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先庚三岁时父亲因病去世,父亲没有给他留下任何记忆。童年缺失了父亲的佑护,生活的艰辛对他也是个比较大的打击。周先庚三岁时曾落水被姐姐救起,还得过天花病,此后愈发变得胆小、内向,常常默默地一个人做自己的事情。他很小的时候就喜欢自己制作农具方面的机械类玩具,还喜欢观察木匠做工,这似乎预示着他后来动手能力很强。大伯周联壁作为一家之长,对教育很看重,这种家庭氛围也深深影响了周先庚,这就是“学而优则仕”。在家道衰落的情况下,他自己也逐渐认识到只有读书才可能找到一条光明的前途,从而更加发奋努力地学习。
童年时代的周先庚在同族的十三个兄弟姐妹中渐渐崭露出了头角。1910年,他七岁开蒙,在私塾里读《三字经》《百家姓》。私塾就设在周家爱莲堂庄园之内。由于聪颖好学,周先庚深得私塾里老先生的赞赏。有一次,这位私塾先生对周联壁说:“你家的这只兔子,将来我敢肯定是不会在本地吃草了。”因为周先庚生于1903年,属相是兔,所以私塾先生爱称他为“兔子”。老先生看出他是个钻研学问的人才,所以平时常教诲他要不畏艰难困苦、学习要有恒心、要有毅力。自小聪颖的周先庚在家族的厚望和私塾老师的培养下,开始走上了求学的道路。
周先庚从1903年出生到1910年开蒙读私塾,这一时期正是中国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变革的重要时期。1901年,清政府在内外形势的压迫下开始实行“新政”,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学制改革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1902年,在管学大臣张百熙的支持下拟定了一系列学制系统文件,统称为《钦定学堂章程》。因该年为壬寅年,又称“壬寅学制”。1903年,张百熙、张之洞和容庆依据日本学制重新拟订了一系列学制系统文件,统称为《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这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由中央政府颁布并首次得到施行的全国性法定学制系统,较“壬寅学制”更为系统。1911年辛亥革命后,建立了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912年1月成立教育部,教育部以日本学制为基础,通过颁布一系列法规,最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学校系统,称为“壬子癸丑学制”。
随着新式教育在古老的东方大地广泛普及,全椒县城出现了两所高等小学和一所中学。周先庚叔父周联奎被聘为全椒县第二高等小学校长。由于金城港周氏族人对周先庚抱有很大希望,在大伯周联壁的安排下,1913年周联奎将侄子周先庚带到县城读第二高等小学。离开了金城港,来到风气更为开化的县城,他更是如鱼得水,尽情遨游于知识的海洋,孜孜不倦地学习。“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也正是在这所小学,周先庚开始学习英文。他在学校里总是找个教室角落的地方静静地看书学习,在同学嬉戏打闹的地方总是找不到他的影子。他无疑是班级里的佼佼者,各门功课的成绩都是优秀。周联奎是看在眼里、喜在心中,一方面他一如既往地严格要求周先庚,另一方面积极寻找机会使周先庚得以在求学的道路上更进一步,希望他能够进入当时中国最好的学校。
周联奎在县城任二小校长时,在富安巷租了两间草屋作为全家的住所,周先庚也住在这里。全椒县第二高等小学就位于宝林寺的西边。风来雨去的求学之路记下了这位学子的刻苦与勤奋,也记下了他学业的优异。学校里的先生们见他聪颖好学,又不在学校里惹事,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都盛赞他将来肯定会有一番大作为。1916年,周先庚在县城进入一所中学学习,在入学考试中,他获得了第一名的优异成绩。
机遇只留给有准备的头脑。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镇压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1901年9月,腐败的清政府与各侵略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向各侵略国赔款白银四亿五千万两,连同利息共达九亿八千多万两,这就是历史上的“庚子赔款”。美国从中分赃得到三千二百万两,折合美元两千四百万。1906年,时任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校长詹姆士在给美国总统罗斯福的一份备忘录中说:“中国正临近一次革命······哪一个国家能够做到教育这一代青年中国人,哪一个国家就能由于这方面所支付的努力,而在精神和商业影响上取回最大的收获······如果美国在30年前已经做到把中国学生的潮流引向这一个国家来,并能使这个潮流继续扩大,那么,我们现在就一定能够用最圆满和最巧妙的方式控制中国的发展-这就是说,使用那从知识和精神上支配中国的领袖的方式······为了扩展精神上的影响而花一些钱,即使从物质意义上说,也能够比用别的方法获得更多。商业追随精神上的支配,比追随军旗更为可靠。”①罗斯福总统对他的见解表示赞赏,并支持了他的建议。很明显,美国退还庚款是出于文化渗透的战略目的,但是对于清末的中国来说,此举却在客观上大大推动了当时留学生教育的发展。
1909年1月,美国政府开始退还“庚子赔款”。同时,清政府外务部开始筹备派遣留学生事宜。5月,外务部会同学部拟定《遣派留学生办法大纲》,拟设立游美学务处。6月,游美学务处在北京设立。自1909年8月至1911年6月,学务处考选了三批直接留美学生。游美学务处除直接选派学生留美外,又筹设了游美肄业馆,以便经过短期训练后,每年甄别一次,“择其学行优美、资性纯笃者,随时送往美国肄业”。1909年8月,经外务部、学部“奏准”,内务部将皇室赐园-清华园拨给游美学务处,作为游美肄业馆的馆址。1910年11月,游美学务处呈请将游美肄业馆改名为清华学堂。1911年2月,游美学务处和肄业馆迁入清华园,肄业馆正式改名为清华学堂。3月,清华学堂招收了第一批学生共468名。4月29日(宣统三年四月初一),清华学堂正式开学。10月,辛亥革命爆发。自11月9日起,清华学堂宣布停课。1912年5月1日,清华学堂重新开学。10月,清华学堂改称清华学校,并开始遣送毕业生赴美留学。
1916年,安徽省按照清华学校摊派到本省的名额,要在安徽全省严格挑选七名学生,保送到北平参加清华学校的入学复试。选拔考试是在离全椒县一百多里外的安庆举行,安庆当时是安徽的省会。周先庚晚年回忆起这段经历时说:“当时叔父带着我和胡竟铭一起到安庆去参加考试,考国文、历史、地理。后来胡竟铭取第一、我取第三,第二名是程海峰。”周先庚顺利地通过了在北京清华学校举行的复试,被录取到中等科。尽管全椒县历来文风鼎盛,素享“一桐城、二全椒”的美誉,但能考取清华学校、将来可以出国留学的,仍属凤毛麟角之辈。这对与他相依为命的母亲来说,自然非常欣慰。母亲将自己作为嫁妆的一对金镯子卖掉给他当学费,嘱咐他在外面要好好读书,争取将来出人头地。1916年,年仅13岁的周先庚带着母亲的厚望,在叔父的陪同下登上了北行的列车,来到离家数千里的京城,开始了长达八年的清华生活。就读清华学校一年后,周先庚回到家乡过暑假,堂兄周先恭到县城接他回家时,先是在车站买了一双白色的孝鞋给他穿,他当时并不知是怎么回事,一到家中才知道母亲在他去北平数月后(1917年)就病逝了,家人怕影响其学业一直瞒着他。尚属年幼的周先庚此时才感受到失去母亲的痛苦。
晚年,周先庚在回忆起童年的生活经历时,常常感慨不已。他说,那时家里的活计特别多,无论是自己上私塾时放学后,还是在县城上高等小学放假回家,都是经常帮着母亲做一些事。父亲在自己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这对他的打击很大,本来自己就有很强的依赖性,学习、生活上又没有了父亲的帮助和呵护,一切都得靠自己。幸亏家族对读书十分重视,都寄厚望于他,再加上叔父的指引和良好的机遇,他才走上了读书治学的人生之路。
从七岁开蒙到十三岁考入清华学校,这是周先庚人生的起步阶段。周先庚在这期间的经历,比起同龄人可谓坎坷艰辛。巴尔扎克说:“苦难是人生的老师。”正是在如此困顿的境遇下,他选择了读书,选择了求知,靠着自强不息的精神,进入了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帝国清华学校”,走上了一条自己努力开拓的人生道路。①当然,不容忽视的是,当时中国的大门被打开,巨大的社会转型正在发生,机遇与挑战并存,为当时渴望求知的一代青年学子们提供了写就自己人生新篇章的舞台。
周先庚三岁时父亲因病去世,父亲没有给他留下任何记忆。童年缺失了父亲的佑护,生活的艰辛对他也是个比较大的打击。周先庚三岁时曾落水被姐姐救起,还得过天花病,此后愈发变得胆小、内向,常常默默地一个人做自己的事情。他很小的时候就喜欢自己制作农具方面的机械类玩具,还喜欢观察木匠做工,这似乎预示着他后来动手能力很强。大伯周联壁作为一家之长,对教育很看重,这种家庭氛围也深深影响了周先庚,这就是“学而优则仕”。在家道衰落的情况下,他自己也逐渐认识到只有读书才可能找到一条光明的前途,从而更加发奋努力地学习。
童年时代的周先庚在同族的十三个兄弟姐妹中渐渐崭露出了头角。1910年,他七岁开蒙,在私塾里读《三字经》《百家姓》。私塾就设在周家爱莲堂庄园之内。由于聪颖好学,周先庚深得私塾里老先生的赞赏。有一次,这位私塾先生对周联壁说:“你家的这只兔子,将来我敢肯定是不会在本地吃草了。”因为周先庚生于1903年,属相是兔,所以私塾先生爱称他为“兔子”。老先生看出他是个钻研学问的人才,所以平时常教诲他要不畏艰难困苦、学习要有恒心、要有毅力。自小聪颖的周先庚在家族的厚望和私塾老师的培养下,开始走上了求学的道路。
周先庚从1903年出生到1910年开蒙读私塾,这一时期正是中国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变革的重要时期。1901年,清政府在内外形势的压迫下开始实行“新政”,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学制改革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1902年,在管学大臣张百熙的支持下拟定了一系列学制系统文件,统称为《钦定学堂章程》。因该年为壬寅年,又称“壬寅学制”。1903年,张百熙、张之洞和容庆依据日本学制重新拟订了一系列学制系统文件,统称为《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这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由中央政府颁布并首次得到施行的全国性法定学制系统,较“壬寅学制”更为系统。1911年辛亥革命后,建立了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912年1月成立教育部,教育部以日本学制为基础,通过颁布一系列法规,最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学校系统,称为“壬子癸丑学制”。
随着新式教育在古老的东方大地广泛普及,全椒县城出现了两所高等小学和一所中学。周先庚叔父周联奎被聘为全椒县第二高等小学校长。由于金城港周氏族人对周先庚抱有很大希望,在大伯周联壁的安排下,1913年周联奎将侄子周先庚带到县城读第二高等小学。离开了金城港,来到风气更为开化的县城,他更是如鱼得水,尽情遨游于知识的海洋,孜孜不倦地学习。“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也正是在这所小学,周先庚开始学习英文。他在学校里总是找个教室角落的地方静静地看书学习,在同学嬉戏打闹的地方总是找不到他的影子。他无疑是班级里的佼佼者,各门功课的成绩都是优秀。周联奎是看在眼里、喜在心中,一方面他一如既往地严格要求周先庚,另一方面积极寻找机会使周先庚得以在求学的道路上更进一步,希望他能够进入当时中国最好的学校。
周联奎在县城任二小校长时,在富安巷租了两间草屋作为全家的住所,周先庚也住在这里。全椒县第二高等小学就位于宝林寺的西边。风来雨去的求学之路记下了这位学子的刻苦与勤奋,也记下了他学业的优异。学校里的先生们见他聪颖好学,又不在学校里惹事,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都盛赞他将来肯定会有一番大作为。1916年,周先庚在县城进入一所中学学习,在入学考试中,他获得了第一名的优异成绩。
机遇只留给有准备的头脑。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镇压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1901年9月,腐败的清政府与各侵略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向各侵略国赔款白银四亿五千万两,连同利息共达九亿八千多万两,这就是历史上的“庚子赔款”。美国从中分赃得到三千二百万两,折合美元两千四百万。1906年,时任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校长詹姆士在给美国总统罗斯福的一份备忘录中说:“中国正临近一次革命······哪一个国家能够做到教育这一代青年中国人,哪一个国家就能由于这方面所支付的努力,而在精神和商业影响上取回最大的收获······如果美国在30年前已经做到把中国学生的潮流引向这一个国家来,并能使这个潮流继续扩大,那么,我们现在就一定能够用最圆满和最巧妙的方式控制中国的发展-这就是说,使用那从知识和精神上支配中国的领袖的方式······为了扩展精神上的影响而花一些钱,即使从物质意义上说,也能够比用别的方法获得更多。商业追随精神上的支配,比追随军旗更为可靠。”①罗斯福总统对他的见解表示赞赏,并支持了他的建议。很明显,美国退还庚款是出于文化渗透的战略目的,但是对于清末的中国来说,此举却在客观上大大推动了当时留学生教育的发展。
1909年1月,美国政府开始退还“庚子赔款”。同时,清政府外务部开始筹备派遣留学生事宜。5月,外务部会同学部拟定《遣派留学生办法大纲》,拟设立游美学务处。6月,游美学务处在北京设立。自1909年8月至1911年6月,学务处考选了三批直接留美学生。游美学务处除直接选派学生留美外,又筹设了游美肄业馆,以便经过短期训练后,每年甄别一次,“择其学行优美、资性纯笃者,随时送往美国肄业”。1909年8月,经外务部、学部“奏准”,内务部将皇室赐园-清华园拨给游美学务处,作为游美肄业馆的馆址。1910年11月,游美学务处呈请将游美肄业馆改名为清华学堂。1911年2月,游美学务处和肄业馆迁入清华园,肄业馆正式改名为清华学堂。3月,清华学堂招收了第一批学生共468名。4月29日(宣统三年四月初一),清华学堂正式开学。10月,辛亥革命爆发。自11月9日起,清华学堂宣布停课。1912年5月1日,清华学堂重新开学。10月,清华学堂改称清华学校,并开始遣送毕业生赴美留学。
1916年,安徽省按照清华学校摊派到本省的名额,要在安徽全省严格挑选七名学生,保送到北平参加清华学校的入学复试。选拔考试是在离全椒县一百多里外的安庆举行,安庆当时是安徽的省会。周先庚晚年回忆起这段经历时说:“当时叔父带着我和胡竟铭一起到安庆去参加考试,考国文、历史、地理。后来胡竟铭取第一、我取第三,第二名是程海峰。”周先庚顺利地通过了在北京清华学校举行的复试,被录取到中等科。尽管全椒县历来文风鼎盛,素享“一桐城、二全椒”的美誉,但能考取清华学校、将来可以出国留学的,仍属凤毛麟角之辈。这对与他相依为命的母亲来说,自然非常欣慰。母亲将自己作为嫁妆的一对金镯子卖掉给他当学费,嘱咐他在外面要好好读书,争取将来出人头地。1916年,年仅13岁的周先庚带着母亲的厚望,在叔父的陪同下登上了北行的列车,来到离家数千里的京城,开始了长达八年的清华生活。就读清华学校一年后,周先庚回到家乡过暑假,堂兄周先恭到县城接他回家时,先是在车站买了一双白色的孝鞋给他穿,他当时并不知是怎么回事,一到家中才知道母亲在他去北平数月后(1917年)就病逝了,家人怕影响其学业一直瞒着他。尚属年幼的周先庚此时才感受到失去母亲的痛苦。
晚年,周先庚在回忆起童年的生活经历时,常常感慨不已。他说,那时家里的活计特别多,无论是自己上私塾时放学后,还是在县城上高等小学放假回家,都是经常帮着母亲做一些事。父亲在自己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这对他的打击很大,本来自己就有很强的依赖性,学习、生活上又没有了父亲的帮助和呵护,一切都得靠自己。幸亏家族对读书十分重视,都寄厚望于他,再加上叔父的指引和良好的机遇,他才走上了读书治学的人生之路。
从七岁开蒙到十三岁考入清华学校,这是周先庚人生的起步阶段。周先庚在这期间的经历,比起同龄人可谓坎坷艰辛。巴尔扎克说:“苦难是人生的老师。”正是在如此困顿的境遇下,他选择了读书,选择了求知,靠着自强不息的精神,进入了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帝国清华学校”,走上了一条自己努力开拓的人生道路。①当然,不容忽视的是,当时中国的大门被打开,巨大的社会转型正在发生,机遇与挑战并存,为当时渴望求知的一代青年学子们提供了写就自己人生新篇章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