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李整武的妻子孙湘在南加州大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并留任南加州大学研究员,兼任普蒙那大学的物理讲师。这就是说,李整武和孙湘夫妇已双双获得美国的博士学位,他们留学深造的梦想已经实现,并且,他们都在美国的大学获得很好的工作机会和优越的生活条件,已经超越了他们此阶级原来的预期目标。李整武还在美国科学界崭露头角,甚感有些得意。他们是否是“乐不思蜀”,忘了当初的人生约定呢?

答案是否定的。李整武的一个重要性格特征就是执着、锲而不舍。就如他少年时期“难题不破誓不休”的精神。他与妻子孙湘议定的“科学强国”的人生奋斗目标决不会改变。他仍在美国安心搞科研和教学,无非是想利用美国不错的条件掌握更多先进的科学技术,用于科学强国梦想的实现。

其实,关于李整武是留在美国继续发展,还是回归祖国报效祖国、实现科学强国梦想的选择在当时的特定历史背景下,还是有“留”和“归”两种力量作用在李整武身上。

首先说“留”。留,绝非没有引力,对一般人而言,它有强大的引力。美国有发达的科学技术与强大的经济实力,它能给科学家们优越的科研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能加速科研成果的产出。有真才实学的科技工作者,可以较快地获得名利双收。人都是趋利的,谁说他一点都不会受这种引力的影响呢。

对李整武而言,“留”,还有来自亲戚朋友的推力。李整武家乡的亲戚朋友劝他留在美国,其理由是:李整武的父亲李光白,被错划成地主成分(按实际情况,最高能算个富农),子孙的日子不好过;李整武从美国寄给父母的美元要到上海才能兑换,东阳的地方官(或办事员),因他家的成分是地主就有意无意刁难。更严重的是,李父李光白后来还被冤案判刑入狱,“罪行”是说李光白“曾打死一个共产党的官员”。

再说“归”。归,也有两种作用力,一是“引力”。“精忠报国”是中华子烈、的优良传统,也是李整武从小的志向,并且是他和妻子孙湘议定的人生奋斗目标——回归祖国为科学强国作贡献,这是最大的一股引力。他深知自己父亲绝不会“杀害共产党官员”,他被判入狱绝对是冤案,他要回国为父亲洗清冤情,争回自由,以尽孝道——这也是一股不小的引力。再就是,远隔重洋的女儿李漱碚,李整武和孙湘对她亏欠太多,为了他俩的留洋深造的梦想,把几岁的幼女留给父母又转托给她姑姑养育,他们没有尽到父母的责任,归国后要加倍补偿——这也是一股不小的引力。

二是归的“推力。这推力主要来自美国政府,当然不是他们给科学家们优越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而是他们的种族歧视和仇共反共政策。李整武的浙江同乡和好友钱学森是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聘任为终身教授,对美国空军、美国火箭事业作出过重要贡献的著名科学家,就因为他是中国人,就因为他要求回归祖国,美国政府、移民局、法院等不择手段地对钱学森进行一系列的迫害,非法监视、听证、逮捕、关押等,非要把他打成共产党员。这样著名的中国科学家,在美国受到如此待遇,令李整武十分寒心,给了他回归的很大推力。

在美国期间有一件事对李整武本人触动很大。1952年,李整武已经成为凯洛格实验室的主要负责人时,出了一件令人费解的怪事:一个早上,他所领导的实验室的主要研究人员和专家教授突然消失了,他们去了什么地方、去完成什么任务,他这个“主要负责人”却浑然不知,时间过去了整整一年,消失的人们才又重返各自的岗位;过了很久,李整武才弄清楚,他们是应美围政府的命令,在绝密状态下,参与制定受控核聚变研究规划“雪伍德方案”( Sherwood  Proj ect)。通过这件事,让李墼武意识到:科学本身无因界,但是,科学家是有国籍的。诸如“受控核聚变”这一类涉及国家安全和重大能源的大科学、大工程项目研究规划的制定是不会轻易让外国人涉足的。此时,李整武心中的学成回国、报效桑梓想法变得更加清晰、更加具体化了,他要回国去,回国后要全力倡导、推动祖国受控核聚变研究事业,把自己毕生精力和智慧投入到为国家、为人类的无尽能源——核聚变的研究和发展中去。

李整武在和妻子孙湘商量后,夫妇俩很快就作好决定,放弃在美国已有的优越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回到祖国去!李整武和孙湘夫妇都是深明大义、热爱国家和民族之人,这就是他们选择回归、选择回归后为科学强国作贡献的强大动力之来源。

2009年5月,当93岁高龄、年老体弱、行动不便、出门靠轮椅的李正武在接受中央电视崔永元主持的《我和我的祖国》栏目电视专访时,主持人问道:“为什么美国工作和生活条件那么好,你要回到国内来?”李正武老人简洁而朴素地回答了5个字:“我爱国家嘛。”

得意未忘强国梦

日期:2017-04-28

1953年,李整武的妻子孙湘在南加州大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并留任南加州大学研究员,兼任普蒙那大学的物理讲师。这就是说,李整武和孙湘夫妇已双双获得美国的博士学位,他们留学深造的梦想已经实现,并且,他们都在美国的大学获得很好的工作机会和优越的生活条件,已经超越了他们此阶级原来的预期目标。李整武还在美国科学界崭露头角,甚感有些得意。他们是否是“乐不思蜀”,忘了当初的人生约定呢?

答案是否定的。李整武的一个重要性格特征就是执着、锲而不舍。就如他少年时期“难题不破誓不休”的精神。他与妻子孙湘议定的“科学强国”的人生奋斗目标决不会改变。他仍在美国安心搞科研和教学,无非是想利用美国不错的条件掌握更多先进的科学技术,用于科学强国梦想的实现。

其实,关于李整武是留在美国继续发展,还是回归祖国报效祖国、实现科学强国梦想的选择在当时的特定历史背景下,还是有“留”和“归”两种力量作用在李整武身上。

首先说“留”。留,绝非没有引力,对一般人而言,它有强大的引力。美国有发达的科学技术与强大的经济实力,它能给科学家们优越的科研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能加速科研成果的产出。有真才实学的科技工作者,可以较快地获得名利双收。人都是趋利的,谁说他一点都不会受这种引力的影响呢。

对李整武而言,“留”,还有来自亲戚朋友的推力。李整武家乡的亲戚朋友劝他留在美国,其理由是:李整武的父亲李光白,被错划成地主成分(按实际情况,最高能算个富农),子孙的日子不好过;李整武从美国寄给父母的美元要到上海才能兑换,东阳的地方官(或办事员),因他家的成分是地主就有意无意刁难。更严重的是,李父李光白后来还被冤案判刑入狱,“罪行”是说李光白“曾打死一个共产党的官员”。

再说“归”。归,也有两种作用力,一是“引力”。“精忠报国”是中华子烈、的优良传统,也是李整武从小的志向,并且是他和妻子孙湘议定的人生奋斗目标——回归祖国为科学强国作贡献,这是最大的一股引力。他深知自己父亲绝不会“杀害共产党官员”,他被判入狱绝对是冤案,他要回国为父亲洗清冤情,争回自由,以尽孝道——这也是一股不小的引力。再就是,远隔重洋的女儿李漱碚,李整武和孙湘对她亏欠太多,为了他俩的留洋深造的梦想,把几岁的幼女留给父母又转托给她姑姑养育,他们没有尽到父母的责任,归国后要加倍补偿——这也是一股不小的引力。

二是归的“推力。这推力主要来自美国政府,当然不是他们给科学家们优越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而是他们的种族歧视和仇共反共政策。李整武的浙江同乡和好友钱学森是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聘任为终身教授,对美国空军、美国火箭事业作出过重要贡献的著名科学家,就因为他是中国人,就因为他要求回归祖国,美国政府、移民局、法院等不择手段地对钱学森进行一系列的迫害,非法监视、听证、逮捕、关押等,非要把他打成共产党员。这样著名的中国科学家,在美国受到如此待遇,令李整武十分寒心,给了他回归的很大推力。

在美国期间有一件事对李整武本人触动很大。1952年,李整武已经成为凯洛格实验室的主要负责人时,出了一件令人费解的怪事:一个早上,他所领导的实验室的主要研究人员和专家教授突然消失了,他们去了什么地方、去完成什么任务,他这个“主要负责人”却浑然不知,时间过去了整整一年,消失的人们才又重返各自的岗位;过了很久,李整武才弄清楚,他们是应美围政府的命令,在绝密状态下,参与制定受控核聚变研究规划“雪伍德方案”( Sherwood  Proj ect)。通过这件事,让李墼武意识到:科学本身无因界,但是,科学家是有国籍的。诸如“受控核聚变”这一类涉及国家安全和重大能源的大科学、大工程项目研究规划的制定是不会轻易让外国人涉足的。此时,李整武心中的学成回国、报效桑梓想法变得更加清晰、更加具体化了,他要回国去,回国后要全力倡导、推动祖国受控核聚变研究事业,把自己毕生精力和智慧投入到为国家、为人类的无尽能源——核聚变的研究和发展中去。

李整武在和妻子孙湘商量后,夫妇俩很快就作好决定,放弃在美国已有的优越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回到祖国去!李整武和孙湘夫妇都是深明大义、热爱国家和民族之人,这就是他们选择回归、选择回归后为科学强国作贡献的强大动力之来源。

2009年5月,当93岁高龄、年老体弱、行动不便、出门靠轮椅的李正武在接受中央电视崔永元主持的《我和我的祖国》栏目电视专访时,主持人问道:“为什么美国工作和生活条件那么好,你要回到国内来?”李正武老人简洁而朴素地回答了5个字:“我爱国家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