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钱学森》大才德养

话剧《钱学森》是一部上海交通大学的原创话剧,不仅剧本出自集体创作,演员也是一群年轻的学生、话剧爱好者,导演则是一位专业导演、上海的新锐导演钱正。这部剧去年首演后一举成名,成为近几年校园话剧中屈指可数的优秀作品。

近日,中国科协组织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汇演,有幸前往清华园观看此剧,深觉不枉此行。作为钱老年轻的校友,大学生亲自登台演绎老学长的故事,从中体会大科学家的精神和品格,这种形式充满新意。经专业导演之手点化后,稚嫩的演员们情感充沛,表演颇可圈点。台下满堂学子,不时响起的掌声绵长而有序,更是让人感到一重振奋。

舞台真是一个充满魔力的空间。尽管钱老的故事几乎妇孺皆知,但话剧的现场感仍旧赋予了它挥之不去的魅力。剧中所撷取的几个重要片段和冲突,跨度虽大,却衔接机巧;不仅将钱学森嵌入了宏阔的历史背景之中,也不放弃对一代科学家和航天人群体的塑造;一些比如钱学森和导师冯·卡门对科研和报国之间价值选择的争论,钱学森在归航的甲板上深情高喊“祖国,我回来了——”等这些段落,戏剧冲突强烈,感情饱满,台词十分出彩;舞台语言也时见妙笔,尤其是首尾出现在背景大屏幕上的一枚寓意航天梦的纸飞机,让人感受到编导的细腻和灵性。

前不久,中科院文联主席郭曰方老师惠赐本版《永远的怀念》一文。在郭老三易其稿深夜发到我邮箱时,附信告诉我,自己为北京干部授课讲述到邓稼先的故事时,在场人泪流满面,甚至痛哭失声,自己“夜不能寐,深夜含泪改毕,心中如释重负”。我虽深以为动,但仍以为郭老的热泪是对老一辈科学家的情愫过深所致。不料,在我观看《钱学森》至结尾处,看到钱学森已耄耋老矣,背景屏幕上,那一枚洁白的纸飞机在山河之间久久盘旋,划出抒情优美的弧线,并长达数分钟时,也终于忍不住眼含泪水。

出场后,走在暮春之夜的清华园,夜风骀荡,人却似乎还留在剧场。乱世生悲歌,也出华章。想到近日翻阅几页《梁启超传》,深感在民族多难之时,从中趁机捞取政治利益的卖国大盗有之,将聪明用于玩弄权术、趋利避害的政客有之,气节软弱、苟且偷生的文人有之,若论资质,这些人也可算得上是人中翘楚,但他们却人格低下,贻害无穷。而如钱学森、邓稼先等这般的天资超群者,却从青年时代起就脱离了一己个人的荣辱得失,甚至是生死,而把自己看做是国家的一分子,先志于学,而后将一生才学为救国、强国服务。即便在今人最难抗拒的个人成功的诱惑面前,都毫不犹豫地选择爱国大义,放弃已然拥有的安逸荣华。

人无等级贵贱,但人的情怀、人生的境界却有高下优劣。人有言,大才德养,钱学森们,最终也成就了庸下之流难以企及的丰功伟绩。

中国科协将此次汇演命名为“共和国的脊梁”,确实胜过“栋梁”之喻。“栋梁”只是尽其才,“脊梁”则含着精神魂魄。假如没有一代又一代国之脊梁,中国又如何从一次次的苦难和绝望中走出和振兴,否则,今人又如何坐享其成,何以评说今天的速度。

时值五四青年节,百年中国,一梦至今,青年一直活跃在前台。时势造英雄,如钱老这样的传奇或不可复制,但志为万世开太平者,不是绝响。

来源:科技日报

关于我们 | 访问学术版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网络版) 京ICP备 1603335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