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婉珍:投身祖国石油分析的女院士
日期:2024-05-29 来源: 国家科技传播中心 正文字号:

20世纪20年代,陆绍云是一位留学日本的纺织实业家,也是我国著名的纺织技术与管理专家。妻子马明照受过良好的高中师范教育,知书达理。她一辈子恪守“相夫教子”的古训,把全部精力都献给了家庭。

1924年9月29日,一个女婴降生在这个家庭,名叫陆婉珍。那时她的父母还不知,这个女孩,日后会成长为我国分析化学家与石油化学家,中国石油分析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陆婉珍院士

埋下“科学”的种子

1931年,年幼的陆婉珍跟随家人由天津经济南迁至了常州。自1932年到1937年常州沦陷,陆婉珍在常州这座江南文化古城生活了6年。虽然外面动乱不断,她却在这里度过了一段十分快乐美好的童年。

小学时期的陆婉珍有一位学习的榜样——县城医院的一位女医生,她教给了陆婉珍很多医疗保健知识。这位新时期的知识女性使陆婉珍懂得了要受人尊敬、能为老百姓服务,就应该从小努力读书,成为一名有知识的人、自立的人。年幼的陆婉珍很喜欢读居里夫人的故事,这位伟大的女科学家让她很钦佩,在她心里埋下了“科学”的种子。

1937年夏,陆婉珍一家长途跋涉,历经艰辛从常州经武汉迁往了重庆。一路上日机轰炸与死亡的威胁如影随形。两翼漆着红太阳的日本轰炸机不时从头顶飞过,从肚子里落下一串串银色的尖锥形炸弹,顷刻间烟尘滚滚、大地满目疮痍。那时刚到一个地方,人生地不熟,遇到空袭,一家人不知往哪儿躲避好,只能就地卧倒。

这种随时面临死亡的惶惑、内心的愤怒、痛恨和延续数年的警报声,在陆婉珍的心上刻下了深深的伤口。这一经历使陆婉珍接受了苦难的洗礼和人生的历练,塑造了她的坚毅品格和不屈不挠的意志。

留学美国

1947年初,大学毕业不到一年的陆婉珍作出了一个让家人十分震惊的抉择,执意只身一人赴美国求学。在美国求学的历程中,陆婉珍突破重重难关,先后在伊利诺伊大学取得硕士学位、俄亥俄州立大学取得博士学位。

1952年,博士论文答辩后,由于无法回国,陆婉珍在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导师希斯勒教授介绍她到俄亥俄州立大学医学院工作,从事了几个月的“血液中微量碘的测定方法”的研究。随后,陆婉珍申请到了在美国西北大学做博士后的机会。

在西北大学做博士后期间,陆婉珍主要从事金属离子的存在下染料小分子与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在博士后研究期间,陆婉珍接触到了紫外-可见光谱技术,采用美国贝克曼(Beckman)公司1945年刚刚推出的紫外-可见光谱商品仪器进行实验研究,这为她回国后从事分子光谱在石化产品分析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1953年7月,陆婉珍离开了西北大学,被美国玉米产品精制公司(现改名为美国玉米制品国际有限公司)聘任为研究员。

在美国玉米产品精制公司,陆婉珍对企业研发有了深入了解。企业为获取高额经济效益,就必须通过先进的科技手段不断开发出新产品,研发的产品不仅要紧贴市场需求,还要重视个性化产品的开发。美国企业对产品品牌以及研发过程中的知识产权的重视程度也给陆婉珍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这些理念在美国学校里是很难学到的,对陆婉珍回国后的工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陆婉珍一直认为这是她留学美国八年最大的收获。

投身祖国石油分析

1955年10月,陆婉珍和丈夫闵恩泽辗转香港回到了祖国大陆。为了将学到的知识尽快回报给新中国,实现深藏心中已久的尽快使中国富强起来的愿望,陆婉珍和闵恩泽努力在上海寻找工作的机会。但当时很多人存有顾虑,因为他们是从美国回来的,所以多数单位都不敢聘用他们。同年11月,陆婉珍和闵恩泽来到了北京,与十几位旅美的留学生一起,住在位于前门的高教部留学生招待所里。但是北京的很多单位也不敢接收这些从美国回来的人。

 

1950年,陆婉珍、闵恩泽举行婚礼时的照片

时任石油工业部部长助理的徐今强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找来四年前留美回国的时任石油部设计局室主任的武宝琛。徐今强对他说:“国家石油工业建设急需人才,我们要从这些留学生中招一些人来工作。”武宝琛迅速赶到招待所,向他们介绍我国石油炼制科技发展规划和前景,并欢迎他们到石油系统工作。在武宝琛的宣传动员下,1955年12月陆婉珍和闵恩泽来到石油部石油设计局。

同年年底,陆婉珍因在国外有过化学分析的工作经历,被任命为油品分析研究组的课题负责人。从那时起的半个多世纪里,陆婉珍便一直在这里从事与炼油和化工有关的分析工作。

当时,石油炼制研究所筹建处的办公地点设在六铺炕的石油工业部。北京的风沙特别大,冬天尤其冷,又没有沥青道路,他们每天要乘公交车加步行来研究所基建工地参与建设。

 

1956年,北京石油炼制研究所筹建处讨论工作照(左二陆婉珍、右一闵恩泽)

在筹建工作的深耕之中,陆婉珍渐渐洞悉,她肩负的任务就是打造一座能进行石化产品及各种催化剂、添加剂进行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的平台,这不仅需要招揽精英人才和引入尖端设备,更需对各类分析方法进行富有针对性的高效创新。于是,陆婉珍以识者之心,全方位地从人力培养、设备采购、项目规划等多角度出发。在短暂的几年时光内,她成功成立了一个门类较为齐全、人才队伍完整的分析研究室。

组织制定“八五”规划

1990年是我国的“八五”规划年。这一年,陆婉珍系统梳理和总结了石油化工分析平台几十年所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不足。基于前期已打下的坚实技术基础,她提出了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分析研究室的中长期整体发展目标,即“紧密配合石油化工中重大生产问题和科技发展项目,努力发展和提高本领域内科学技术水平,在二十世纪末建成一个设备完善、手段基本齐全、技术先进的分析中心,并具有一批训练比较全面、基础扎实、有较强综合科学研究能力的,能及时解决重大课题的,各种专业配套的骨干力量。”

在中长期整体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围绕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的科研主攻方向,本着重点安排、近期见效、适当考虑较长期的任务并建立一定技术储备的思路,陆婉珍组织科研技术骨干,亲手制订了分析研究室在“八五”期间需要开展的七个方面的工作。

1991年陆婉珍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眼光独到的她决定组建近红外光谱的研究团队。在此期间,由于其研究领域在国内未被广泛认知,质疑的声音如潮水般涌来。陆婉珍坚韧不拔,顶住了压力。她深信,近红外光谱学是一项极具潜力和应用展望的技术,特别是在石化分析领域,很可能会掀起一场足以改写分析效率的技术革命。

 

1993年,陆婉珍在实验室指导研究生

陆婉珍根据当时国情,选择了固定光路结合CCD检测器的仪器研制方案,组建了研发团队,采用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完成了该技术必备的软硬件及油品分析模型的开发和商品化,研制出了成套的实验室型和在线型近红外光谱仪,并在诸多领域得到了实际应用。

陆婉珍一直主张“研以致用、以用促研”,她认为基础理论本身不是目的,研究的目的是开发用于生产实际的新技术和新产品,从而促进生产力的更大解放。如今,我国在近红外光谱技术研发和应用领域呈现出的良好局面,与陆婉珍的辛勤耕耘密不可分。

2015年11月17日,陆婉珍在京逝世,享年92岁。她一生热爱祖国、崇尚科学、严谨求实、敬业奉献,为中国分析化学和石油化学事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史料征集

为真实全面展现新中国科技发展历史,收集保存反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经历的宝贵资料,特邀请您向采集工程捐献传记、证书、信件、手稿、著作等学术成长过程相关的各类资料。2021年采集工程项目申报现已启动,火热报名中!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