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

熊远著:从大山走出的院士

来源:今日竹山网      日期:2017-03-23

竹山地处秦巴山区腹地,因境内茂林修竹、山清水秀而得名。这里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辛亥首义元勋张振武、劳工大律师施洋、国画大师袁白涛等革命家和艺术家均出生于此。他踏着先贤的足印,一路走出大山,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教授熊远著。 

1930年7月8日.他出生在竹山县城关的一个衰落的书香世家,少年时期的他对古代诗文和史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阅读了大量的古文、诗赋和史书,打下了深厚的文学基础。1945年他以总分第3名的成绩考入了湖北省第八高级中学(郧阳中学)。拎着母亲打点的行装,他开始走出山寨。远离父母的学习生活,锻炼了他的坚强意志。1948年秋高中毕业。受战争的形响,1950年秋,竹山县教育科推荐他到武汉报考大学。武汉大学、地质大学、湖北农学院等几所高校均录取了他。出于兴趣和爱好的考虑,他最终选择到湖北农学院学习(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并,湖北农学院,武汉大学农学院部分系科以及中山大学等6所综合性大学农学院的部分系科组建成立华中农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 

他性格豪爽,爱好广泛。学生时代,曾是湖北省大学生蓝球代表队的主力队员;喜欢跳舞、歌咏和游泳,在1000米、400米、和200米的游泳比赛中,常常拿到名次;曾是《长江日报》》的特邀记者。他喜欢读书,且兴趣广泛,从中医巨著《金匮要略》到治世济民的《资治通鉴》,从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到俄国诗人普希金、德国诗人海涅的作品都是他爱不释手的科外读物…… 

工作以后.虽然闪暇时间少了,但他也会抽空看一些诗赋、散文,他认为, 读点“闲书”可以陶冶一个人的情操,活跃一个人的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讲, 读点“闲书”也是有益的。他常以“学然后知不足”来警示白己,在科学的道路上,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学海无涯,只有不断学习,才会有不断的发现和创新。他常常与学生们共勉:在学习上,没有目标的学习是不会有成效的;在科研上,没有周密、严谨、科学的设计方案,是不会取得好成果的。他也常常与同事们共勉:搞科研,特别是搞动物遗传育种科研的人,必须具备团队意识和吃苦奉献的精神;在失败与挫折面前,要有不气馁,敢于面对的勇气,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到达胜利的彼岸。 

他从事动物遗传育种特别是猪的遗传育种科研、教学工作40余年,先后主持承担完成的国家级,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有30余项,其中有5项获国家级奖励、10余项获省部级奖励;发表科研论文100多篇,主编《种猪测定原理与方法》、《猪生化及分子调传实验导论》等专著4部。 

教书育人是老师的天职,40余年来,他先后培养博士生 20余人,硕士生40余人。他率领他的合作者,针对我国猪遗传育种科研和生产中的问题,瞄准学科前沿和国际先进水平,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学科、基地与实验室建设相结合。先后主持组建了动物遗传育种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国武汉种猪测定中心、农业部猪遗传育种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种猪质检中心(武汉)、国家家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种猪测定中心和一个产学研相结合的1.5万头规模的育种实验猪场,推动了学科建设与基地建设的同步发展。由于他在动物遗传育种领域作出了巨大贡献,国家先后授予多种荣誉和奖励;如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全国高等学校科技先进工作者、全国星火先进工作者、湖北“五一”劳动奖章等。 

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是第七届、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第八届政协委员。 

荣誉与责任并存,成就与耕耘同在。在科学的海洋中,他凭借坚实的理论功底,潜心研究,大胆突破,不断进取与创新。成就了我国动物遗传育种事业,解决了十三亿中国人吃肉问题,他严谨治学态度,更是竹山每位学子竭力继承的。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创新型国家在召唤,作为一名老科技工作者,他将打点行囊再出征,为我国畜收事业再创辉煌继续扬帆远航。(朱名绍)

为真实全面展现新中国科技发展历史,收集保存反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经历的宝贵资料,特邀请您向采集工程捐献传记、证书、信件、手稿、著作等学术成长过程相关的各类资料。2021年采集工程项目申报现已启动,火热报名中!

详细

熊远著:从大山走出的院士

来源:今日竹山网 日期:2017-03-23

竹山地处秦巴山区腹地,因境内茂林修竹、山清水秀而得名。这里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辛亥首义元勋张振武、劳工大律师施洋、国画大师袁白涛等革命家和艺术家均出生于此。他踏着先贤的足印,一路走出大山,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教授熊远著。 

1930年7月8日.他出生在竹山县城关的一个衰落的书香世家,少年时期的他对古代诗文和史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阅读了大量的古文、诗赋和史书,打下了深厚的文学基础。1945年他以总分第3名的成绩考入了湖北省第八高级中学(郧阳中学)。拎着母亲打点的行装,他开始走出山寨。远离父母的学习生活,锻炼了他的坚强意志。1948年秋高中毕业。受战争的形响,1950年秋,竹山县教育科推荐他到武汉报考大学。武汉大学、地质大学、湖北农学院等几所高校均录取了他。出于兴趣和爱好的考虑,他最终选择到湖北农学院学习(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并,湖北农学院,武汉大学农学院部分系科以及中山大学等6所综合性大学农学院的部分系科组建成立华中农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 

他性格豪爽,爱好广泛。学生时代,曾是湖北省大学生蓝球代表队的主力队员;喜欢跳舞、歌咏和游泳,在1000米、400米、和200米的游泳比赛中,常常拿到名次;曾是《长江日报》》的特邀记者。他喜欢读书,且兴趣广泛,从中医巨著《金匮要略》到治世济民的《资治通鉴》,从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到俄国诗人普希金、德国诗人海涅的作品都是他爱不释手的科外读物…… 

工作以后.虽然闪暇时间少了,但他也会抽空看一些诗赋、散文,他认为, 读点“闲书”可以陶冶一个人的情操,活跃一个人的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讲, 读点“闲书”也是有益的。他常以“学然后知不足”来警示白己,在科学的道路上,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学海无涯,只有不断学习,才会有不断的发现和创新。他常常与学生们共勉:在学习上,没有目标的学习是不会有成效的;在科研上,没有周密、严谨、科学的设计方案,是不会取得好成果的。他也常常与同事们共勉:搞科研,特别是搞动物遗传育种科研的人,必须具备团队意识和吃苦奉献的精神;在失败与挫折面前,要有不气馁,敢于面对的勇气,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到达胜利的彼岸。 

他从事动物遗传育种特别是猪的遗传育种科研、教学工作40余年,先后主持承担完成的国家级,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有30余项,其中有5项获国家级奖励、10余项获省部级奖励;发表科研论文100多篇,主编《种猪测定原理与方法》、《猪生化及分子调传实验导论》等专著4部。 

教书育人是老师的天职,40余年来,他先后培养博士生 20余人,硕士生40余人。他率领他的合作者,针对我国猪遗传育种科研和生产中的问题,瞄准学科前沿和国际先进水平,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学科、基地与实验室建设相结合。先后主持组建了动物遗传育种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国武汉种猪测定中心、农业部猪遗传育种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种猪质检中心(武汉)、国家家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种猪测定中心和一个产学研相结合的1.5万头规模的育种实验猪场,推动了学科建设与基地建设的同步发展。由于他在动物遗传育种领域作出了巨大贡献,国家先后授予多种荣誉和奖励;如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全国高等学校科技先进工作者、全国星火先进工作者、湖北“五一”劳动奖章等。 

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是第七届、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第八届政协委员。 

荣誉与责任并存,成就与耕耘同在。在科学的海洋中,他凭借坚实的理论功底,潜心研究,大胆突破,不断进取与创新。成就了我国动物遗传育种事业,解决了十三亿中国人吃肉问题,他严谨治学态度,更是竹山每位学子竭力继承的。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创新型国家在召唤,作为一名老科技工作者,他将打点行囊再出征,为我国畜收事业再创辉煌继续扬帆远航。(朱名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