发,做力所能及的贡献。”这十年的损失非但没有让他丧失信心,反而使他在后面的几十年更加努力。

恢复工作以后,他开始接触用“江浮石”研制分子筛的工作,沸石分子筛与多孔材料是一类非常重要的催化材料,广泛应用于环境、石油炼制以及精细化工等领域。平反以后,他便一头扎进了这个对石化、环保与精细化工等工业特别重要的催化材料的基础研究工作,这一干就是四十年。

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为了解当时国际上在分子筛领域的前沿与基本动态和我国在分子筛领域的研究水平,徐如人一边实验研究一边查阅大量文献。一本第一次国际分子筛大会的论文集让他如获至宝,他花大力气将其全部翻译出来。几经争取,1980年,徐如人代表中国去意大利参加了第五次国际分子筛大会,并在大会上作了中国人的第一篇论文报告。

回国以后徐如人就开始以微孔晶体的合成化学为研究方向,且大胆的以“微孔晶体的晶化机理”为突破口进行研究。他和团队经多年的系统深入研究,在国内以至国际上取得了若干重要且有前瞻规律性的研究成果,为我国分子筛多孔材料领域和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学科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国家级名师与多位长江学者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徐如人创建了我国无机合成化学学科,将我国的无机合成化学推向国际前列;他引领了分子筛发展史上的第三个里程碑,促进了分子筛领域的大发展;他推动了我国分子筛以及水热合成产业的发展,支撑了早期我国石油加工工业的兴起。

如今,徐如人虽已年愈八旬,仍工作在科研第一线,在2017年再版的“Modern Inorganic SyntheticChemistry”一书中,在国际上提出了现代无机合成化学学科的科学体系,为我国无机合成化学的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言传身教无私奉献

徐如人和爱人庞文琴执教六十年,讲授过很多课程,也指导过很多研究生与年轻教师。他们的教学风格与特色各有不同,然而他们对于自己的“教师使命”始终是全心全意、满腔热情的对待。

2016年11月2日,庞文琴教授因病医治无效在长春逝世,享年85岁。

2017年9月,吉林大学70年校庆之际,徐如人做了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决定,他把与庞文琴老师一生的积蓄500万元全部拿出来捐赠给学校,设立徐如人、庞文琴教育基金,以奖掖那些在科教事业上出色的晚辈后学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