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组织编写的《科技文物里的中国》一书由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本书以“科技文物”为切入点,充分挖掘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的馆藏资源及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的文物资源,力争“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把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精神标识、具有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中国近现代和当代科学救国、科教兴国、科技强国征程上“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彰显出来、传承下来。
本书分为五章:文明之烛、革命之炬、建设之辉、改革之芒、复兴之光。全书以被袁隆平院士称为“万年上山 世界稻源”的上山文化炭化稻米文物开篇,以时间为轴撷取中国古代、近现代及当代具代表性科技文物60件,讲述文物背后的科技发展故事、文明交融故事,解读中华民族探索发现、创新创造的文化基因,展现中国古代科技文明的璀璨篇章和复兴征程上科技事业波澜壮阔的恢宏画卷。
第一章文明之烛聚焦于中国古代科技文明,以被袁隆平院士称为“万年上山 世界稻源”的上山文化炭化稻米文物开篇,介绍中国古代种植、冶金、数学、天文、机械、工程、制陶(瓷)、纺织、航海领域重大科技成就,以及享誉海内外的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重大发明。中国古代科技文明的烛火,绵延不辍于华夏先民格物致知的求索,也在东西方文明交融发展的互鉴之路上亘古长明。
第二章革命之炬聚焦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从《科学》创刊号到我党的第一部电台,再到边区工业车床,这一时期的科技文物见证着“科学、民主”旗帜下民众的觉醒,见证着党领导的科技事业在革命烽火中初创、在抗战硝烟中成长、在解放斗争中淬炼。科技作为“人们争取自由的一种武装”,点燃革命的火炬,照亮国家解放、民族独立的烽火征程。
第三章建设之辉聚焦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从见证新中国科技事业起步的中华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签名旗,到奠基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开业之石”,再到开启人工合成蛋白质时代的结晶牛胰岛素样本,这一时期的科技文物记录着新中国科技事业于百废待兴中的奋起、在风雨兼程中的突破,折射出辉映华夏的国之荣光。
第四章改革之芒聚焦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从国产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排印的首张报样,到中国首个南极科考站纪念章,再到太空中首次“升起”的五星红旗,鼎新革故的“锋芒”、后来居上的“光芒”,是这个时期科技文物的鲜明标签,也是改革开放时代的耀眼底色。
第五章复兴之光聚焦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从村民为“太行新愚公”立的功德碑,到见证中国品牌“走出去”的盾构机模型,再到为世界导航的中国北斗原型件,这一时期的科技文物不仅是“小康中国”的记录,更是中国科技惠及世界更广大人口的见证。远古的华夏先民,以“功顺自然,利济苍生”作为其科技活动的宗旨,而今,走向科技自立自强的中国,以复兴之光照耀探索征程,成为推动人类文明迈向新的更高台阶的蓬勃力量。
为真实全面展现新中国科技发展历史,收集保存反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经历的宝贵资料,特邀请您向采集工程捐献传记、证书、信件、手稿、著作等学术成长过程相关的各类资料。2021年采集工程项目申报现已启动,火热报名中!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