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台湾军方“黑猫中队”常使用美国U-2高空侦察机深入大陆内地侦察。但在1962年9月,“黑猫中队”遭遇了第一次“噩运”。当时,一架U-2高空侦察机飞至鄱阳湖上空时,三枚腾空而起的导弹先后击中敌机,在巨大的爆炸声中,侦察机被凌空打爆,残骸如天女散花般坠毁。
将“黑猫中队”击落的,正是我国仿制前苏联的“543”导弹。几年后,国产“543”导弹定型,被命名为“红旗一号”,而“红旗一号”的成功,离不开一个特殊的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二院前身)(以下简称:二分院)。
今天的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二院
来源丨中国航天报
二分院成立于1957年11月16日,当时主要负责苏联“萨姆-2”地空导弹(代号“543”)的仿制与研制。
接到地空导弹研制任务后,时任二分院副院长的钱文极领命担当地空导弹总设计师。他要求相关人员在苏联专家到京前完成翻译、复制工作并消化相关技术资料,建立校对制、责任制,确保翻译质量。
1960年上半年,苏联专家陆续抵达。国防部五院的技术人员分工合作,一部分负责翻译资料与消化吸收,另一部分则前往工厂参观实践。
1960年,钱文极(左一)与苏联专家
来源丨西电记忆
可正当仿制工作刚刚全面展开时,1960年6月,苏方突然撕毁协议,撤走专家。在这种既一穷二白又没有外援的情况下,二分院科研人员下决心自行设计研制地空导弹。张履谦带领一批刚从大学毕业的研制人员,相继攻克了地空导弹制导雷达总体设计、高功率发射、低噪声接收、指令控制和天线扫描跟踪等关键技术,完成了制导雷达的系统集成,研制出我国第一代防空导弹制导雷达。
20世纪60年代,张履谦与同事们研究技术问题
来源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那时,刚大学毕业的沈忠芳,也进入二分院工作。沈忠芳是飞机设计专业出身,造导弹对他来说是“隔行如隔山”。但为了国家需求,他还是选择与同事们一起,迎难而上,从图纸到样品,从仿制到定型,一步步攻克难关。
1964年,“543”型导弹正式定名为“红旗一号”。当年4月,“543”型导弹开始定型试验。然而,由于制导站在大多数工作频率上,天线的系统误差超过技术条件的规定,未能和导弹一起定型。
1965年7月,钱学森点名陈敬熊负责组织攻关小组,解决制导站天线系统误差问题。最终,陈敬熊小组经过一番努力,提出了改进方案。24部面临报废的不合格天线得以新生,且性能指标超过了进口天线。制导站天线问题得以圆满解决。
与此同时,“红旗二号”的研制工作,也在争分夺秒地进行着。1967年9月,U-2高空侦察机再次入侵我国华东地区领空。随着一声令下,一枚“红旗二号”导弹腾空而起,一举将来犯之机摧毁。这是被我空军导弹部队击落的第五架U-2高空侦察机,也是“红旗二号”导弹击落的第一架U-2高空侦察机。
“红旗二号”地空武器系统制导站天线
来源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红旗二号”的问世,标志着我国防空导弹已经由单纯地仿制走上了自行研制的道路。二分院创造的“近快战法”,在世界上首创电子战背景击落U-2高空侦察机的战例,取得令人瞩目的战绩。此后,美蒋谍报机关停止了对我国大陆的侦察飞行。
如今,经过几代人的奋斗,我国的防空导弹已经走上了规范化、系列化的轨道,形成了远中近、高中低火力搭配的空天防御体系,实现了由过去要地防空扩展为区域防空的跨越。二分院虽然先后历经不同的发展阶段,但始终不变的是他们铸盾空天的报国初心。
为真实全面展现新中国科技发展历史,收集保存反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经历的宝贵资料,特邀请您向采集工程捐献传记、证书、信件、手稿、著作等学术成长过程相关的各类资料。2021年采集工程项目申报现已启动,火热报名中!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