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主简介

朱建士(1936年3月28日-2011年12月18日),生于湖南省长沙市,中国共产党党员,流体力学、爆炸力学专家。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同年入第二机械工业部北京第九研究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前身)工作。长期从事核武器理论研究、核武器设计及核武器爆炸性能的试验结果分析工作。历任科研组长、室主任、副总工程师。为中国原子弹、氢弹、中子弹的突破作出了重要贡献。参加了第一代核武器的改进和小型化工作。在二代核武器研制中,参与的核武器初级研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使中国核武器的物理设计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作为技术负责人之一,从目标规划的制定,技术路线的选择、组织实施到具体工作都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历次核武器试验的成功和中国核武器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两次,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及国家发明奖各一次;部委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两次、三等奖一次;获2002年度光华工程科技奖。与人合著《理论爆炸物理》一书,自己及与他人合作发表学术论文近60篇。受聘为北京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兼职教授。曾任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主任、四川省科技顾问团顾问、《爆炸与冲击》杂志主编、中国工程院主席团成员、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生部主任。

采集工作过程及思路

2016年10月,向中国科协提出朱建士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立项申请,同时成立了由吕旗、魏玉欣、徐晓辉、张德艳、艾志瑛、余新川等人组成的采集小组,并聘请胡思得、应阳君等任采集工作的科技顾问。2017年,项目获得批准之后,立即着手开展工作。传主离世已六年有余,资料散失严重。小组从搜集朱建士先生已有的传记性资料、发表论著等材料开始,循着他生活、工作过的线索,制订出初步的工作计划,对小组成员进行了明确的分工。吕旗、艾志瑛负责访谈,吕旗、魏玉欣负责研究报告的撰写,徐晓辉等人负责资料长编的整理,张德艳等人负责实物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大家共同完成录音整理。在采集工作的过程中,张慧儒、米进、逢锦桥、许洋、朱珊珊等同志也有所贡献。

以策划拟定访谈对象、访谈提纲为切入点,采集小组开始访谈工作。根据对传主的初步了解和认识,访谈提纲是基于对他的学术思想内容进行研判,围绕传主工作、取得成果的轨迹,特别是他的学术思想形成的环境和原因的探求拟就的,确定出访谈对象,受访人包括传主的亲属、同事、学生、好友、同学等,初拟出60余人的访谈提纲。

访谈工作根据受访人所在地域,分别在北京、长沙、宁波、成都、绵阳等地进行,共对62人次进行了访谈。

为了搜集到和传主有关的第一手资料,小组成员不辞辛劳,先后赴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档案馆、湖南省档案馆、长沙市档案馆、长沙市长郡中学、长沙市稻田中学、传主生前所在单位的档案馆等地进行了查找,得到了一些收获。走访传主的同事、亲友、好友、同学,获取了一些珍贵的资料。并以上网搜索、网购的形式,搜集到部分资料。

在单位领导和有关部门的积极支持、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和相关人员的大力协助之下,采集工作得以按计划有序向前推进.

重要采集成果

小组对62人次、约3533分钟的访谈进行了整理,形成了70余万字的资料;搜集旧有视频21段,共计489分钟。形成了研究报告撰写的重要基础。整理出40余万字的资料长编,对搜集到的资料按照要求进行了分类编目。于2019年11月21日向“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馆藏基地(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移交192件实物资料,779件电子版资料,共计800余件珍贵资料,含口述资料43件,证书20件,信件20封,照片186张,手稿31件,著作4部,报道111次,学术评价2份,视频、音频和其他电子资料及档案等400余件。同时,采集小组还向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提交了16万多字的研究报告。项目顺利通过结题验收。

已有传记类资料

由于传主从事的核武器研制工作的保密性质,传记类资料较少,仅仅搜集到三篇:《平淡亦是歌》(《三湘院士风采录》第四辑)、《痴心铸核魂》[《中国近代科学家故事》(上)]、《朱建士》(《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能源与矿业工程卷·核科学技术与工程分册》第396-403页)。

研究思路与写作框架

本传记的主题是传主朱建士的学术成长,我们将其分为学术能力与学术风格两大部分。本传记的主要任务,就是要以学术成长的过程为依托,解析出传主具有了什么样的学术能力、形成了什么样的学术风格,然后分析影响传主的这种学术能力和学术风格产生或形成的主观、客观原因,而原因之中,又包含了诸如传主生活的社会、家庭背景、文化背景、师承关系、传主性格特征等一系列因素。梳理出这些因素与学术成长之间存在的关系,以及影响因素与成长之间的因果逻辑联系,作出我们认为有说服力的判断。

纵观传主一生的经历,沿着他的人生脉络,我们将他的学术成长过程初分为基础期、成长期、成熟期三个历史时期,围绕学术成长这一主题,分别进行研究。

基础期为出生到高中毕业(1936年3月-1954年8月)。在这个时期里,传主的家庭经历了从小康到衰败的变迁,他的生活也经历了从富足到在死亡线上挣扎,然后回归一般的过程。社会背景也发生了由相对稳定到抗日民族自卫战争兴起的激变。我们意欲对造成他家庭这种变化的社会原因和家庭原因进行分析,并试图在原因分析的同时,探求这种变化对传主主观意识及个性形成的影响,以及这些影响对于传主学术成长的影响。

成长期为上大学到早期氢弹武器化完成(1954年9月-1975年)。传主从上大学到成为一位科研人员,再到成为具有一定能力的科研骨干,在这个时期,他的学术成长非常迅速。我们想通过对传主求学经历的研究,表述他在大学的收获,而这一收获,无论是知识方面还是思维方式方面,形成了传主从事科研工作的基础。而在一项中国从来没有过的事业中,在创业的过程里,他所受到的主观和客观的影响,在他的学术成长上产生的作用,为他一生所具有的学术能力和学术风格抹上了浓烈的基色,他的工作也经历了一个核武器研制的完整过程。

成熟期为从早期氢弹武器化完成到他去世(1975年-2011年12月)。这个时期,他已经从一个一般的科研人员,经过课题组长、项目负责人、科研室主任,成长为核武器理论设计的副总工程师。从最初一般的课题执行人到了负责核武器型号工作的技术负责人。在学术上逐渐地达到了巅峰状态,并且在这一期间,组织、主持了大量对核武器事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工作,以事业培养出的学术能力,解决了许多重大的问题。以事业培养出的学术风格,丰厚地回报了事业,丰厚地回报了社会,在推动核武器事业发展的同时,也在其他领域为国家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依照这样的设想,将本传记组织为9章39节及尾声。第一章,苦难童年;第二章,长郡中学;第三章,燕园春秋;第四章,投身核武器研制;第五章,“596”之战;第六章,情寄核威慑;第七章,跨越第二代;第八章,核禁试之后;第九章,受命研究生教育;尾声,谢幕时刻。

在章节的结构上,没有严格地按照时间递进为序,而是着重以反映“需要完成什么任务”“他是怎么样完成这项任务的(包括这项任务的难度、难度如何被克服、这样的工作方法是怎么样获得的等等)”“完成这项工作的收获(取得了什么样的成绩)”“这项工作的经历使他得到了什么样的成长和能力的提升(这种提升对未来的工作有什么意义)”的方式进行叙述,选取一些典型事例进行撰写。

这样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传奇色彩,增加了理性的分量。

对于本传记书名的选择,也一度颇费周折。因为要和朱建士以往的几个传记书名有所区别,又要和他的工作相关。和他工作最密切的就是对爆轰波的研究,始终在理论设计理想的爆轰波与爆轰实验实际产生的爆轰波之间游走,不断寻找实验爆轰波与理论设计爆轰波的无限接近的办法,追求爆轰波形达到正圆形的圆满,由此,曾经想把书名设为“追求圆满”,但是这个书名的含义太宽泛,容易引发歧义。几经权衡,最终确定为“爆轰人生”。如此,能够准确、明确地反映传主所从事工作的性质和内容,朱建士主要是研究氢弹的“初级”,初级的作用是引爆次级,以小的爆炸带动更大威力的爆炸。除此之外,这种“初级”所表现出的功能,与他在现实生活中所担任的角色极其相似,也符合他在现实工作和生活中的愿望和作用,他总是能以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调动他周围同事们的智慧和力量,发挥出一个系统集体的合力。他正是一个甘愿以自己能量的“初级”,引爆所有合作者智慧、力量的“次级”,引发“聚变”带来丰硕学术成果和制造出先进核武器装备的人。

本传记成书的主要困难是传主已离世,我们的分析和判断无法得到传主的评价,只能以资料和他的同事、朋友的介绍为依托,得出一些与传主相关的结论,是否恰当,只能留待世人去评说了。

导  言

日期:2022-12-05

传主简介

朱建士(1936年3月28日-2011年12月18日),生于湖南省长沙市,中国共产党党员,流体力学、爆炸力学专家。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同年入第二机械工业部北京第九研究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前身)工作。长期从事核武器理论研究、核武器设计及核武器爆炸性能的试验结果分析工作。历任科研组长、室主任、副总工程师。为中国原子弹、氢弹、中子弹的突破作出了重要贡献。参加了第一代核武器的改进和小型化工作。在二代核武器研制中,参与的核武器初级研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使中国核武器的物理设计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作为技术负责人之一,从目标规划的制定,技术路线的选择、组织实施到具体工作都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历次核武器试验的成功和中国核武器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两次,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及国家发明奖各一次;部委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两次、三等奖一次;获2002年度光华工程科技奖。与人合著《理论爆炸物理》一书,自己及与他人合作发表学术论文近60篇。受聘为北京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兼职教授。曾任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主任、四川省科技顾问团顾问、《爆炸与冲击》杂志主编、中国工程院主席团成员、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生部主任。

采集工作过程及思路

2016年10月,向中国科协提出朱建士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立项申请,同时成立了由吕旗、魏玉欣、徐晓辉、张德艳、艾志瑛、余新川等人组成的采集小组,并聘请胡思得、应阳君等任采集工作的科技顾问。2017年,项目获得批准之后,立即着手开展工作。传主离世已六年有余,资料散失严重。小组从搜集朱建士先生已有的传记性资料、发表论著等材料开始,循着他生活、工作过的线索,制订出初步的工作计划,对小组成员进行了明确的分工。吕旗、艾志瑛负责访谈,吕旗、魏玉欣负责研究报告的撰写,徐晓辉等人负责资料长编的整理,张德艳等人负责实物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大家共同完成录音整理。在采集工作的过程中,张慧儒、米进、逢锦桥、许洋、朱珊珊等同志也有所贡献。

以策划拟定访谈对象、访谈提纲为切入点,采集小组开始访谈工作。根据对传主的初步了解和认识,访谈提纲是基于对他的学术思想内容进行研判,围绕传主工作、取得成果的轨迹,特别是他的学术思想形成的环境和原因的探求拟就的,确定出访谈对象,受访人包括传主的亲属、同事、学生、好友、同学等,初拟出60余人的访谈提纲。

访谈工作根据受访人所在地域,分别在北京、长沙、宁波、成都、绵阳等地进行,共对62人次进行了访谈。

为了搜集到和传主有关的第一手资料,小组成员不辞辛劳,先后赴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档案馆、湖南省档案馆、长沙市档案馆、长沙市长郡中学、长沙市稻田中学、传主生前所在单位的档案馆等地进行了查找,得到了一些收获。走访传主的同事、亲友、好友、同学,获取了一些珍贵的资料。并以上网搜索、网购的形式,搜集到部分资料。

在单位领导和有关部门的积极支持、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和相关人员的大力协助之下,采集工作得以按计划有序向前推进.

重要采集成果

小组对62人次、约3533分钟的访谈进行了整理,形成了70余万字的资料;搜集旧有视频21段,共计489分钟。形成了研究报告撰写的重要基础。整理出40余万字的资料长编,对搜集到的资料按照要求进行了分类编目。于2019年11月21日向“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馆藏基地(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移交192件实物资料,779件电子版资料,共计800余件珍贵资料,含口述资料43件,证书20件,信件20封,照片186张,手稿31件,著作4部,报道111次,学术评价2份,视频、音频和其他电子资料及档案等400余件。同时,采集小组还向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提交了16万多字的研究报告。项目顺利通过结题验收。

已有传记类资料

由于传主从事的核武器研制工作的保密性质,传记类资料较少,仅仅搜集到三篇:《平淡亦是歌》(《三湘院士风采录》第四辑)、《痴心铸核魂》[《中国近代科学家故事》(上)]、《朱建士》(《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能源与矿业工程卷·核科学技术与工程分册》第396-403页)。

研究思路与写作框架

本传记的主题是传主朱建士的学术成长,我们将其分为学术能力与学术风格两大部分。本传记的主要任务,就是要以学术成长的过程为依托,解析出传主具有了什么样的学术能力、形成了什么样的学术风格,然后分析影响传主的这种学术能力和学术风格产生或形成的主观、客观原因,而原因之中,又包含了诸如传主生活的社会、家庭背景、文化背景、师承关系、传主性格特征等一系列因素。梳理出这些因素与学术成长之间存在的关系,以及影响因素与成长之间的因果逻辑联系,作出我们认为有说服力的判断。

纵观传主一生的经历,沿着他的人生脉络,我们将他的学术成长过程初分为基础期、成长期、成熟期三个历史时期,围绕学术成长这一主题,分别进行研究。

基础期为出生到高中毕业(1936年3月-1954年8月)。在这个时期里,传主的家庭经历了从小康到衰败的变迁,他的生活也经历了从富足到在死亡线上挣扎,然后回归一般的过程。社会背景也发生了由相对稳定到抗日民族自卫战争兴起的激变。我们意欲对造成他家庭这种变化的社会原因和家庭原因进行分析,并试图在原因分析的同时,探求这种变化对传主主观意识及个性形成的影响,以及这些影响对于传主学术成长的影响。

成长期为上大学到早期氢弹武器化完成(1954年9月-1975年)。传主从上大学到成为一位科研人员,再到成为具有一定能力的科研骨干,在这个时期,他的学术成长非常迅速。我们想通过对传主求学经历的研究,表述他在大学的收获,而这一收获,无论是知识方面还是思维方式方面,形成了传主从事科研工作的基础。而在一项中国从来没有过的事业中,在创业的过程里,他所受到的主观和客观的影响,在他的学术成长上产生的作用,为他一生所具有的学术能力和学术风格抹上了浓烈的基色,他的工作也经历了一个核武器研制的完整过程。

成熟期为从早期氢弹武器化完成到他去世(1975年-2011年12月)。这个时期,他已经从一个一般的科研人员,经过课题组长、项目负责人、科研室主任,成长为核武器理论设计的副总工程师。从最初一般的课题执行人到了负责核武器型号工作的技术负责人。在学术上逐渐地达到了巅峰状态,并且在这一期间,组织、主持了大量对核武器事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工作,以事业培养出的学术能力,解决了许多重大的问题。以事业培养出的学术风格,丰厚地回报了事业,丰厚地回报了社会,在推动核武器事业发展的同时,也在其他领域为国家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依照这样的设想,将本传记组织为9章39节及尾声。第一章,苦难童年;第二章,长郡中学;第三章,燕园春秋;第四章,投身核武器研制;第五章,“596”之战;第六章,情寄核威慑;第七章,跨越第二代;第八章,核禁试之后;第九章,受命研究生教育;尾声,谢幕时刻。

在章节的结构上,没有严格地按照时间递进为序,而是着重以反映“需要完成什么任务”“他是怎么样完成这项任务的(包括这项任务的难度、难度如何被克服、这样的工作方法是怎么样获得的等等)”“完成这项工作的收获(取得了什么样的成绩)”“这项工作的经历使他得到了什么样的成长和能力的提升(这种提升对未来的工作有什么意义)”的方式进行叙述,选取一些典型事例进行撰写。

这样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传奇色彩,增加了理性的分量。

对于本传记书名的选择,也一度颇费周折。因为要和朱建士以往的几个传记书名有所区别,又要和他的工作相关。和他工作最密切的就是对爆轰波的研究,始终在理论设计理想的爆轰波与爆轰实验实际产生的爆轰波之间游走,不断寻找实验爆轰波与理论设计爆轰波的无限接近的办法,追求爆轰波形达到正圆形的圆满,由此,曾经想把书名设为“追求圆满”,但是这个书名的含义太宽泛,容易引发歧义。几经权衡,最终确定为“爆轰人生”。如此,能够准确、明确地反映传主所从事工作的性质和内容,朱建士主要是研究氢弹的“初级”,初级的作用是引爆次级,以小的爆炸带动更大威力的爆炸。除此之外,这种“初级”所表现出的功能,与他在现实生活中所担任的角色极其相似,也符合他在现实工作和生活中的愿望和作用,他总是能以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调动他周围同事们的智慧和力量,发挥出一个系统集体的合力。他正是一个甘愿以自己能量的“初级”,引爆所有合作者智慧、力量的“次级”,引发“聚变”带来丰硕学术成果和制造出先进核武器装备的人。

本传记成书的主要困难是传主已离世,我们的分析和判断无法得到传主的评价,只能以资料和他的同事、朋友的介绍为依托,得出一些与传主相关的结论,是否恰当,只能留待世人去评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