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15日,G7京新高速公路全线贯通。在内蒙古临白段(临河至白疙瘩)930公里的线路上,建设者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穿越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的无人区,年均降水量仅35毫米,8级以上大风天气多达82至142天,在“无水、无电、无通信”的极端环境中,建设者们用智慧和汗水书写了人类筑路的传奇。
京新高速公路顺利开通 来源 | 中铁六局北京公司微信公众号 破解无水之困 建设者们面临的首要挑战是“无水之困”。2015年3月,中国中铁团队进驻时,这片土地已一年多未降雨,“项目部初建时连生活用水都非常紧张,我最长一个多月没洗澡。”中国中铁京新高速公路总承包管理部总经理孙玉国回忆。团队聘请专业人员在352公里范围内打井,最深打到200~300米,才找到十口出水井,却因水质严重超标无法直接使用。大家开玩笑说:“油都打出来了水还找不到。” 而中国中铁京新高速公路总包部第五、第六、第七项目部所在的戈壁滩更是寸草不生,90%施工用水需从百公里外拉运,成本高达100元/立方米。 传统路基填筑工艺直接洒水的方式,在极度缺水的情况下难以为继。中国中铁京新高速公路总包部第五项目部经理谢秉军发明了“焖料”工艺:在取料场挖沟注水,让水与沙土整夜渗透混合。“取土过程中相当于水和土壤进行了搅拌;运输过程中,因为颠簸包括现场倒料,相当于水和土壤进行了第二次搅拌;放到现场摊铺时,推土机推土壤中又进行了搅拌,相当于水和土壤进行了第三次搅拌。”谢秉军介绍道。三次自然搅拌工艺使水与土壤均匀结合,不仅节约了30%的用水量,更破解了干旱地区筑路的难题。 驯服风沙之患 风沙是京新高速公路建设的另一大敌人。在沙尘暴季节,“黄沙漫天,1米之外不见人影”成为常态。 如何利用风沙、固沙成为建设关键。一方面,就地取材,风积沙填料是内蒙古临白段独具特色的施工技术。“风积沙的特性是,只要进了水就特别密实,可以像切豆腐块一样用于填路基。”中国建筑京新总承包部工程部副总经理赵殿涛介绍道。 2017年7月14日,京新高速公路临白段内蒙古巴彦淖尔境内,道路一侧是防沙网格 来源|新华社 另一方面,建设者们创造性地采用“鳍状沙袋”固沙技术,每个沙袋2米长、20厘米宽,呈田字形排列,然后形成一个个1平方米的小方格,连成一片。边沿留出3厘米的穗儿能有效减小风速,将流沙固定在方格内。此外,再配合高低沙障和阻沙堤,就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防沙系统。 在穿越沙漠路段,都设有鳍形沙袋防风固沙,并且建有动物迁徙通道 来源 | 工人日报 挑战生存极限 京新高速公路的建设者们不仅要应对技术难题,还需忍受极端环境的考验。冬季寒风刺骨,气温骤降至零下30多度;夏季地表温度近70度,炙热难耐。沙尘暴来袭时,工人们只能紧紧相拥,等待风暴过去。 建设工人 来源 | 工人日报 初入戈壁的建设者们,以帐篷为家,被夜风吹醒时往往会发现帐篷已覆盖厚沙。为抵御戈壁8级大风,他们在地面挖了几米深的“地窝子”,将帐篷扎入坑中固定,用最原始的方式在荒漠中筑起临时的家。 在这样与世隔绝的环境中,建设者们自力更生解决生存难题:没有电,他们自带发电机;没有信号,他们翻山越岭寻找微弱的通信点;没有水,他们从百公里外日夜兼程运输。两年间,这群“沙漠愚公”用汗水与坚韧,在荒漠中谱写了一曲奋斗之歌。 播撒文明之光 京新高速公路的贯通,不仅是一条交通要道,更是一条播撒文明的发展之路。建设期间铺设的935公里供电线路和447公里供水管道,为沿线偏远村镇带来了水电资源,彻底改变了当地的生活条件。 高速公路让人迹罕至的地方变成特色产业区。内蒙古策克口岸和乌力吉口岸依托高速公路,建起了工业园区,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内蒙古自治区交通运输厅规划处处长李喜高兴地说:“园区进出货非常方便,加之土地成本低,一批以煤化工为依托的工业园区正在当地兴起。” 新疆霍尔果斯口岸到天津港的快捷通道,也为“一带一路”注入了新的活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交通运输厅副厅长汪宝良说:“此前进出新疆的高速公路大通道只有一条G30,一旦道路阻断,新疆与外界联系的大动脉就会‘梗阻’。京新高速公路通车后,对于新疆的经济社会发展将起到重大推动作用。” 从北京到乌鲁木齐,G7京新高速公路不仅是一条物理通道,更是一部当代“愚公移山”的活教材。这些“沙漠愚公”埋下了文明的种子,曾经的“生命禁区”正变为发展热土。如今,它正承载着“一带一路”的梦想,将中国的西部与世界紧密相连,见证着人类在极限环境下创造的永恒奇迹。 审核专家:人民交通出版社交通文史编辑部主任陈鹏
为真实全面展现新中国科技发展历史,收集保存反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经历的宝贵资料,特邀请您向采集工程捐献传记、证书、信件、手稿、著作等学术成长过程相关的各类资料。2021年采集工程项目申报现已启动,火热报名中!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