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关东军的蓄意策划下,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日本修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栽赃嫁祸于中国军队。日军以此为借口,炮轰沈阳北大营,这便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在中国东北蓄意制造并发动的一场侵华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开始。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为了转移国际视线,并逼迫南京国民政府屈服,日本侵略者于1932年年初又在上海不断寻衅挑起事端。1月28日晚, 日本侵略者突然向闸北的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发起了攻击,随后又进攻江湾和吴淞。十九路军在军长蔡廷锴、总指挥蒋光鼐的率领下,奋起抵抗。2月14日,蒋介石命令由前首都警卫军87、88师和教导总队组成第五军,以张治中为军长增援十九路军参战,这就是上海"一·二八"事变。
"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事变等日军侵华事件的接连发生,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慨,国内抗日救亡运动开始掀起。时局的动荡也影响到了远在日本的徐浩和刘谱人等中国留学生,他们痛恨日军的侵略行径,毅然决定返回祖国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回国后经过了一段过渡性的工作,徐浩开始从政,任职于国民党浙江省党部,刘谱人执教于浙江省立高级助产学校,并担任过该校校长,直到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开始。
1932年3月16日,徐如人在上虞区出生,随后与父母来到杭州生活。1935年1月,其弟徐如镜出生,组成了当时的家庭。实际上,在他们的家中,徐如人还有两位哥哥和四位姐姐,他们都是他的同父异母兄姊。
由于当时他的同父异母兄姊们都生活在故乡上虞,而徐如人与父母和弟弟生活在杭州,抗日战争爆发后又随父母辗转于浙南山区8年之久,再加上当时年纪幼小,因此在抗日战争结束前与他们几乎没有接触过。直至抗日战争胜利后,大哥徐如愿才开始与他们有较多的接触。徐如愿毕业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浙江大学化工系,毕业后曾在著名的上虞春晖中学任过9年校长,是当地较有名气的教育家。1941年 5月,因日军入侵,学校被迫解散,8月,他率领全校师生在偏僻的虞南泰岳寺复校,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继续坚持办学,直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徐如人对这位大哥是非常敬重且佩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徐如愿转往江苏医学院与南京医科大学任教授,"文化大革命"中被批斗,不堪折磨自杀而亡。对于其二哥与姐姐们,除二姐在杭州有些来往外,其他都在故里生活与工作,因而接触就更少了。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抗日战争全面打响。同年10月7日,日军在上海乍浦强行登陆,很快将战火烧到宁、沪等江南一带。战火的蔓延,迫使地方政府不断向浙江中南部山区转移。1937年冬,5岁的徐如人与2岁的弟弟徐如镜随父母跟随浙江省会机关内迁到浙江省中部山区的永康市方岩镇,随后又到附近的宣平、松阳等县(1937—1942年),并在那里开始了他的小学生活。
1942一1945年,随着日军的进一步南侵,徐家也一直随着浙江省会机关的内迁再次转移到了位于浙南崇山峻岭中的云和县和附近的景宁、泰顺等地,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抗日战争结束。在8年的辗转中,徐如人度过了一个非同寻常的童年,饱尝了时局的动荡、战乱的恐惧、生活的艰辛、世事的沧桑,但同时也磨砺了他的意志、锻炼了体魄、增强了敢于面对困难和挫折的信心与勇气。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这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日之后,徐家从丽水大港头码头出发,沿江乘船迁回杭州。他们当时的心情可以用八个字来形容∶ 劫后余生,百感交集!
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关东军的蓄意策划下,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日本修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栽赃嫁祸于中国军队。日军以此为借口,炮轰沈阳北大营,这便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在中国东北蓄意制造并发动的一场侵华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开始。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为了转移国际视线,并逼迫南京国民政府屈服,日本侵略者于1932年年初又在上海不断寻衅挑起事端。1月28日晚, 日本侵略者突然向闸北的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发起了攻击,随后又进攻江湾和吴淞。十九路军在军长蔡廷锴、总指挥蒋光鼐的率领下,奋起抵抗。2月14日,蒋介石命令由前首都警卫军87、88师和教导总队组成第五军,以张治中为军长增援十九路军参战,这就是上海"一·二八"事变。
"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事变等日军侵华事件的接连发生,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慨,国内抗日救亡运动开始掀起。时局的动荡也影响到了远在日本的徐浩和刘谱人等中国留学生,他们痛恨日军的侵略行径,毅然决定返回祖国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回国后经过了一段过渡性的工作,徐浩开始从政,任职于国民党浙江省党部,刘谱人执教于浙江省立高级助产学校,并担任过该校校长,直到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开始。
1932年3月16日,徐如人在上虞区出生,随后与父母来到杭州生活。1935年1月,其弟徐如镜出生,组成了当时的家庭。实际上,在他们的家中,徐如人还有两位哥哥和四位姐姐,他们都是他的同父异母兄姊。
由于当时他的同父异母兄姊们都生活在故乡上虞,而徐如人与父母和弟弟生活在杭州,抗日战争爆发后又随父母辗转于浙南山区8年之久,再加上当时年纪幼小,因此在抗日战争结束前与他们几乎没有接触过。直至抗日战争胜利后,大哥徐如愿才开始与他们有较多的接触。徐如愿毕业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浙江大学化工系,毕业后曾在著名的上虞春晖中学任过9年校长,是当地较有名气的教育家。1941年 5月,因日军入侵,学校被迫解散,8月,他率领全校师生在偏僻的虞南泰岳寺复校,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继续坚持办学,直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徐如人对这位大哥是非常敬重且佩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徐如愿转往江苏医学院与南京医科大学任教授,"文化大革命"中被批斗,不堪折磨自杀而亡。对于其二哥与姐姐们,除二姐在杭州有些来往外,其他都在故里生活与工作,因而接触就更少了。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抗日战争全面打响。同年10月7日,日军在上海乍浦强行登陆,很快将战火烧到宁、沪等江南一带。战火的蔓延,迫使地方政府不断向浙江中南部山区转移。1937年冬,5岁的徐如人与2岁的弟弟徐如镜随父母跟随浙江省会机关内迁到浙江省中部山区的永康市方岩镇,随后又到附近的宣平、松阳等县(1937—1942年),并在那里开始了他的小学生活。
1942一1945年,随着日军的进一步南侵,徐家也一直随着浙江省会机关的内迁再次转移到了位于浙南崇山峻岭中的云和县和附近的景宁、泰顺等地,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抗日战争结束。在8年的辗转中,徐如人度过了一个非同寻常的童年,饱尝了时局的动荡、战乱的恐惧、生活的艰辛、世事的沧桑,但同时也磨砺了他的意志、锻炼了体魄、增强了敢于面对困难和挫折的信心与勇气。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这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日之后,徐家从丽水大港头码头出发,沿江乘船迁回杭州。他们当时的心情可以用八个字来形容∶ 劫后余生,百感交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