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国发光的百岁院士:徐叙瑢
原标题:送别为国发光的百岁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学家、发光学家徐叙瑢,因病于2022年7月1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岁。
徐叙瑢倡导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发光学研究室,组建了我国发光学会,开创了我国第一个发光学专业。
“照亮全中国”是他毕生的愿景,他常说,“我的责任就是把青年一代带到国际比赛的起跑线,让更多的年轻人超过自己。”
求学联大,步入科学殿堂
1922年4月23日,徐叙瑢出生于山东济南。1937年,他从山东省临沂中学初中毕业。当时抗日战争的烽火正由北向南延伸到山东,徐叙瑢随学校迁移,先到河南南阳,再步行入鄂,在郧阳的一座破庙中继续上学。1938年底,他们徒步过秦岭、入巴山、经栈道抵达四川绵阳。这段辗转求学的经历让徐叙瑢毕生难忘。
1941年,徐叙瑢考入昆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接受吴有训、饶毓泰、周培源等著名学者的教诲。
在求学过程中,徐叙瑢一边刻苦钻研,一边勤工俭学。他抄文献、做教学模型,甚至做过豆腐,这些实践活动很好地锻炼了他的动手能力。
赴苏留学,推动国际发光学发展
1945年,徐叙瑢从西南联大毕业,第二年,他进入北大物理系任助教,兼做著名物理学家饶毓泰教授的研究生。新中国成立后,他被分配到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并根据组织安排,改行从事固体发光科学研究。
1950年,徐叙瑢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次年,他被派往前苏联科学院列别杰夫物理研究所深造,师从国际著名发光学专家安东诺夫教授和康斯坦丁诺娃教授。
当时,国际上著名的固体物理学家莫特(N.F.Mott)在专著中提出“导带电子是不可区分”的结论。秉持科学求实精神的徐叙瑢对这个结论存有疑惑,他利用一个个不眠之夜开展了大量实验,最终通过详实可靠的数据证实:“当用不同的方法使电子能量不一样时,导带电子在发光中的表现是不同的”,从而证明了“导带电子是可能区分的”。
这一突破性结论打破了之前莫特的论断,在国际上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这项让莫特有点“下不来台”的工作,也赢得了莫特对他的尊重。后来,当徐叙瑢访问英国雷达及信号研究中心时,已是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的莫特还特地赶去与他会面。
1953年4月1日,徐叙瑢苏联访学时留影
徐叙瑢的学术成果很快便传向国际发光学界,被很多科学家和学者引用。他的导师安东诺夫教授在学术专著《光致发光》中,用十几页的篇幅引用了徐叙瑢的研究结果,法国著名科学家达尼尔·尼里等人也在自己的著作或论文中引用了徐叙瑢的研究结果。这一系列成就成为中国发光学走向国际舞台的开端。
投身科研,奠定中国发光学基石
1955年回国后,徐叙瑢和物理学家许少鸿、黄有莘教授在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组建了我国第一个发光学研究室,率先进行阴极射线发光①、光致发光②、场致发光③的研究。此后,他先后被调至长春物理研究所、天津理工学院、北京交通大学等单位。
1965年9月16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三室成建制调往长春前全体同志合影(二排右六为徐叙瑢)
徐叙瑢在哪里工作,发光学研究基地就建设在哪里。更令人称道的是,他仅用了三年时间,就在北京交通大学建设了“铁道部信息存储、显示与材料部级开放实验室”,这个实验室设备先进、实验手段完备,被列为“211”重点建设项目。
1980年9月1日,徐叙瑢(二排左一)参加国际半导体物理会
1982年,徐叙瑢对上千例癌血清的特异荧光进行研究,从中获得作为判据特征峰的定量标准,该项研究成果在国内获得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授予他“发明创新科技之星奖”。
截至1988年,徐叙瑢在蓝色场致发光研究方面发表论文70多篇,其提出的“分层优化方案”是国际首创,并被国际同行广泛引用。1994年,在国际场致发光学术讨论会上,徐叙瑢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第三代场致发光模型。两年后,他的“分层优化场致发光显示器”获得发明专利,并以此试制了双色显示屏,在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1998年,徐叙瑢在南昌第八届全国发光会议上做学术报告
徐叙瑢的光学研究成果,在国际国内的信息科学、能源科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空间科学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使我国的发光材料产品走向工业化生产,并大规模投放国际市场,在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桃李芬芳,培育发光事业中坚力量
1958年,中国科学院以“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方针,创办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作为发光学领域的专家,徐叙瑢协助中科大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发光学专业,他亲自编写讲义,上台授课,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发光学方面的人才。
1980年,徐叙瑢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同年,他与许少鸿、吴伯僖等人创建了中国物理学会发光分科学会,并创办了专业杂志《发光学报》,为行业内的学术交流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发光学报》作为美国《工程索引》的源期刊,成为我国发光事业深度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的渠道之一。
徐叙瑢曾经说过:“我的责任就是把青年一代带到国际比赛的起跑线,让更多的年轻人超过自己。”在培养学生方面,他鼓励学生放宽眼界,出国深造,学成后报效祖国,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工作。
2012年,学生们为徐叙瑢(前排右一)庆祝90岁生日
他经常对学生说:“一个人应该热爱祖国,这是工作的动力;要为人民去工作,这是工作的目的;要有理想,有创新,这是工作的作风;要锻炼身体,这是工作的保障。”2017年,95岁高龄的他还指导着20名研究生的研究。
徐叙瑢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言传身教感染了无数人,他的学生们始终牢记教诲,以徐老为榜样,以振兴发光学专业为己任,为我国的发光学在全世界高科技领域能持续占有一席之地而奋力拼搏。
文:采集工程项目办公室/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
参考资料:
[1]丁兆君,陈家新. 矢志照亮全中国——徐叙瑢院士访谈录[J]. 物理通报,2011,(12):103-107.
[2]范希武. 中国发光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徐叙瑢院士[J]. 发光学报,2002,(02):105-108.
[3]张义水,董萍. 是发光者终会发光——记中科院院士徐叙瑢[J]. 铁道知识,2000,(04):36-37.
[4]本文图片来源于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网络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