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

熊远著: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作者:吴彦策      来源:世界农业      日期:2017-03-23

熊远著,男,1930年生,湖北竹山人;华中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动物遗传育种研究,主持培育了瘦肉型母本新品种“湖北白猪”及其品系;10余次引进世界名优猪种资源,并主持培育了杂优“杜湖猪”。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我国专门化品系选育的技术路线与方法,主持培育出多个专门化父母本品系;建立了PCR-RFLP等快速准确检测猪氟烷基因型的分子生物技术,提出RYR1基因多重效应的利用途径与方法,培育出瘦肉猪抗应激新品系。20世纪90年代组建猪的资源家系,在国内较早地开展了猪重要经济性状QTL定位及后选基因的研究,同时分离、鉴定了与肌肉生长、肉质等性状有关的多个新基因和新分子标记,为开展猪分子育种奠定了基础。先后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种猪测定中心,农业部种猪质检中心,农业部猪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国家家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一个产学研相结合的1.5万头规模的育种试验场。

风华年少

1930年7月,熊远著出生在大巴山与武当山之间的鄂西北山地,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竹山县。熊家在当地属于衰败的书香世家,父亲熊小石仕途不顺,后在私塾谋得一教位。在父亲的影响下,少年时期的熊远著对中国文学、诗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余他阅读了大量的古文、诗赋和史书,打下了深厚的文学基础。1945年,初中毕业以后,在报考的1000多名考生中,他以总分第3名的成绩顺利地考入了省立高级中学。虽背离故土,但熊远著在新的学习环境下各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在老师的教导和影响下,他好学上进,勤奋学习,常常是同学们早已进入了梦乡,而他还在煤油灯下挑灯夜读……,对英语、数学、化学等功课,他更是情有独钟。

1950年,年轻的熊远著凭着坚实的基础,先后参加了多所高校的入学考试并均被录取。基于兴趣、爱好的考虑,他最后选择到湖北农学院学习。学校那时的学籍管理比较灵活,专业选择比较自由。在这样一个学术氛围浓厚、管理灵活的环境里,他自学能力强的特点得到了充分发挥。进校之初,他先后选择了植物保护、园艺、森林、兽医等专业试读。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与同学一起观摩了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兽医处请日本学者所作的手术表演,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他被手术者的学识和娴熟的手术操作技巧所折服,从此坚定了他学好兽医专业,为新中国的兽医学科贡献力量的决心。正当他踌躇满志开始兽医专业的学习时,一场久治不愈的“五更痢”,迫使他不得不休学。1955年病愈后返校。但由于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并,湖北农学院、武汉大学农学院等6所农业院校的或全部、或部分系科调并成立了华中农学院,兽医专业被调并到其他高校。回校后的熊远著面临重新选择专业,但那次观摩手术的情景给他的印象太深了,以致于几十年后的今天,熊远著谈起这桩往事时还是显得那么一往情深。当时,他选择了与兽医专业相近的畜牧专业。

年轻的熊远著在学习上有用不完的劲,他时时以“学海无涯”、“学无止境”来鞭策自己,除了完成正常的学习任务以外,在老师的指导下,他还自学了达马克的《进化论》、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孟德尔的《遗传学》以及J.汉蒙的《农畜繁育生长和遗传》、J.F.拉斯里的《家畜改良遗传学》、W.B.马瑟尔的《数量遗传学原理》,这些经典名著,丰富了他的学识,也培养了他慎密的思维方式,为他以后在学术上的飞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大器晚成

因病多次中断学业的熊远著,直到1959年秋才从华中农学院畜牧专业毕业,毕业留校后的熊远著被安排到畜牧场工作。这期间,他接触了畜牧场各种家畜、家禽的饲养管理、遗传育种等方方面面的实际情况,学到了过去在课堂上不易学到的东西。不久,学校派他参加在湖南望岳召开的“万头猪场”现场研讨会,从此,开始了他一生的种猪选育生涯。

20世纪60年代初,熊远著与湖北省农业厅、华中农科所的同行们开始了对省内地方猪种资源的调查。在之后的近20年里,他走遍了湖北省66个县市的村村寨寨,后随全国知名的养猪专家们一道先后赴浙江、湖南、广东、广西、安徽、苏州、海南、东北及西北等地调查。白天,熊远著蹲在农家的圈舍里测量猪的长、高及胸围,在田间地头向农家询问猪的来源及饲养经验等;夜晚,又不知疲倦地在昏暗的油灯下整理调查资料,经他整理的资料,足足装了两竹箱。熊远著等通过对地方猪种类型、特征、源流、分布以及性状形成的条件等详细追踪调查,并对地方猪种的类型进行了划分、分布与改良区划,为我国地方猪种资源的保持、开发与利用提供了科学可靠的技术资料。最终,他们完成了中国迄今为止最完整也是惟一的一部《中国猪品种志》。这段磨砺让熊远著终生难忘,更为他后来开展种猪选育与改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熊远著说,这等于又上了一次大学。

20世纪70年代,中国市场的猪肉供应,主要是当地土猪。这些猪生长慢、脂肪含量高、瘦肉含量低。由于食用习惯,中国脂肪型猪肉在香港销路很差,即使低价也卖不出去,影响了大陆对港、澳市场的供应。而在国内市场,随着国家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体力劳动强度的下降,脂肪型猪肉也将逐步失去市场。为了改善生猪品质,并扩大港、澳市场,熊远著在充分调查研究猪种资源的基础上,提出开展瘦肉型猪选育的大胆设想。在湖北省科委的支持下,熊远著主持承担了“湖北白猪选育”的任务。他们根据国际猪育种的发展趋势,明确提出选育我国自己的瘦肉型猪母本新品种。经过反复的讨论研究,决定以数量遗传学理论为指导来设计选育方案,采用多品种育成杂交,群体继代选育和品种、品系同步选育的技术路线培育新品种。该技术方案得到了我国畜牧界前辈许振英先生主持的育种方法研讨会的论证与确认。万事开头难,开始的选育工作并不顺利。由于他们想快速育成品种,基础群的组建比较仓促,在横交固定阶段采用了高近交,结果导致了严重的近交衰退现象。

杂交后代所表现出的不良性状,给课题组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有人甚至认为:中国人现在肥肉都没有吃的,搞什么瘦肉猪!也有的人认为:选育瘦肉型猪是为香港有钱人服务的,饲养瘦肉型猪饲料要精,国家这么困难,为供应香港市场花这么多钱培育瘦肉型猪不值得。

在失败和压力面前,熊远著没有气馁,他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食用习惯会发生改变,低脂肪高蛋白的肉类将会成为人们选择的标准。由于育种周期长,必须从现在着手研究,否则就满足不了人们对食品的需要。熊远著认为,只要找到失败原因,就会有下一次成功的希望。在大家集思广议,分析原因,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熊远著重新修订、完善了选育方案。他们加强基础猪群的组建工作,提高基础群的质量,采用侧交方法清除不良遗传基因的影响。在横交固定阶段,改高近交为温和近交,控制每个世代的近交增量。经过了多次的失败和挫折,历经10多个严寒酷暑,终于在1986年成功地培育出我国高瘦肉率的母本新品种——“湖北白猪”及其品系。经专家鉴定认为:“湖北白猪生长速度、瘦肉率居国内领先,产仔数和肉质性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时年,56岁的熊远著才被评为教授。

湖北白猪及其品系基本育成之后,熊远著及其团队又以“湖北白猪”为母本,以引进的瘦肉型猪种为父本,进行系统的杂交组合试验,优选出瘦肉率达64%以上的杂交瘦肉型猪——“杜湖猪”,批量试销港、澳而深受欢迎。20世纪80年代,“杜湖猪”在港澳地区市场占有率一度达到90%。

期间,熊远著根据国际上猪育种向专门化品系发展的趋势,提出瘦肉猪专门品系选育的技术路线与方法,先后主持培育出湖北白猪III 、IV系、中国瘦肉猪新品系DIV系、HN-95新品系、杜洛克猪新品系、英系大白猪新品系、华贸I系等专门化父母本品系,形成了适应不同市场需求变化的瘦肉猪多元配套系。

科学研究是没有止境的。伴随杜湖猪等新品系的选育成功,瘦肉率的提高,出现了“猪应激综合症”和肉质变劣问题。为解决瘦肉猪育种中这一问题,熊远著以他敏锐的眼光和超前意识,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了“瘦肉型猪肉质早期活体选择和抗应激品系选育与利用”的研究。他们跟踪世界猪育种研究前沿,采用氟烷测验、生化遗传标记和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与常规育种方法相结合,在准确鉴别氟烷敏感基因的基础上,培育出瘦肉型猪抗应激新品系,并提出氟烷敏感基因多重效应的利用途径与方法,为我国瘦肉猪的品质遗传改良开辟了新途径。

在科技攻关的同时,熊远著非常注重成果的转化工作。由他建立的整套育种方法和技术服务体系,已推及全国,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在成果转化推广工作中,他经常深入生产第一线开展科技咨询与技术服务,解决技术难题,同时编写科普资料,培训技术骨干。

熊远著先后从事猪育种科研、教学工作近50年,主持完成的国家级、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有30余项,其中获国家级奖励5项、省部级奖励10余项。先后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SCI收录66篇;主编《种猪测定原理与方法》、《猪生化及分子遗传实验导论》和《实用养猪技术》等专著4部;并主持编审《湖北白猪选育研究》、《中国瘦肉猪新品系DⅣ选育研究》和《中国瘦肉猪新品系DⅣ选育与配套研究》等科研论丛4部专著,对我国的养猪业将产生重要影响。由于熊远著在动物遗传育种领域作出的突出贡献,国家先后授予他“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高等学校科技先进工作者”、“全国星火先进工作者”等多种荣誉和奖励。1999年,69岁的熊远著被增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楚汉风流

生活中,熊远著院士是一个性格随和的人。他性情豪爽,爱好广泛。学生时代,他曾是湖北省大学生篮球代表队的主力队员,由于身材高大,他常常在后卫的位置上,趁人不备带球上蓝得分;他喜欢跳舞、歌咏和游泳,在1000米、200米、400米的游泳比赛中,他也常常可以拿回名次;他还是《长江日报》的前身——《大刚报》的特邀记者,课余时间,常常参与学生学习部、通讯宣传部的工作。他读书兴趣广泛,中医的《金匮要略》、治世济民的《资世通鉴》、中国几大古典名著、俄国诗人普希金、德国诗人海涅的作品都是他爱不释手的课外读物……

工作以后,虽然闲暇时间少了,熊远著院士也会抽空看看诗赋、散文。他说读点“闲书”可以陶冶一个人的情操,活跃一个人的思想。他常常用“学然后知不足”来警示自己。他说,在科学的道路上,自己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然有许多自己不懂的东西需要不断学习。只有不断学习,才会有不断的进步。

对自己是这样,对学生,也许受自己学生时代读书习惯的影响,熊远著院士更是要求他们在学习中要勤思考,不要死啃书本。他常说,没有设计方案的科研是不会有成果的;没有目标的学习同样也是不会有成效的。他常用“敏而好学”、“行成于思”与学生共勉。他非常重视对学生动手能力和研究习惯的培养,重视对学生进行基础理论和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认为正确的研究思想来自于扎实的理论功底。一个人如果没有出色的研究思想和理论基础,就不可能制定出完备的研究方案;有了正确的研究方案,如果没有娴熟的操作技巧,再好的研究方案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对到岗的新教师,他总是首先安排他们到生产、科研第一线,了解、熟悉研究对象,积累实践经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他同样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品德培养,不容许工作中的马虎、随意和懒散现象。他常说,搞科研,不仅要不怕吃苦,更有奉献精神和团队作战思想。他认为搞现代的科学研究,特别是动物遗传育种的科学研究,只有团队作战,吃苦奉献,才有可能到达胜利的彼岸。

熊远著院士是动物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学科的学术带头人,担任农业部猪遗传育种重点开放实验室主任、国家家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农业部种猪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主任、武汉种猪测定中心主任等职。如今,79岁高龄的他,仍然活跃在科研第一线,并积极为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进言献策,即体现了学者孜孜不倦的追求,又体现了老者对祖国的一片忠诚。2008年年初,在猪肉价格异常波动的严峻形势下,由熊远著院士为组长的专家审定组论证通过了《生猪交割质量标准》和《生猪交割质量检测技术规程》,我国第一个商品猪产业标准由此产生。熊远著院士认为,生猪标准的推出对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进一步促进我国生猪产业规模化养殖水平的提高,增强我国生猪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本文发表于《世界农业》2009年第3期“封面人物”栏目

为真实全面展现新中国科技发展历史,收集保存反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经历的宝贵资料,特邀请您向采集工程捐献传记、证书、信件、手稿、著作等学术成长过程相关的各类资料。2021年采集工程项目申报现已启动,火热报名中!

详细

熊远著: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作者:吴彦策 来源:世界农业 日期:2017-03-23

熊远著,男,1930年生,湖北竹山人;华中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动物遗传育种研究,主持培育了瘦肉型母本新品种“湖北白猪”及其品系;10余次引进世界名优猪种资源,并主持培育了杂优“杜湖猪”。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我国专门化品系选育的技术路线与方法,主持培育出多个专门化父母本品系;建立了PCR-RFLP等快速准确检测猪氟烷基因型的分子生物技术,提出RYR1基因多重效应的利用途径与方法,培育出瘦肉猪抗应激新品系。20世纪90年代组建猪的资源家系,在国内较早地开展了猪重要经济性状QTL定位及后选基因的研究,同时分离、鉴定了与肌肉生长、肉质等性状有关的多个新基因和新分子标记,为开展猪分子育种奠定了基础。先后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种猪测定中心,农业部种猪质检中心,农业部猪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国家家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一个产学研相结合的1.5万头规模的育种试验场。

风华年少

1930年7月,熊远著出生在大巴山与武当山之间的鄂西北山地,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竹山县。熊家在当地属于衰败的书香世家,父亲熊小石仕途不顺,后在私塾谋得一教位。在父亲的影响下,少年时期的熊远著对中国文学、诗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余他阅读了大量的古文、诗赋和史书,打下了深厚的文学基础。1945年,初中毕业以后,在报考的1000多名考生中,他以总分第3名的成绩顺利地考入了省立高级中学。虽背离故土,但熊远著在新的学习环境下各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在老师的教导和影响下,他好学上进,勤奋学习,常常是同学们早已进入了梦乡,而他还在煤油灯下挑灯夜读……,对英语、数学、化学等功课,他更是情有独钟。

1950年,年轻的熊远著凭着坚实的基础,先后参加了多所高校的入学考试并均被录取。基于兴趣、爱好的考虑,他最后选择到湖北农学院学习。学校那时的学籍管理比较灵活,专业选择比较自由。在这样一个学术氛围浓厚、管理灵活的环境里,他自学能力强的特点得到了充分发挥。进校之初,他先后选择了植物保护、园艺、森林、兽医等专业试读。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与同学一起观摩了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兽医处请日本学者所作的手术表演,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他被手术者的学识和娴熟的手术操作技巧所折服,从此坚定了他学好兽医专业,为新中国的兽医学科贡献力量的决心。正当他踌躇满志开始兽医专业的学习时,一场久治不愈的“五更痢”,迫使他不得不休学。1955年病愈后返校。但由于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并,湖北农学院、武汉大学农学院等6所农业院校的或全部、或部分系科调并成立了华中农学院,兽医专业被调并到其他高校。回校后的熊远著面临重新选择专业,但那次观摩手术的情景给他的印象太深了,以致于几十年后的今天,熊远著谈起这桩往事时还是显得那么一往情深。当时,他选择了与兽医专业相近的畜牧专业。

年轻的熊远著在学习上有用不完的劲,他时时以“学海无涯”、“学无止境”来鞭策自己,除了完成正常的学习任务以外,在老师的指导下,他还自学了达马克的《进化论》、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孟德尔的《遗传学》以及J.汉蒙的《农畜繁育生长和遗传》、J.F.拉斯里的《家畜改良遗传学》、W.B.马瑟尔的《数量遗传学原理》,这些经典名著,丰富了他的学识,也培养了他慎密的思维方式,为他以后在学术上的飞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大器晚成

因病多次中断学业的熊远著,直到1959年秋才从华中农学院畜牧专业毕业,毕业留校后的熊远著被安排到畜牧场工作。这期间,他接触了畜牧场各种家畜、家禽的饲养管理、遗传育种等方方面面的实际情况,学到了过去在课堂上不易学到的东西。不久,学校派他参加在湖南望岳召开的“万头猪场”现场研讨会,从此,开始了他一生的种猪选育生涯。

20世纪60年代初,熊远著与湖北省农业厅、华中农科所的同行们开始了对省内地方猪种资源的调查。在之后的近20年里,他走遍了湖北省66个县市的村村寨寨,后随全国知名的养猪专家们一道先后赴浙江、湖南、广东、广西、安徽、苏州、海南、东北及西北等地调查。白天,熊远著蹲在农家的圈舍里测量猪的长、高及胸围,在田间地头向农家询问猪的来源及饲养经验等;夜晚,又不知疲倦地在昏暗的油灯下整理调查资料,经他整理的资料,足足装了两竹箱。熊远著等通过对地方猪种类型、特征、源流、分布以及性状形成的条件等详细追踪调查,并对地方猪种的类型进行了划分、分布与改良区划,为我国地方猪种资源的保持、开发与利用提供了科学可靠的技术资料。最终,他们完成了中国迄今为止最完整也是惟一的一部《中国猪品种志》。这段磨砺让熊远著终生难忘,更为他后来开展种猪选育与改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熊远著说,这等于又上了一次大学。

20世纪70年代,中国市场的猪肉供应,主要是当地土猪。这些猪生长慢、脂肪含量高、瘦肉含量低。由于食用习惯,中国脂肪型猪肉在香港销路很差,即使低价也卖不出去,影响了大陆对港、澳市场的供应。而在国内市场,随着国家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体力劳动强度的下降,脂肪型猪肉也将逐步失去市场。为了改善生猪品质,并扩大港、澳市场,熊远著在充分调查研究猪种资源的基础上,提出开展瘦肉型猪选育的大胆设想。在湖北省科委的支持下,熊远著主持承担了“湖北白猪选育”的任务。他们根据国际猪育种的发展趋势,明确提出选育我国自己的瘦肉型猪母本新品种。经过反复的讨论研究,决定以数量遗传学理论为指导来设计选育方案,采用多品种育成杂交,群体继代选育和品种、品系同步选育的技术路线培育新品种。该技术方案得到了我国畜牧界前辈许振英先生主持的育种方法研讨会的论证与确认。万事开头难,开始的选育工作并不顺利。由于他们想快速育成品种,基础群的组建比较仓促,在横交固定阶段采用了高近交,结果导致了严重的近交衰退现象。

杂交后代所表现出的不良性状,给课题组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有人甚至认为:中国人现在肥肉都没有吃的,搞什么瘦肉猪!也有的人认为:选育瘦肉型猪是为香港有钱人服务的,饲养瘦肉型猪饲料要精,国家这么困难,为供应香港市场花这么多钱培育瘦肉型猪不值得。

在失败和压力面前,熊远著没有气馁,他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食用习惯会发生改变,低脂肪高蛋白的肉类将会成为人们选择的标准。由于育种周期长,必须从现在着手研究,否则就满足不了人们对食品的需要。熊远著认为,只要找到失败原因,就会有下一次成功的希望。在大家集思广议,分析原因,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熊远著重新修订、完善了选育方案。他们加强基础猪群的组建工作,提高基础群的质量,采用侧交方法清除不良遗传基因的影响。在横交固定阶段,改高近交为温和近交,控制每个世代的近交增量。经过了多次的失败和挫折,历经10多个严寒酷暑,终于在1986年成功地培育出我国高瘦肉率的母本新品种——“湖北白猪”及其品系。经专家鉴定认为:“湖北白猪生长速度、瘦肉率居国内领先,产仔数和肉质性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时年,56岁的熊远著才被评为教授。

湖北白猪及其品系基本育成之后,熊远著及其团队又以“湖北白猪”为母本,以引进的瘦肉型猪种为父本,进行系统的杂交组合试验,优选出瘦肉率达64%以上的杂交瘦肉型猪——“杜湖猪”,批量试销港、澳而深受欢迎。20世纪80年代,“杜湖猪”在港澳地区市场占有率一度达到90%。

期间,熊远著根据国际上猪育种向专门化品系发展的趋势,提出瘦肉猪专门品系选育的技术路线与方法,先后主持培育出湖北白猪III 、IV系、中国瘦肉猪新品系DIV系、HN-95新品系、杜洛克猪新品系、英系大白猪新品系、华贸I系等专门化父母本品系,形成了适应不同市场需求变化的瘦肉猪多元配套系。

科学研究是没有止境的。伴随杜湖猪等新品系的选育成功,瘦肉率的提高,出现了“猪应激综合症”和肉质变劣问题。为解决瘦肉猪育种中这一问题,熊远著以他敏锐的眼光和超前意识,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了“瘦肉型猪肉质早期活体选择和抗应激品系选育与利用”的研究。他们跟踪世界猪育种研究前沿,采用氟烷测验、生化遗传标记和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与常规育种方法相结合,在准确鉴别氟烷敏感基因的基础上,培育出瘦肉型猪抗应激新品系,并提出氟烷敏感基因多重效应的利用途径与方法,为我国瘦肉猪的品质遗传改良开辟了新途径。

在科技攻关的同时,熊远著非常注重成果的转化工作。由他建立的整套育种方法和技术服务体系,已推及全国,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在成果转化推广工作中,他经常深入生产第一线开展科技咨询与技术服务,解决技术难题,同时编写科普资料,培训技术骨干。

熊远著先后从事猪育种科研、教学工作近50年,主持完成的国家级、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有30余项,其中获国家级奖励5项、省部级奖励10余项。先后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SCI收录66篇;主编《种猪测定原理与方法》、《猪生化及分子遗传实验导论》和《实用养猪技术》等专著4部;并主持编审《湖北白猪选育研究》、《中国瘦肉猪新品系DⅣ选育研究》和《中国瘦肉猪新品系DⅣ选育与配套研究》等科研论丛4部专著,对我国的养猪业将产生重要影响。由于熊远著在动物遗传育种领域作出的突出贡献,国家先后授予他“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高等学校科技先进工作者”、“全国星火先进工作者”等多种荣誉和奖励。1999年,69岁的熊远著被增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楚汉风流

生活中,熊远著院士是一个性格随和的人。他性情豪爽,爱好广泛。学生时代,他曾是湖北省大学生篮球代表队的主力队员,由于身材高大,他常常在后卫的位置上,趁人不备带球上蓝得分;他喜欢跳舞、歌咏和游泳,在1000米、200米、400米的游泳比赛中,他也常常可以拿回名次;他还是《长江日报》的前身——《大刚报》的特邀记者,课余时间,常常参与学生学习部、通讯宣传部的工作。他读书兴趣广泛,中医的《金匮要略》、治世济民的《资世通鉴》、中国几大古典名著、俄国诗人普希金、德国诗人海涅的作品都是他爱不释手的课外读物……

工作以后,虽然闲暇时间少了,熊远著院士也会抽空看看诗赋、散文。他说读点“闲书”可以陶冶一个人的情操,活跃一个人的思想。他常常用“学然后知不足”来警示自己。他说,在科学的道路上,自己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然有许多自己不懂的东西需要不断学习。只有不断学习,才会有不断的进步。

对自己是这样,对学生,也许受自己学生时代读书习惯的影响,熊远著院士更是要求他们在学习中要勤思考,不要死啃书本。他常说,没有设计方案的科研是不会有成果的;没有目标的学习同样也是不会有成效的。他常用“敏而好学”、“行成于思”与学生共勉。他非常重视对学生动手能力和研究习惯的培养,重视对学生进行基础理论和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认为正确的研究思想来自于扎实的理论功底。一个人如果没有出色的研究思想和理论基础,就不可能制定出完备的研究方案;有了正确的研究方案,如果没有娴熟的操作技巧,再好的研究方案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对到岗的新教师,他总是首先安排他们到生产、科研第一线,了解、熟悉研究对象,积累实践经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他同样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品德培养,不容许工作中的马虎、随意和懒散现象。他常说,搞科研,不仅要不怕吃苦,更有奉献精神和团队作战思想。他认为搞现代的科学研究,特别是动物遗传育种的科学研究,只有团队作战,吃苦奉献,才有可能到达胜利的彼岸。

熊远著院士是动物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学科的学术带头人,担任农业部猪遗传育种重点开放实验室主任、国家家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农业部种猪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主任、武汉种猪测定中心主任等职。如今,79岁高龄的他,仍然活跃在科研第一线,并积极为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进言献策,即体现了学者孜孜不倦的追求,又体现了老者对祖国的一片忠诚。2008年年初,在猪肉价格异常波动的严峻形势下,由熊远著院士为组长的专家审定组论证通过了《生猪交割质量标准》和《生猪交割质量检测技术规程》,我国第一个商品猪产业标准由此产生。熊远著院士认为,生猪标准的推出对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进一步促进我国生猪产业规模化养殖水平的提高,增强我国生猪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本文发表于《世界农业》2009年第3期“封面人物”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