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夏求明即将从上海中学毕业,准备报考大学。父亲夏仲方当时已经是上海当地比较有名的中医了,他精通医道,见识开阔,对于唯一的儿子夏求明的未来学业思虑再三:是否让夏求明继承自己的衣钵继续从医?他又该接受什么样的医学教育呢?当时的中国社会,中西思潮混杂,中西医的观念与地位呈现出剧烈的冲突,这些思潮和社会形势的转变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夏求明的学业选择。

19世纪初期,伴随西方军事和政治的扩张,西医作为“神学的侍女”跟随宗教传播到中国。晚清时期,西医受到民间和清政府双重的质疑和排斥;但鸦片战争以后,医学传教在中国的影响日益扩大,成为在华基督教仅次于布道和教育的第三大活动领域。1861年,英国人雒魏林在北京开办了一家基督教会医院(现北京协和医院的前身),其后任者德贞经过多年经营,打开了清政府的大门,获得了官方认同。洋务运动后,中西文化交流日甚。1881年,李鸿章聘用马根济建立了中国第一所官办医学校北洋医学堂,此后,西医也开始进入海关检疫部门。1898年,光绪皇帝接受维新派主张,创立京师大学堂,下谕“医学一门,关系至重。亟应另设医学堂,考求中西医理,归大学堂兼辖,以期医学精进。”①1902年8月,清政府颁布《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规定大学分科仿日本体例,共七科,医科为第七科,下设医学、药学两目。1904年,医科被列为第四科,并规定医本科修业年限为三到四年,预科三年。至此,西洋医学在经历了排斥拒绝与接受支持的百般波折后,终于得到官方支持,为西方医学在中国传播发展开启了绿灯。

在民族危机日趋深重的近代社会,“文化救亡”一直是进步人士追求的主题之一。20世纪初期,中国医学深陷激进派与保守派的漩涡之中,在整个传统中学受到抨击破坏、西学备受推崇的氛围中,中医遇到前所未有的存亡危机。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医学救亡思想开始涌现,西医被提升到救亡运动的重要高度,而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无法确证的经验体系和师徒传承的教育方式,与西方医学形成鲜明反差,与近代科学文化格格不入,因此被视为“封建文化”的代表。

民国时期,政府照搬西方国家的卫生行政体系正式确立,很多医学留学生纷纷回国,代替西方传教士成为国内推广西医的中坚力量,正规系统的医科教育学制也在全国高等教育中全面展开。虽然整个民国时期,西医在数量上无法与庞大的中医队伍相提并论,但在学术地位上却发生了根本性的置换,经过多年努力,西医不但牢牢站稳脚跟,而且全面超越中医,取得绝对的地位和优势。1929年,国民政府卫生部召开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通过余云岫等人的“废止中医案”,将近代中西医废存之争推向高潮。此案一出,全国震动,引发中医近代史上空前绝后的抗争风潮,后来国民政府为了息事宁人,不得不取消了废止中医的提案。虽然提案被取消,但对中医的打击是巨大的,对中医的否定逐渐被舆论所接受。此后,终民国之世,中医药界为生存的斗争一直此起彼伏,中医学界也开始尝试科学化的道路。

夏求明的父亲夏仲方是中医科学化、中西医结合的倡导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夏仲方成为上海中医带教西医的第一人,也是早期研究中西医结合药物的中医学者之一。在此背景下,夏仲方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学习西医。父母询问夏求明感兴趣的学科,夏求明回忆起小时候在松江老家幸福的童年,又觉得自己很喜欢栽树种花,就说想去学农科,以后要做园艺师。父亲听了儿子的想法,略觉孩子对农学专业的认识不足,便建议他还是从医更好,夏求明听从父亲的意见,报考了当时上海著名的教会私立大学-圣约翰大学。

圣约翰大学的招考时间比其他学校要早一点,入学考试有国文、英语、数学三科,时值抗战末期,上海许多高校内迁,圣约翰大学留沪未迁,所以向学青年大量报考。夏求明凭借在上海中学打下的扎实基础,顺利通过招生考试,进入圣约翰大学预科。

初萌学医志

日期:2022-11-02

1945年,夏求明即将从上海中学毕业,准备报考大学。父亲夏仲方当时已经是上海当地比较有名的中医了,他精通医道,见识开阔,对于唯一的儿子夏求明的未来学业思虑再三:是否让夏求明继承自己的衣钵继续从医?他又该接受什么样的医学教育呢?当时的中国社会,中西思潮混杂,中西医的观念与地位呈现出剧烈的冲突,这些思潮和社会形势的转变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夏求明的学业选择。

19世纪初期,伴随西方军事和政治的扩张,西医作为“神学的侍女”跟随宗教传播到中国。晚清时期,西医受到民间和清政府双重的质疑和排斥;但鸦片战争以后,医学传教在中国的影响日益扩大,成为在华基督教仅次于布道和教育的第三大活动领域。1861年,英国人雒魏林在北京开办了一家基督教会医院(现北京协和医院的前身),其后任者德贞经过多年经营,打开了清政府的大门,获得了官方认同。洋务运动后,中西文化交流日甚。1881年,李鸿章聘用马根济建立了中国第一所官办医学校北洋医学堂,此后,西医也开始进入海关检疫部门。1898年,光绪皇帝接受维新派主张,创立京师大学堂,下谕“医学一门,关系至重。亟应另设医学堂,考求中西医理,归大学堂兼辖,以期医学精进。”①1902年8月,清政府颁布《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规定大学分科仿日本体例,共七科,医科为第七科,下设医学、药学两目。1904年,医科被列为第四科,并规定医本科修业年限为三到四年,预科三年。至此,西洋医学在经历了排斥拒绝与接受支持的百般波折后,终于得到官方支持,为西方医学在中国传播发展开启了绿灯。

在民族危机日趋深重的近代社会,“文化救亡”一直是进步人士追求的主题之一。20世纪初期,中国医学深陷激进派与保守派的漩涡之中,在整个传统中学受到抨击破坏、西学备受推崇的氛围中,中医遇到前所未有的存亡危机。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医学救亡思想开始涌现,西医被提升到救亡运动的重要高度,而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无法确证的经验体系和师徒传承的教育方式,与西方医学形成鲜明反差,与近代科学文化格格不入,因此被视为“封建文化”的代表。

民国时期,政府照搬西方国家的卫生行政体系正式确立,很多医学留学生纷纷回国,代替西方传教士成为国内推广西医的中坚力量,正规系统的医科教育学制也在全国高等教育中全面展开。虽然整个民国时期,西医在数量上无法与庞大的中医队伍相提并论,但在学术地位上却发生了根本性的置换,经过多年努力,西医不但牢牢站稳脚跟,而且全面超越中医,取得绝对的地位和优势。1929年,国民政府卫生部召开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通过余云岫等人的“废止中医案”,将近代中西医废存之争推向高潮。此案一出,全国震动,引发中医近代史上空前绝后的抗争风潮,后来国民政府为了息事宁人,不得不取消了废止中医的提案。虽然提案被取消,但对中医的打击是巨大的,对中医的否定逐渐被舆论所接受。此后,终民国之世,中医药界为生存的斗争一直此起彼伏,中医学界也开始尝试科学化的道路。

夏求明的父亲夏仲方是中医科学化、中西医结合的倡导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夏仲方成为上海中医带教西医的第一人,也是早期研究中西医结合药物的中医学者之一。在此背景下,夏仲方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学习西医。父母询问夏求明感兴趣的学科,夏求明回忆起小时候在松江老家幸福的童年,又觉得自己很喜欢栽树种花,就说想去学农科,以后要做园艺师。父亲听了儿子的想法,略觉孩子对农学专业的认识不足,便建议他还是从医更好,夏求明听从父亲的意见,报考了当时上海著名的教会私立大学-圣约翰大学。

圣约翰大学的招考时间比其他学校要早一点,入学考试有国文、英语、数学三科,时值抗战末期,上海许多高校内迁,圣约翰大学留沪未迁,所以向学青年大量报考。夏求明凭借在上海中学打下的扎实基础,顺利通过招生考试,进入圣约翰大学预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