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3月16日,石油工业部召开党组会议,研究确定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战略重点。为落实邓小平同志关于战略东移的指示,会议确定了发展石油工业的路线、方针、布局和办法。
邓小平指示很明确,处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大发展的时期,石油工业应当走天然油为重、人造油为辅的发展道路。在路线方针上,核心是把石油勘探的战略、战役、战术很好地结合起来,不打无准备之仗。在战略布局上,不单纯地考虑地质条件的难易,而是综合考虑地质条件和经济地理条件等各种状况,合理优化布局。在勘探方法上,采用科学的态度和革命精神相结合,坚持实事求是。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几年时间里,石油、地质部门先期开展了大量石油普查工作,初步掌握了部分地区的区域构造、地质构造情况,加强新区石油勘探、实现战略东移的条件正在一步步成熟。石油工业部不失时机地提出,在全国建立十个石油战略选区。在准噶尔、柴达木、河西走廊、四川、鄂尔多斯这五个老地区继续开展钻探工作,重点地区是川中和克拉玛依。开辟松辽、苏北、山东、滇黔桂、吐鲁番五个新探区,把松辽和苏北列为重中之重,摆在战略侦察的第一位。
石油大会战呼之欲出。大会战的前夜,如果不是亲身经历根本不会有什么体会,也感觉不到那种煎熬。这注定不是一个寂静的前夜,也不是一个孤军作战的前夜,在全国比较危弱的情况下,如何集中力量,汇集各路人马是非常困难的,因此,这是一个调兵遣将的前夜,这是一个千军万马齐上阵的前夜。
余秋里和康世恩主导中国石油工业几十年,在工作上几十年如一日地默契配合和相互支持,使他们共同承担的事业变得完美。余秋里和康世恩俩人可称得上中国政界双雄和中国经济战线的两面鲜艳旗帜,中国石油工业因“余康”而光芒四射,共和国五十年的经济历史,也因“余康”而光彩夺目。
伴随全国各行各业大发展的热潮,石油工业也不甘落后,千方百计加大石油勘探开发的工作量,1958年在新疆的塔里木、青海的冷湖、四川南部、陕甘宁青等地区发现了多个油气田,大大鼓舞了石油职工的士气,并开始加大东部松辽、华北、苏北等地区的勘探工作。
大战在即,余秋里、康世恩做出了一个英明的决策,从西安地调处选派干部到勘探机构,从西北老油田抽调干部,从石油工业部机关选派干部,选兵,派将,排局布阵。1958年,先期成立的几个勘探处,很快就升格为勘探局。松辽石油勘探局设在长春,负责东北地区石油勘探工作。贵州石油勘探局设在贵阳,负责贵州、云南、广西等地区石油地质勘探工作。陕甘宁石油勘探局设在银川,负责陕西、甘肃、宁夏地区的石油地质勘探工作。华东石油勘探局设在上海,负责江苏、安徽、浙江等地区的石油地质勘探工作。华北石油勘探处设在济南,负责华北地区的石油地质勘探工作。十大选区的勘探大幕依次拉开,每一个战场任你驰骋。
宏大的目标,火热的场面,激动的人们,石油工业部的大楼沸腾了。石油工业部勘探司首先提出要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把石油地质储量由“一五”末期的两亿多吨提高到二十亿吨,把原油产量搞到八百到一千万吨。人人都急切地盼望着大干一场,打破中国石油工业沉闷的局面,在共和国建设的历史长河中乘风破浪,勇往向前。翟光明更是找油心切,日思夜想。面对幅员辽阔的中国版图,茫茫大地,油在哪里?何处是希望所在?随着一场场石油大会战的开始,石油在哪里的难题也一个个被破解,翟光明心中的谜团也逐一被解开,中国石油工业的勘探布局全面铺开,遍地开花结果。这期间,有兴奋,也有低落,有成功,也有失败,但有一个信念,就是永不放弃,坚持,坚持,再坚持,翟光明执着地坚守着他的勘探事业,一生都没有放弃过,也没有灰心过,新的突破口不断地被他提出来,一个个得到证实。
1958年3月16日,石油工业部召开党组会议,研究确定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战略重点。为落实邓小平同志关于战略东移的指示,会议确定了发展石油工业的路线、方针、布局和办法。
邓小平指示很明确,处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大发展的时期,石油工业应当走天然油为重、人造油为辅的发展道路。在路线方针上,核心是把石油勘探的战略、战役、战术很好地结合起来,不打无准备之仗。在战略布局上,不单纯地考虑地质条件的难易,而是综合考虑地质条件和经济地理条件等各种状况,合理优化布局。在勘探方法上,采用科学的态度和革命精神相结合,坚持实事求是。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几年时间里,石油、地质部门先期开展了大量石油普查工作,初步掌握了部分地区的区域构造、地质构造情况,加强新区石油勘探、实现战略东移的条件正在一步步成熟。石油工业部不失时机地提出,在全国建立十个石油战略选区。在准噶尔、柴达木、河西走廊、四川、鄂尔多斯这五个老地区继续开展钻探工作,重点地区是川中和克拉玛依。开辟松辽、苏北、山东、滇黔桂、吐鲁番五个新探区,把松辽和苏北列为重中之重,摆在战略侦察的第一位。
石油大会战呼之欲出。大会战的前夜,如果不是亲身经历根本不会有什么体会,也感觉不到那种煎熬。这注定不是一个寂静的前夜,也不是一个孤军作战的前夜,在全国比较危弱的情况下,如何集中力量,汇集各路人马是非常困难的,因此,这是一个调兵遣将的前夜,这是一个千军万马齐上阵的前夜。
余秋里和康世恩主导中国石油工业几十年,在工作上几十年如一日地默契配合和相互支持,使他们共同承担的事业变得完美。余秋里和康世恩俩人可称得上中国政界双雄和中国经济战线的两面鲜艳旗帜,中国石油工业因“余康”而光芒四射,共和国五十年的经济历史,也因“余康”而光彩夺目。
伴随全国各行各业大发展的热潮,石油工业也不甘落后,千方百计加大石油勘探开发的工作量,1958年在新疆的塔里木、青海的冷湖、四川南部、陕甘宁青等地区发现了多个油气田,大大鼓舞了石油职工的士气,并开始加大东部松辽、华北、苏北等地区的勘探工作。
大战在即,余秋里、康世恩做出了一个英明的决策,从西安地调处选派干部到勘探机构,从西北老油田抽调干部,从石油工业部机关选派干部,选兵,派将,排局布阵。1958年,先期成立的几个勘探处,很快就升格为勘探局。松辽石油勘探局设在长春,负责东北地区石油勘探工作。贵州石油勘探局设在贵阳,负责贵州、云南、广西等地区石油地质勘探工作。陕甘宁石油勘探局设在银川,负责陕西、甘肃、宁夏地区的石油地质勘探工作。华东石油勘探局设在上海,负责江苏、安徽、浙江等地区的石油地质勘探工作。华北石油勘探处设在济南,负责华北地区的石油地质勘探工作。十大选区的勘探大幕依次拉开,每一个战场任你驰骋。
宏大的目标,火热的场面,激动的人们,石油工业部的大楼沸腾了。石油工业部勘探司首先提出要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把石油地质储量由“一五”末期的两亿多吨提高到二十亿吨,把原油产量搞到八百到一千万吨。人人都急切地盼望着大干一场,打破中国石油工业沉闷的局面,在共和国建设的历史长河中乘风破浪,勇往向前。翟光明更是找油心切,日思夜想。面对幅员辽阔的中国版图,茫茫大地,油在哪里?何处是希望所在?随着一场场石油大会战的开始,石油在哪里的难题也一个个被破解,翟光明心中的谜团也逐一被解开,中国石油工业的勘探布局全面铺开,遍地开花结果。这期间,有兴奋,也有低落,有成功,也有失败,但有一个信念,就是永不放弃,坚持,坚持,再坚持,翟光明执着地坚守着他的勘探事业,一生都没有放弃过,也没有灰心过,新的突破口不断地被他提出来,一个个得到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