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如人教授是国际著名的分子筛与多孔材料学家,我国无机合成化学学科的创建者与奠基人,水热合成化学的开拓者。在国际上首次提出现代无机合成化学学科的科学体系。他一生致力于化学科教事业,建树颇多,成果丰硕。

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我有幸成为徐如人成长资料采集小组的负责人,开始走近他,了解他。踏寻他的成长路线,梳理他的师从关系,探究他的学术思想,收集他的科教成果,感悟他的人生智慧,领略他的人格魅力,走进他的婚姻家庭,挖掘他的生活点滴。这种全方位的采集和了解,让我们重新勾勒出了一个科学家的全貌,把一个近乎透明的学术大师介绍给大家。

对此,徐如人教授曾当着子女们的面跟我们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现在,谁也没有你们对我最了解,包括我自己"。

徐如人教授说得没错,在采集工作中,我们收集到了连他本人也未曾看到的他中小学时期的有关资料,采访了他本人也未曾听到的别人对他的评价,查阅了档案馆中他所不知的有关他的记述……

然而,事非经过不知难,实际工作的开展远比想象中要难很多。采集工作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不是简单的对一位老科学家成长经历的概括和总结,而是要就其成长的各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究,求全求细地多方位展示,它需要专业性、写实性、科学性、文学性与可读性等方面的综合运用。研究报告素材的准备来自各方面资料的收集,如传主的自述、相关人员的访谈、实地走访、佐证材料的查阅、历史事件的考证等多个渠道。这些工作的开展需要多个相关专业的人员如新闻、档案、文学、历史及徐如人教授所从事的化学专业相关人员等相互配合才能完成。好在,在中国科协与吉林大学领导的支持下,在学校党委宣传部、档案馆、科技处等相关部门的配合下,我们很快配齐了人马,组建了采集队伍。2015年7月,采集工作开始启动。但困难依旧明显,由于采集小组的人员来自学校多个部门,他们都是在岗人员,都有自己繁忙的日常工作,因此采集工作只能靠大家的业余时间和假期时间来完成。大家对徐如人教授都是心怀崇敬之情,充分认识到采集工作重大非凡的意义,所以,都认真努力地去完成工作。

为做好采集工作,我们按照中国科协的要求,制订了详细的采集工作方案,按照由内及外、由表及里、采集与创作兼顾的工作思路不断推进。在访谈方面,我们在充分征求徐如人教授意见的基础上确定了一系列访谈人选。他们中有徐如人的学生及同事冯守华院士、于吉红院士、裘式纶教授、陈接胜教授、刘学铭教授,大学同学、校友沈静兰教授、高滋教授,中学同学朱通、向长恕、刘绍,化学界同行何鸣元院士、屠昆岗教授,以及吉林大学老校长刘中树、徐如人的长子徐鹰等。此外,我们还远赴徐如人的出生地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下管镇实地走访了他的乡亲邻里,到他当年下乡所在地吉林省扶余市三井子镇永久村与村民座谈,等等。形成音视频材料20多份,录音整理稿近18万字。

让我们感到难得的是,徐如人教授非常支持和配合采集工作。他身体状况良好,思维敏捷,对许多往事仍记忆犹新,提供的材料也比较全面这给我们开展采集工作增加了信心和底气。采集工作开展后,我们先后对徐如人教授做了8次访谈,多次个别沟通交流。对我们的问题他每次都不厌其烦地给予耐心解答和说明,对我们索要的材料给予较全面的提供,对我们的创作初稿做认真细致的修改。其中,我们用了6次长时间的专访,采集了徐如人教授的家庭出身情况,求学经历,参与创建东北人民大学化学系的工作经历,"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迫害,改革开放后迎难而上、拼搏进取的创业精神以及婚姻家庭生活等方面的详细内容。这为我们整理出他的研究报告提供了一个完整的架构,然后结合其他的访谈内容和采集资料的补充完善,在写实的基础上经过一番文学创作和润色,《景行如人∶徐如人传》的内容便逐渐丰满起来。

随着对徐如人成长资料采集工作的不断深入,我们对徐如人教授从表面上的认识了解逐渐走向多角度、多层次的认知和内心深处的沟通与交流,感悟到他的真实与性情。我们对他的印象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从最初的对他高不可攀、不苟言笑的大学者的敬畏到可以和他促膝交谈、亲如父辈一样的随意自如;从对他所取得的丰硕卓著的成就认为是来自天才与灵感的臆断到对他长期的埋头坚持、攻坚克难、从不放弃的工作态度使我们重新回到了天才来自勤奋和汗水的论断;从对他出身不凡、家庭显贵、生活优裕的世俗印象到对他一生清贫、命运多舛、自强不息的现实奋斗经历所矫正。

对此,我们总结出∶徐如人教授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亦充满艰辛和坎坷,他的成功离不开脚踏实地的拼搏奋斗。

导 言

日期:2021-06-30

徐如人教授是国际著名的分子筛与多孔材料学家,我国无机合成化学学科的创建者与奠基人,水热合成化学的开拓者。在国际上首次提出现代无机合成化学学科的科学体系。他一生致力于化学科教事业,建树颇多,成果丰硕。

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我有幸成为徐如人成长资料采集小组的负责人,开始走近他,了解他。踏寻他的成长路线,梳理他的师从关系,探究他的学术思想,收集他的科教成果,感悟他的人生智慧,领略他的人格魅力,走进他的婚姻家庭,挖掘他的生活点滴。这种全方位的采集和了解,让我们重新勾勒出了一个科学家的全貌,把一个近乎透明的学术大师介绍给大家。

对此,徐如人教授曾当着子女们的面跟我们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现在,谁也没有你们对我最了解,包括我自己"。

徐如人教授说得没错,在采集工作中,我们收集到了连他本人也未曾看到的他中小学时期的有关资料,采访了他本人也未曾听到的别人对他的评价,查阅了档案馆中他所不知的有关他的记述……

然而,事非经过不知难,实际工作的开展远比想象中要难很多。采集工作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不是简单的对一位老科学家成长经历的概括和总结,而是要就其成长的各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究,求全求细地多方位展示,它需要专业性、写实性、科学性、文学性与可读性等方面的综合运用。研究报告素材的准备来自各方面资料的收集,如传主的自述、相关人员的访谈、实地走访、佐证材料的查阅、历史事件的考证等多个渠道。这些工作的开展需要多个相关专业的人员如新闻、档案、文学、历史及徐如人教授所从事的化学专业相关人员等相互配合才能完成。好在,在中国科协与吉林大学领导的支持下,在学校党委宣传部、档案馆、科技处等相关部门的配合下,我们很快配齐了人马,组建了采集队伍。2015年7月,采集工作开始启动。但困难依旧明显,由于采集小组的人员来自学校多个部门,他们都是在岗人员,都有自己繁忙的日常工作,因此采集工作只能靠大家的业余时间和假期时间来完成。大家对徐如人教授都是心怀崇敬之情,充分认识到采集工作重大非凡的意义,所以,都认真努力地去完成工作。

为做好采集工作,我们按照中国科协的要求,制订了详细的采集工作方案,按照由内及外、由表及里、采集与创作兼顾的工作思路不断推进。在访谈方面,我们在充分征求徐如人教授意见的基础上确定了一系列访谈人选。他们中有徐如人的学生及同事冯守华院士、于吉红院士、裘式纶教授、陈接胜教授、刘学铭教授,大学同学、校友沈静兰教授、高滋教授,中学同学朱通、向长恕、刘绍,化学界同行何鸣元院士、屠昆岗教授,以及吉林大学老校长刘中树、徐如人的长子徐鹰等。此外,我们还远赴徐如人的出生地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下管镇实地走访了他的乡亲邻里,到他当年下乡所在地吉林省扶余市三井子镇永久村与村民座谈,等等。形成音视频材料20多份,录音整理稿近18万字。

让我们感到难得的是,徐如人教授非常支持和配合采集工作。他身体状况良好,思维敏捷,对许多往事仍记忆犹新,提供的材料也比较全面这给我们开展采集工作增加了信心和底气。采集工作开展后,我们先后对徐如人教授做了8次访谈,多次个别沟通交流。对我们的问题他每次都不厌其烦地给予耐心解答和说明,对我们索要的材料给予较全面的提供,对我们的创作初稿做认真细致的修改。其中,我们用了6次长时间的专访,采集了徐如人教授的家庭出身情况,求学经历,参与创建东北人民大学化学系的工作经历,"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迫害,改革开放后迎难而上、拼搏进取的创业精神以及婚姻家庭生活等方面的详细内容。这为我们整理出他的研究报告提供了一个完整的架构,然后结合其他的访谈内容和采集资料的补充完善,在写实的基础上经过一番文学创作和润色,《景行如人∶徐如人传》的内容便逐渐丰满起来。

随着对徐如人成长资料采集工作的不断深入,我们对徐如人教授从表面上的认识了解逐渐走向多角度、多层次的认知和内心深处的沟通与交流,感悟到他的真实与性情。我们对他的印象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从最初的对他高不可攀、不苟言笑的大学者的敬畏到可以和他促膝交谈、亲如父辈一样的随意自如;从对他所取得的丰硕卓著的成就认为是来自天才与灵感的臆断到对他长期的埋头坚持、攻坚克难、从不放弃的工作态度使我们重新回到了天才来自勤奋和汗水的论断;从对他出身不凡、家庭显贵、生活优裕的世俗印象到对他一生清贫、命运多舛、自强不息的现实奋斗经历所矫正。

对此,我们总结出∶徐如人教授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亦充满艰辛和坎坷,他的成功离不开脚踏实地的拼搏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