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贵史料

主要论著目录

日期:2016-12-05

论文

[1]朱尊权.中国烟叶分级问题[J].中华烟草,1950(2).华东卷烟工业会报特辑.

[2]朱尊权.山东烟区考察报告[J].中华烟草,1950(7).

[3]朱尊权.中国烟区的重要病害问题[J].中华烟草,1950(8).

[4]朱尊权.关于烟叶分级中的绑把问题[J].中华烟草,1950(14).

[5]朱尊权.中国烤烟分级标准拟议[J].中华烟草,1950(11).

[6]朱尊权.关于烤烟分级标淮的一些问题的意见[J].烟草科技通讯,1957(2).

[7]朱尊权.卷烟提温防霉试验[J].烟草科技通讯,1958(1).

[8]朱尊权.关于改进卷烟质量提高科技水平的探讨——在全国卷烟质量会议上的发言[J].烟草科技通讯,1978(1):14-27.

[9]朱尊权.烤烟的质量[J].烟草科技通讯,1979(3):1-7.

[10]朱尊权,黄嘉礽,金显琅,刘奇聪,赵元宽.膨胀烟梗丝的研究[J].烟草科技,1980(4):1-5.

[11]朱尊权.浅论卷烟的焦油含量[J].烟草科技,1982(4):1-6.

[12]朱尊权.世界卷烟生产及贸易——1981年卷烟产量[J].译文.烟草科技,1982(4).

[13]朱尊权,孙瑞申.美国烟草生产科研动向[J].烟草科技,1983(2):23-26.

[14]朱尊权.怎样解决吸烟与健康问题[J].烟草科技,1983(3):2-8.

[15]朱尊权.对当前如何尽快提高烤烟质量的探讨[J].烟草科技,1985(2):2-6.

[16]朱尊权,穆怀静,方淑杰.我国卷烟焦油的现状和问题[J].烟草科技,1987(6):18-19.

[17]朱尊权,方传斌,刘立全.参加1986年国际烟草科学大会情况报告[J].烟草科技,1987(2):5-8.

[18]朱尊权.再谈烤烟生产主攻质量[J].烟草科技,1987(1):2-8.

[19]朱尊权.提高烤烟质量与分级标准的相互关系[J].烟草科技,1988(2):2-5.

[20]朱尊权.提高认识加强协作把烟叶质量搞上去——在全国烟草农业科技工作协调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烟草科学,1988(3):7-14.

[21]朱尊权.卷烟产品发展方向(一)[J].烟草科技,1990(1):2-6.

[22]朱尊权.卷烟产品发展方向(二)[J].烟草科技,1990(2):2-8.

[23]朱尊权.烟叶分级和烟草生产技术的改革(一)[J].烟草科技,1990(3):2-7.

[24]朱尊权.烟叶分级和烟草生产技术的改革(二)[J].烟草科技,1990(4):2-6.

[25]朱尊权.鉴定白肋烟发展的方向[J].烟草科技,1990(6):28-34.

[26]朱尊权.中国的烟草事业——传统与创新[J].中国烟草学刊,1990(1).

[27]朱尊权.希腊香料烟考察报告[J].烟草科技,1991(1).

[28]朱尊权.参加烟叶生产工作的体会(1)[J].烟草科技,1991(2):2-6.

[29]朱尊权.参加烟叶生产工作的体会(2)[J].烟草科技,1991(3):2-5.

[30]朱尊权.对香料烟含青问题的看法[J].烟草科技,1992(1):44.

[31]张建勋,孙瑞申,朱尊权.酰基吡啶类烟用香料的合成研究[J].中国烟草学报,1992(2):10-15.

[32]朱尊权.浅谈皖南烤烟生产技术问题[J].安徽烟草科技,1992(3).

[33]朱尊权.当前我国优质烤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J].烟草科技,1993(2):2-7.

[34]朱尊权.当前我国优质烤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J].中国烟草工作,1993(5).

[35]朱尊权.论当前我国优质烤烟生产技术导向[J].烟草科技,1994(1):2-5.

[36]朱尊权.希尔博士谈烤烟生产技术[J].烟草科技,1994(5):27-28.

[37]朱尊权.生产优质烤烟特别是上部完熟烟的窍门[J].烟草科技,1995(5):33.

[38]朱尊权.烟厂必须正确对待烤烟分级新国标[J].烟草科技,1995(5):2-6.

[39]朱尊权.当前烟草生产技术几个问题的探讨[J].内蒙古烟草,1997(1).

[40]朱尊权.当前烟草生产技术几个问题的探讨[J].烟草科技,1997(1):3-4.

[41]朱尊权.中美烤烟生产技术合作的启示[J].湖北烟草,1998.烟草科技专辑

[42]朱尊权.当前制约两烟质量提高的关键因素[J].烟草科技,1998(4):3-4.

[43]朱尊权.我国卷烟降焦与发展混合型卷烟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J].烟草科技,1999(3):3-5.

[44]朱尊权.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降焦与混合型卷烟[J].福建烟草,2000(1).

[45]朱尊权.烟叶的可用性与卷烟的安全性[J].烟草科技,2000(8):3-6.

[46]王广山,朱尊权,尹启生,张树模,张祥林.氮肥用量对白肋烟产质的影响.烟草科技,2000(12):34-37.

[47]朱尊权.对中式卷烟的几点看法[J].中国烟草,2004(8).

[48]朱尊权.从卷烟发展史看“中式卷烟”[J].烟草科技,2004(4):4-7;中国烟草学报,2004(2):1-5.

[49]朱尊权.对卷烟减害策略的探讨[J].中国烟草学报,2005(3).

[50]朱尊权.卷烟减害与自主创新[J].中国烟草学报,2006(1):3-7.

[51]朱尊权.重点品牌的原料保障——论政策及农、商、工交接收购方式的创新[J].烟草科技,2007(11):5-7.

[52]朱尊权.中国烟叶生产科研现状与展望[J].中国烟草学报,2008(6):70-72.

[53]胡峰,朱尊权.论全球化中烟草控制的国际政策协调[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70-75.

[54]朱尊权.调整烟叶等级差价政策是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重要机制创新[J].烟草科技,2009(8):5-6.

[55]朱尊权.提高上部烟叶可用性是促“卷烟上水平”的重要措施[J].烟草科技,2010(6):5-10.

著作

[56]丁瑞康,王承翰,朱尊权,余茂勋,洪承钺,张泳泉,张逸宾编著.卷烟工艺学[M].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57.

[57]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轻工卷烟草工业部分[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

[58]左天觉著.烟草的生产、生理和生物化学[M].朱尊权等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3.

为真实全面展现新中国科技发展历史,收集保存反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经历的宝贵资料,特邀请您向采集工程捐献传记、证书、信件、手稿、著作等学术成长过程相关的各类资料。2021年采集工程项目申报现已启动,火热报名中!

详细

主要论著目录

日期:2016-12-05

论文

[1]朱尊权.中国烟叶分级问题[J].中华烟草,1950(2).华东卷烟工业会报特辑.

[2]朱尊权.山东烟区考察报告[J].中华烟草,1950(7).

[3]朱尊权.中国烟区的重要病害问题[J].中华烟草,1950(8).

[4]朱尊权.关于烟叶分级中的绑把问题[J].中华烟草,1950(14).

[5]朱尊权.中国烤烟分级标准拟议[J].中华烟草,1950(11).

[6]朱尊权.关于烤烟分级标淮的一些问题的意见[J].烟草科技通讯,1957(2).

[7]朱尊权.卷烟提温防霉试验[J].烟草科技通讯,1958(1).

[8]朱尊权.关于改进卷烟质量提高科技水平的探讨——在全国卷烟质量会议上的发言[J].烟草科技通讯,1978(1):14-27.

[9]朱尊权.烤烟的质量[J].烟草科技通讯,1979(3):1-7.

[10]朱尊权,黄嘉礽,金显琅,刘奇聪,赵元宽.膨胀烟梗丝的研究[J].烟草科技,1980(4):1-5.

[11]朱尊权.浅论卷烟的焦油含量[J].烟草科技,1982(4):1-6.

[12]朱尊权.世界卷烟生产及贸易——1981年卷烟产量[J].译文.烟草科技,1982(4).

[13]朱尊权,孙瑞申.美国烟草生产科研动向[J].烟草科技,1983(2):23-26.

[14]朱尊权.怎样解决吸烟与健康问题[J].烟草科技,1983(3):2-8.

[15]朱尊权.对当前如何尽快提高烤烟质量的探讨[J].烟草科技,1985(2):2-6.

[16]朱尊权,穆怀静,方淑杰.我国卷烟焦油的现状和问题[J].烟草科技,1987(6):18-19.

[17]朱尊权,方传斌,刘立全.参加1986年国际烟草科学大会情况报告[J].烟草科技,1987(2):5-8.

[18]朱尊权.再谈烤烟生产主攻质量[J].烟草科技,1987(1):2-8.

[19]朱尊权.提高烤烟质量与分级标准的相互关系[J].烟草科技,1988(2):2-5.

[20]朱尊权.提高认识加强协作把烟叶质量搞上去——在全国烟草农业科技工作协调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烟草科学,1988(3):7-14.

[21]朱尊权.卷烟产品发展方向(一)[J].烟草科技,1990(1):2-6.

[22]朱尊权.卷烟产品发展方向(二)[J].烟草科技,1990(2):2-8.

[23]朱尊权.烟叶分级和烟草生产技术的改革(一)[J].烟草科技,1990(3):2-7.

[24]朱尊权.烟叶分级和烟草生产技术的改革(二)[J].烟草科技,1990(4):2-6.

[25]朱尊权.鉴定白肋烟发展的方向[J].烟草科技,1990(6):28-34.

[26]朱尊权.中国的烟草事业——传统与创新[J].中国烟草学刊,1990(1).

[27]朱尊权.希腊香料烟考察报告[J].烟草科技,1991(1).

[28]朱尊权.参加烟叶生产工作的体会(1)[J].烟草科技,1991(2):2-6.

[29]朱尊权.参加烟叶生产工作的体会(2)[J].烟草科技,1991(3):2-5.

[30]朱尊权.对香料烟含青问题的看法[J].烟草科技,1992(1):44.

[31]张建勋,孙瑞申,朱尊权.酰基吡啶类烟用香料的合成研究[J].中国烟草学报,1992(2):10-15.

[32]朱尊权.浅谈皖南烤烟生产技术问题[J].安徽烟草科技,1992(3).

[33]朱尊权.当前我国优质烤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J].烟草科技,1993(2):2-7.

[34]朱尊权.当前我国优质烤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J].中国烟草工作,1993(5).

[35]朱尊权.论当前我国优质烤烟生产技术导向[J].烟草科技,1994(1):2-5.

[36]朱尊权.希尔博士谈烤烟生产技术[J].烟草科技,1994(5):27-28.

[37]朱尊权.生产优质烤烟特别是上部完熟烟的窍门[J].烟草科技,1995(5):33.

[38]朱尊权.烟厂必须正确对待烤烟分级新国标[J].烟草科技,1995(5):2-6.

[39]朱尊权.当前烟草生产技术几个问题的探讨[J].内蒙古烟草,1997(1).

[40]朱尊权.当前烟草生产技术几个问题的探讨[J].烟草科技,1997(1):3-4.

[41]朱尊权.中美烤烟生产技术合作的启示[J].湖北烟草,1998.烟草科技专辑

[42]朱尊权.当前制约两烟质量提高的关键因素[J].烟草科技,1998(4):3-4.

[43]朱尊权.我国卷烟降焦与发展混合型卷烟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J].烟草科技,1999(3):3-5.

[44]朱尊权.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降焦与混合型卷烟[J].福建烟草,2000(1).

[45]朱尊权.烟叶的可用性与卷烟的安全性[J].烟草科技,2000(8):3-6.

[46]王广山,朱尊权,尹启生,张树模,张祥林.氮肥用量对白肋烟产质的影响.烟草科技,2000(12):34-37.

[47]朱尊权.对中式卷烟的几点看法[J].中国烟草,2004(8).

[48]朱尊权.从卷烟发展史看“中式卷烟”[J].烟草科技,2004(4):4-7;中国烟草学报,2004(2):1-5.

[49]朱尊权.对卷烟减害策略的探讨[J].中国烟草学报,2005(3).

[50]朱尊权.卷烟减害与自主创新[J].中国烟草学报,2006(1):3-7.

[51]朱尊权.重点品牌的原料保障——论政策及农、商、工交接收购方式的创新[J].烟草科技,2007(11):5-7.

[52]朱尊权.中国烟叶生产科研现状与展望[J].中国烟草学报,2008(6):70-72.

[53]胡峰,朱尊权.论全球化中烟草控制的国际政策协调[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70-75.

[54]朱尊权.调整烟叶等级差价政策是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重要机制创新[J].烟草科技,2009(8):5-6.

[55]朱尊权.提高上部烟叶可用性是促“卷烟上水平”的重要措施[J].烟草科技,2010(6):5-10.

著作

[56]丁瑞康,王承翰,朱尊权,余茂勋,洪承钺,张泳泉,张逸宾编著.卷烟工艺学[M].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57.

[57]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轻工卷烟草工业部分[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

[58]左天觉著.烟草的生产、生理和生物化学[M].朱尊权等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