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读书之乐
采集小组成员和陈式刚(中)、陈式刚儿子(右二)合影。
陈式刚家中的部分书柜。
陈式刚一生与书相伴,他用读书来丰富知识、滋养心灵,一辈子过得充实快乐。
到陈式刚家采访,进入房间的那一刻,我们心中的许多困惑瞬间化解了——眼前的场景与其说是“房间里满是书”,倒不如说“几间书房里摆了张床”更合适。
在陈式刚学术成长资料采集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得益于家中的书香环境,陈式刚的识字过程很顺利。当弟弟妹妹还在和邻居孩子们成群奔跑在“金树德堂”大院里嬉闹玩乐时,更多的时间,陈式刚则安安静静端坐在八仙桌旁,手捧一本书,一坐就是半天。
“小时候我家里没有小人书,父亲也没给我们买过,一般是在邻居家里玩的时候拿他们的书看看。我印象中那些是古典故事。”陈式刚向我们回忆道,“《西游记》我看的是线装书,直排的,由右向左。印象中《西游记》似乎就是接近白话的,不知后来与古文有什么不同。那本书是我从祖父母房里的书柜翻出来的,那书柜在衣柜上面,与衣柜连成一体,装的都是线装书。”
就这样,儿时的陈式刚从那一本本线装书里,开始慢慢体会到和智者对话的乐趣。
家里那个藏书的柜子——“小小图书馆”里的书,很快就被这个小书迷看完了。
不过,这并没难倒陈式刚。“同学家的图书也是我的‘图书馆’。记得我们班有一位同学的父亲藏有许多物理书,我就常常向他借。每次只能借一本,归还后再续借。因为借来的书必须准时还,所以看得很快,留下的印象也很深刻。”
到了初中,陈式刚开始看《大众哲学》,“就是艾思奇所著的《大众哲学》。现在想起来,这些书我父亲过去就有,他的书柜里面摆了不少书,诸如《实践论》《矛盾论》之类的”。
为了汲取更多数理化知识,书店成了陈式刚的另一个学习场所。“我常常去看书,一坐就是一天。” 他回忆自己是从高中时期开始对物理产生浓厚兴趣的,常常辗转于图书馆和各家书店之间。“从永宁巷到四顾桥的温州中学,要经过府前街的商务印书馆。我每天经过这里时,都要在书店里待一会儿。记得那家商务印书馆位于现在的温州八中附近。”
一次,陈式刚在商务印书馆发现一本《广义相对论》,“里面有好多公式,我非常高兴,因为那本书当时学校和图书馆都没有。”就这样,一本被大众视为“天书”的《广义相对论》进入了陈式刚的视野,并为他点亮了一盏灯,引领着这位少年朝着理论物理研究的道路迈进。
后来在老师和同学中有了陈式刚为找这本书“找遍了温州所有的书店”的说法,为此,严谨认真的陈式刚专门做了补充:“当时资料很少,只有这几个地方有,一个是温州市的图书馆,一个是学校图书馆,再一个是同学当中(我有个同学的父亲留学日本,他有一些书),还有一个是在书店里。相对论方面的书很少,我把这几个地方都找遍了,书都看完了,当时整个科学水平不高,通俗的书比较多,真正专业的书很少。我说的主要是这个意思。”
1954年,陈式刚考上复旦大学。和温州相比,学校所在的这个大都市在陈式刚眼中,最大的好处就是有了更多的可以找书、看书、买书的地方。
大学期间,陈式刚依旧喜欢看书。
刚入校时他经常去校期刊阅览室,后来常去系图书馆(常常只剩下他和图书馆管理员两人)。“校期刊阅览室的期刊主要是中文的,那里空间比较大,周围是期刊架,中间是桌椅;系图书馆里主要是期刊,特别是过刊,还不少,可能是院校合并过来的。图书不太多,似乎没英文的新书。”陈式刚回忆道。
一次,他在系图书馆看到一本俄文的《量子场论》(伊凡宁柯著),想自己买一本回来慢慢研究,“因为是新书,知道书店里可以买到。后来就节省饭钱,步行到福州路上的外文书店把这书买回来了。想想当时劲头还不小,没觉得累”。
当我们用百度地图搜索这段路线时惊讶地发现,从复旦大学所在的邯郸路步行到福州路的外文书店,往返需要近4个小时。只因为这是他当时能见到的第一本场论书。
在此后的人生中,陈式刚对读书的渴望、知识的追求更是从未停止。
苏轼云:“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对于这点,从陈式刚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小组提供的一份特别手稿资料——2011年日记中可见一斑。
经采集小组统计,在这本2011年的日记中,陈式刚记录了光顾书店22次(其中在美国探亲期间7次前往当地图书馆和书店),购买各类专业及相关的图书45本。
那一年陈式刚76岁,而这只是他学术生涯中普普通通的一年。
如今,87岁高龄的陈式刚依然保持着每日读书的习惯。在他看来,读书让他一辈子过得充实快乐,正如他自己所云,“如果你一生都在做你喜欢做的事,你的人生就是快乐的” 。
(作者:刘洁、岳影、黄烁、吕文娟)
《中国科学报》 (2022-04-28 第4版 印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