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发射失利,中国给予这颗卫星第二次生命丨栾恩杰
日期:2025-01-23 来源: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正文字号:

1989年1月23日,亚洲卫星有限公司与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在人民大会堂签署“亚洲一号”卫星发射服务合同。这次发射,是我国第一次承揽国际航天发射业务,对我国航天事业意义非凡。

图片

“亚洲一号”卫星发射

来源 |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说起这颗卫星,它的“身世故事”可不一般。

“亚洲一号”卫星的前身是美国休斯飞机公司设计制造的Westar6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设计运行寿命10年。这颗卫星在1984年2月3日被美国航天飞机“挑战者号”发射上天,但没能成功入轨,成了“太空流浪者”。当年11月,美国航天飞机“发现”号找到了它,并将其带回地球维修。随后,卫星被亚洲卫星公司买下,重新命名为“亚洲一号”。

按照当时的国际惯例,卫星从合同签署到发射入轨,一般需要30~36个月。而“亚洲一号”卫星的发射时间定在了1990年4月,留给我国的准备时间只有14个半月。

1988年,栾恩杰刚完成导弹研制任务被调到航空航天部,到部里没多久,就接到了这次不同寻常的发射任务。栾恩杰回忆说:“我们接到任务后,心里憋着一股劲,一定要为国家争口气。”

图片

栾恩杰

来源 | 知识就是力量

正是凭借着这“争口气”的信念,栾恩杰和团队成员对这次发射的每一处细节都不放过。

在航天发射中,卫星与火箭装配需要将星、箭上红色标记的铅封全部撤除。在火箭装配伺服机构时,栾恩杰发现丢失了一枚铅封,他马上和同事在火箭内部、组装现场及相关试验场所里翻找,都没找到;反而在火箭发射场垂直对接时,发现了另一枚先前丢失却无人知晓的铅封。“这样一来,原本一个问题成了两个,我们既不知道丢失的那枚铅封到底去了哪里,也不知道这枚突然出现的铅封为什么此前没有被报失。”栾恩杰回忆说,“这个很小的问题,耽误了我们若干天时间,方才得以解决,但为即将升空的火箭消除了隐患。”

1990年4月7日21时30分,载着“亚洲一号”卫星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犹如一条火龙,腾空而上,21分钟后,星箭分离,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圆满完成。

“美国同行见了我们也竖大拇指。他们头一次到中国的发射场,头一次和中国同行打交道,我们用卓越的成功向他们表明,中国人是不白给的!”栾恩杰回忆说。

此次卫星入轨精度非常高,使卫星的使用寿命至少延长一年。美国休斯公司称赞这次发射是在31颗休斯卫星中,入轨精度最高的一次。

“我有幸完成了我国载入史册的第一次外星发射服务,用中国人的话讲,是为国争了光。当我从发射场回来时,部领导还特意向接站的试验队员家属献花。在那一瞬间,作为这次发射的参与者,我心里特别激动,觉得从事航天事业无比光荣。”栾恩杰幸福地回忆道。

2003年4月,“亚洲一号”卫星光荣退役。它在我国航空事业中创下了多项“第一”:亚洲地区第一颗商用通信卫星、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一次发射的国外制造的商用通信卫星、第一颗为我国广播电视业提供传输服务的商用通信卫星……对我国乃至亚洲各国、各地区的广播电视和卫星通信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史料征集

为真实全面展现新中国科技发展历史,收集保存反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经历的宝贵资料,特邀请您向采集工程捐献传记、证书、信件、手稿、著作等学术成长过程相关的各类资料。2021年采集工程项目申报现已启动,火热报名中!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