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愿一代胜一代——孙承纬父亲孙启粹的座右铭
■汤淼
这是一张写于70年前的卡片,10厘米见方,四周用绿色水彩勾了边,由于时间的久远,纸色已泛黄发褐,看不出原本颜色,但黑色且俊朗有力的笔迹却依然清晰,文字由左至右纵向排布,左下角一枚红色的、小小的印章上刻着作者的名字:孙一苇。
卡片上写着这样一段话:“只有一代胜一代,社会才能发展,国家才能前进,民族才有希望。要看看别人,努力前进;想想自己,莫虚我生。”
1950年,孙启粹手书的座右铭。
孙一苇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孙承纬的父亲,一苇是字,名为启粹。这段话是孙启粹1950年写给自己的座右铭,原本是写在一张薄薄纸片上,纸片的背后又粘贴了数层厚纸片,遂变成了一张可以立起来的卡片。孙承纬回忆,父亲将“座右铭”放在他的书桌上,自勉的同时也激励子女们上进。
这张“座右铭”被视为孙家的传家宝,原为孙承纬的大姐孙承永保管,后捐献给“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是重要的采集成果之一。
透过座右铭,我们采集小组得以真实地感受到孙启粹的家庭教育观。正如孙承纬在《八十自述》一文中所写,“父母对孩子教育尤为重视,经常悲愤地谈起沦陷后受到日寇欺凌、殴打的情景,希望儿女努力学习,将来能报效国家”。短短几行字,流露出家庭教育对其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孙承纬1939年12月12日出生于上海市赫德路赵家桥,是家中第四子。父亲孙启粹曾经在上海江海关直属的税务专门学校工作过十年,也曾在当时的江苏省立常州中学等学校当过老师,解放后任职于中国民主促进会上海市分会。母亲周静诤数十年从事居民委员会工作,任劳任怨、待人热情。孙承纬的父母关系和睦,非常重视家庭教育,为孙承纬日后性格的形成和取得的成就打下了良好的基石。
孙启粹总是用自己艰难求学的经历教育孩子们,让他们珍惜读书的机会。他的童年经历较为坎坷,年仅6岁时其父母因病先后离世,兄妹4人遂由年过六旬的祖母独自抚养。所幸的是,孙启粹11岁时由姑父姑母资助到北京继续求学。1924年,18岁的孙启粹从北京政法专科学校大专毕业后,回到家乡常州,反哺年迈的祖母。
1953年4月,孙启粹一家合影(后排右一为孙承纬)。
在祖母膝下长大的孙启粹深受其善良、坚忍的个性及其对孙辈舔犊之情的影响,性格温和,办事积极认真、努力谨慎。
孙启粹20多岁时,与他相依为命的长兄和劳碌终生的祖母相继去世,令他再次遭受失去亲人之痛。艰难而坎坷的人生经历炼就了他坚韧不拔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同时更加深了他对家庭的珍惜和对家人的热爱。孙启粹在自己有经济能力之后,经常回馈常州家中族人,资助妻弟和兄长的儿女上学、出钱给他们治病等,充分显示了他的善良和淳厚的品性,而这种替别人着想、乐于助人的品性在孙承纬身上也多有体现。
孙启粹善于学习,有很强的求知欲和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广泛,酷爱书法、篆刻、楹联和灯谜。他的字俊朗飘逸,雕刻浑厚有力,古文功底尤其深厚,英语水平也相当不俗。
孙承纬和兄弟姊妹小的时候,都是父亲手把手地教他们写字,从坐姿、握笔到一撇一捺,孩子们写完以后父亲不仅要一一点评,同时对写得不好的字立即做出纠正和示范。
孙承纬的女儿孙今人曾经在文章中回忆祖父教她如何写名字并亲自给她示范的事,祖父对她说:“人字的一撇一捺,一定要站起来,倒下去就不是一个人字了。”这段话一直深深地印刻在孙今人的心中,并在工作生活中时常想起。
1982年8月,孙启粹夫妇和孙承纬(后排左一)一家合影。
在孙承纬记忆里,父亲在书架上摆满了各种古典书籍,给家里添了浓浓书香。特别是《辞源》《辞海》,在孙承纬的中学时期,对他的学习起了大作用。每每在学习当中遇到不懂或理解不深的词汇,他就会拿来寻求答案。渐渐的,漫无目的地翻翻辞书也成了孙承纬的一大爱好——好奇心很强的他常常捧着辞书,一条一条地看,不知不觉拓展了他的知识面。
孙启粹做事极有条理、仔细认真、思路清晰,每当家里有孩子出生或有大事发生时,他总是要用小楷记录下自己当时的感想。同时他还有一个习惯,坚持隔一段时间带孩子们去照相,记录他们的成长经历,并在相片背后题词、写下拍摄时间和相关事由。这个习惯一直延续到他的晚年,为后辈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影像回忆。
多年来,孙启粹的性格和习惯润物无声,默默地影响着子女们。孙承纬曾经说:“我的性格好像跟我父母差不多,不太容易发怒,也不发愁,是一种比较平和的性格。”除了性格上的相似,孙承纬还继承了父亲坚持写随笔、记笔记的好习惯,“记笔记最大意义是有助于当时的理解和记忆,即把书读薄的途径。同时以后也可用于参考,翻笔记比翻书容易。”孙承纬保存至今的数十本学习、工作笔记时间跨越60余年,真实地再现了他学习、工作的心路历程。
孙启粹前半生经历的动乱比较多,从辛亥革命到北洋军阀再到国民党执政,特别是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沦陷、民不聊生,孙启粹一家也开始了动荡生活。在多变的时局中,物价飞涨,孙启粹的工作难以保持稳定,为了一家人的生活他四处奔波,非常辛劳。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孙启粹进入中国民主促进会上海市分会工作,一家人的生活才终于进入正常状态。
特别是公立学校的创办,使孩子们可以顺利进入学校读书。孙启粹对此深有感触,解放前自己虽然很渴望受到更高的教育,但由于条件限制而未能如愿。面对解放后欣欣向荣、人人安居乐业的局面,孙启粹坚定信心,“十个手指头有长短,但我要让我所有的孩子都能读大学,接受良好的教育”。
坎坷而丰富的人生经历造就了孙启粹的卓越见识:如果国家不富强,老百姓的生活就会很动荡。只有国强才能民富,也只有一代胜过一代,国家才能不断向前发展。为此,孙启粹特题写座右铭放在书桌上。
在写给儿女们的信件中,孙启粹也常常叮嘱:“要积极进取,努力为国家、为社会建设贡献力量。”他的7个子女都不负所望,陆续进入大学深造,实现了他“每个孩子都要上大学”的愿望。
70年过去了,孙启粹的座右铭如今读来依然震撼人心,文字中彰显出的家国情怀令人感动,让观者透过有力的字迹感受到其中铿锵的力量。也正是这股蓬勃向上的力量,引领、推动着他的子女们奋发图强,而孙承纬正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作者单位: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报》 (2022-07-08 第4版 印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