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论著目录
专著
[1]张宏达,张超常,王伯荪,等.雷州半岛的植被[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
[2]中山大学生物学系,南京大学生物学系(编),张宏达(统稿).高等学校试用教材:植物学(分类,系统部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8.
[3]张宏达,颜素珠.中国植物志:第三十五卷第二分册(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海桐花科、金缕梅科、杜仲科、悬铃木科)[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
[4]张宏达.山茶属植物的系统研究[M].中山大学学报编辑部,1981.
[5]张宏达.中国树木志1:五桠果科[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83.
[6]张宏达,Bruce Bartholomew. Camellias Portland[M].Oregon: Timber Press, 1984.
[7]张宏达,缪汝槐,陈介,等.中国植物志:第五十三卷第一分册(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使君子科、桃金娘科、野牡丹科)[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
[8]张宏达.中国树木志2:毒鼠子科、鼠刺科、金缕梅科、悬铃木科[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5.
[9]张宏达,王伯荪,胡玉佳,等.香港植被[M].广州:中山大学学报编辑部,1989.
[10]张宏达,缪汝槐.中国植物志:第四十九卷第一分册(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杜英科、椴树科)[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
[11]张宏达.广西植物志1:广西海桐花科、广西山茶科[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12]《张宏达文集》编辑组.张宏达文集[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5.
[13]张宏达,任善勷.中国植物志:第四十九卷第三分册(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山茶科(一)山茶亚科)[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14]张宏达,黄云晖,缪汝槐,等.种子植物系统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论文:
[15]张宏达,闲话鼻子[J].生物世界,1937, 2):6-7.
[16]1张宏达,蒋英.湘南植物分布概况[J].中山学报,1943,2(5):76-88.
[17]chang H T. Additions to The Hamamelidaceous Flora of China[J].Sunyatsenia, 1948, 7(1-2):63-74.
[18]张宏达.The Vegetation of the Paracel Islands[J].Sunyatsenia, 1948, 7(1-2):75-88.
[19]张宏达.中国紫珠属植物之研究[J].植物分类学报,1951,1(3-4):269-312.
[20]张宏达.中国鼠刺属植物[J].植物分类学报,1952,2(2):115-132.
[21]张宏达.中国拎属植物志[J].植物分类学报,1954,3(1):1-59.
[22]张宏达,王伯荪,张超常,等.广东高要鼎湖山植物群落之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55(3):159-225.
[23]张宏达,张超常,王伯荪.雷州半岛的红树植物群落[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57(3):122-145.
[24]张宏达,张超常,王伯荪.雷州半岛的红树植物群落[J].科学通报,1957(9):284-285.
[25]张宏达.中国金缕梅科植物补志Ⅱ[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60(1):35-42.
[26]张宏达.华南植物志资料Ⅱ[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60(1):17-34.
[27]张宏达.华南植物志资料Ⅲ[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61(1):53-56.
[28]张宏达.中国金缕梅科植物补志Ⅲ[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61(4):52-57.
[29]张宏达广东一油茶新种[J]7.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61(4):58-59.
[30]张宏达.广东植物区系的特点[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62(1):1-34.
[31]张宏达.中国金缕梅科一新属[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62(1):35-44.
[32]张宏达.海南岛的植被分类方案[J].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丛刊, 1963(2)
[33]张宏达.海南岛的青皮林[J].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丛刊,1963,1(2):142.
[34]张宏达.山茶科一新属:猪血木属[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63(4):126-130.
[35]张宏达.华南植物志资料N [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63(4):131-136.
[36]张宏达.华南山茶科植物一新属[J].植物分类学报,1963,8(4):287-288.
[37]张宏达.关于热带与亚热带的分界问题[J].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丛刊,1964,2(1):139-140..
[38]张宏达.广东植物区系的特点[J].中国高等院校自然科学学报(生物学版),1965,试刊(4).
[39]张宏达.中国金缕梅科植物订正[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73(1):54-71.
[40]张宏达,颜素珠.中国海桐花科植物订正[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74(2):30-43.
[41]张宏达.西沙群岛的植被[J].植物学报,1974,16(3):183-190.
[42]张宏达,缪汝槐.中国桃金娘科一新属[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75(1):62-65.
[43]张宏达.圆籽荷属:山茶科一新属[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76(2):90-92.
[44]张宏达,缪汝槐.椴树科蚬木亚科的系统分类[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版),1978(3):19-26.
[45]张宏达.中国海桐花植物的新种[J].植物分类学报,1978,16(4).
[46]张宏达.华夏植物区系的概略[J].中大科研情报,1979(2):1-2.
[47]张宏达.华夏植物区系的金花茶组[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79(3):69-74.
[48]张宏达.中国杜英科植物新分类群[J].植物分类学报,1979,17(1):52-59.
[49]张宏达华夏植物区系的起源与发展[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0(1):89-98.
[50]张宏达.茶树的系统分类[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1(1):87-99.
[51]张宏达,梁盛业.中国卫茅科植物新纪录的属:库林木属[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1(1):100-101.
[52]张宏达,李丙贵.湖南山茶属三新种[J].植物分类学报,1981, 19(3):364-365.
[53]张宏达.中国木犀科植物新记录[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2(2):1-16.
[54]张宏达,曾范安.茶属一新组:小黄花茶组[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2(3):72-73.
[55]张宏达,缪汝槐.中国桃金娘科植物补遗[J].云南植物研究, 1982,(1):17-25.
[56]张宏达,叶创兴.中国山茶科植物新纪录[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2(4):74-77.
[57]张宏达.从莽山森林探讨南岭亚热带常绿林的特征[J].华南农学院学报,1982,8(3):1-18.
[58]张宏达.中国锻树科新种[J].植物分类学报,1982,20(2):171-178.
[59]张宏达,王伯荪,胡玉佳,等.九龙大雾山北坡的自然植被[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3(1):1-11.
[60]张宏达,王伯荪,胡玉佳,等.九龙大雾山北坡的植物群落[J].生态科学,1983(1):1-10.
[61]张宏达山茶科植物增补[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3(2):104-113.
[62]张宏达.山茶科植物增补(续)[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3(3):58-66.
[63]张宏达.茶叶植物资源的订正[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4(1):1-11.
[64]张宏达.华南山茶新纪录[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4(2):75-80.
[65]张宏达.从印度板块的漂移论喜马拉雅植物区系的特点[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4(4):93-101.
[66]张宏达,植被地理问题初释[J].西南师范学院学报,1984(5):20-26.
[67]张宏达,曾范安.Luteoflora: A New Section of Camellia [J].International Camellia journal, 1984(16).
[68]张宏达,王伯荪,胡玉佳,等.香港地区的红树林[J].生态科学, 1985(2):2-8.
[69]张宏达,王伯荪,胡玉佳,等香港岛的植物群落[J].生态科学, 1986(1):1-11.
[70]张宏达.种子植物系统分类提纲[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6,(1):1-13.
[71]张宏达.大陆漂移与有花植物区系的发展[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6(3):1-11.
[72]张宏达.贵州植物区系新纪录[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7(2):41-43.
[73]张宏达,陈钦铭.湖南红山茶一新种[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7(3):84-85.
[74]张宏达,江润祥,毕培曦.尼泊尔植物区系的起源及其亲缘关系[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2):1-12.
[75]张宏达,王柏荪,胡玉佳,等.香港大屿山岛的植物群落[J].生态科学,1988(2):15-25.
[76]张宏达,叶创兴,张润梅,等.中国发现新的茶叶资源:可可茶[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3):131-133.
[77]张宏达.金沙江流域的红山茶新种[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28(3):50-58.
[78]张宏达.金沙江流域的红山茶群落[J].生态科学,1990(2):1-13.
[79]张宏达.中国山茶科植物新种[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29(2):85-93.
[80]张宏达,任善勷.山茶属瘤果茶组植物分类(英文)[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4):86-91.
[81]张宏达,叶创兴.关于金花茶学名的订正[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30(3):63-65.
[82]张宏达,钟坚.金花茶组植物订正[J].广西林业科技,1991,20(3):163-169.
[83]张宏达,任善勷.亚洲热带地区的山茶科新种[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1) :67-71.
[84]张宏达.地球植物区系分区[G]//热带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实验中心建立五周年暨第二次学术讨论会摘要汇编,1992.12:1-2.
[85]张宏达,王伯荪,陈章和.黑石顶自然保护区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物量与生产量研究Ⅶ:凋落量、现存凋落量和凋落物分解速率[J].华南植物学报,1992,试刊(1):107-113.
[86]张宏达,任善勷.中国山茶科新植物(英文)[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 31(1) :74-76.
[87]张宏达.亚洲热带一亚热带植物区系与植被的整体性(英文)[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 32(3) : 55-66.
[88]张宏达,叶创兴.山茶科系统发育诠析Ⅱ一金花茶的分类特征[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 32(3) :118-120.
[89]张宏达.再论华夏植物区系的起源[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33(2):1-9.
[90]张宏达.地球植物区系分区提纲[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33(3):73-80.
[91]张宏达.华南植物志资料Ⅰ[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2):20-48.
[92]张宏达,任善勷.山茶科系统发育诠析Ⅵ:瘤果茶组的订正[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1996(2):55-60.
[93]张宏达.山茶科系统发育诠析Ⅰ:金花茶组与古茶组的比较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35(1):77-83.
[94]张宏达,张润梅,叶创兴.山茶科系统发育诠析Ⅳ:关于山茶属茶组的订正[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35(3):11-17.
[95]张宏达.茶科系统发育诠析Ⅶ:山茶属秃茶组Glabemma的系统分类问题[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Vol.35, No.5 :87-90.
[96]张宏达.植物的特有现象与生物多样性[J].生态科学,1997, 16(2):9-17.
[97]张宏达,杨成华,张廷中.贵州金花茶一新种[J].广西植物, 1997,17(4):289-290.
[98]张宏达,钟业聪.广西苏铁植物新种[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 36(3):66-71.
[99]张宏达.全球植物区系的间断分布问题[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 37(6):73-78.
[100]张宏达.中国苏铁科植物增补[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 37(4):6-8.
[101]张宏达,钟业聪,黄玉源,等.Additions to the Cycadaceous Flora of China[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 37(4):6-8.
[102]张宏达《华夏植物区系》理论的形成与发展[J].生态科学, 1999,(1):44-50.
[103]张宏达,丘华兴.值得注意的中国植物[J].广西植物,1999,19(3):193-196.
[104]张宏达,钟业聪,陆照甫.广西苏铁一新种(英文)[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38(3):121-122.
[105]张宏达.种子蕨的肉籽类Sarcocarpidiates:古生代具果实的种子植物[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38(6):72-77.
[106]张宏达.种子植物新系统[J].植物学通报,2000,17(专辑):152-160.
[107]张宏达.海南植物区系的多样性[J].生态科学,2001,20(1,2):1-9.
[108]1张宏达,丘华兴值得注意的中国植物(续)[J].广西植物, 2002,(1):575-577.
[109]张宏达,丘华兴.值得注意的中国植物(续二)[J].广西植物,2003,23(2):97-101.
[110]张宏达.山茶科的新属:时珍木属Liodenenon [C]//中山大学第四次科学讨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