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核潜艇的“彭拍板”丨彭士禄
日期:2024-11-18 来源: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正文字号:

“关键时候不拍板怎么行,拍错了我负责,砍头砍我的,要坐牢我去坐。陆上模式堆搞出来后,可以给我提一万条意见……”彭士禄笑着说。

1967年,彭士禄被任命为核潜艇动力反应堆总设计师、技术负责人。作为中国核动力事业的拓荒牛,彭士禄一头扎进了潮湿闭塞的四川山沟。研究团队每天都要遇到很多问题,因为彭士禄敢拿主意,人送雅号——“彭拍板”。

图片

彭士禄院士

来源丨光明日报

核潜艇上无小事,再微小的差池都可能造成船毁人亡。在核动力装置的论证和主要设备开发前期,团队中的许多人对其了解程度几乎为零,对某个技术上的问题意见不一致是常事,甚至经常发生激烈的争论。每当出现这种情况,彭士禄便对研究人员说:“不要吵,做实验,用实验结果说话。根据实验结果,我来签字,我负责!”

在建造陆上模式堆期间,为了安全,有人给蒸汽发生器加了个“安全阀”,就像高压锅上应当有个排气阀一样。不料,在反应堆及一、二回路热试车时,怎么调试都解决不了“安全阀”的漏气问题。彭士禄当场拍板把这个“安全阀”拔掉,漏气问题立即得到了解决。

根据热工计算原理,彭士禄认为蒸汽发生器的最高压力是恒定的,不可能超压,最高温度也不会使二回路的压力超过设计压力,此“安全阀”实属多余,故可去掉。

反应堆控制棒系统原先安装有9个自动停堆信号装置,在提升功率试验中,常发出错误的停堆信号引起误停堆。彭士禄说,过分追求安全反而不安全,又果断拍板去掉几个信号装置,很快就解决了误停堆问题。

图片

1986年,彭士禄视察核潜艇研制工作,

与其他几位总设计师合影

左起:赵仁恺、彭士禄、黄纬禄、黄旭华

来源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1970年7月25日,反应堆开始缓缓提升功率,每升一档,险情就越多。随着问题不断增加,反对继续提升功率的意见也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彭士禄力排众议,多次拍板,推进试验。为此,他把被子搬进厂房,24小时连轴转,以便随时发现、分析试验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当场解决问题。中国人创造了世界核潜艇史上罕见的速度,和彭士禄这样负责的态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970年8月30日下午6点半,陆上模式堆宣布实现满功率运行。当广播里传来指挥长颤抖着的声音时,彭士禄一屁股坐在椅子上,眼皮垂下来,头靠在椅背上。为了完成此次试验,他已经很久没有好好休息了。

彭士禄的“大胆”和“拍板”,绝非有勇无谋。有人曾问他:“为什么敢于拍板?”他总是哈哈大笑:“其实,有个秘诀,一定要用数据说话。”彭士禄总喜欢把计算器装在黄色的包里,对于核动力装置的主参数和试验数据,都要亲自计算和校核。

图片

彭士禄工作照

来源丨光明日报

也有人问他,“在潜艇核动力研制过程中,那么多次拍板,有没有拍错的时候?”彭士禄毫不掩饰地说:“有啊,怎么可能没有。错了,我就改过来,再继续前进。只要三七开,有百分之七十的把握就可以干,不然,都准备好了,要我们干什么?”

在自传中,彭士禄解释道:“科技人员最珍惜时间。时间是生命,是效益,是财富。有些问题只有赶快定下来,通过实践再看看,错了就改,改得越快越好,这比无休止的争论要高效得多。”

史料征集

为真实全面展现新中国科技发展历史,收集保存反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经历的宝贵资料,特邀请您向采集工程捐献传记、证书、信件、手稿、著作等学术成长过程相关的各类资料。2021年采集工程项目申报现已启动,火热报名中!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