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她“以身试毒”,为国家节省了大量的医疗资源;研制乙肝疫苗时,为了不让他人担风险,她决心在自己身上做乙肝疫苗试验……这位医者仁心、拥有非凡勇气与担当的科学家就是医学微生物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闻玉梅。
闻玉梅在学术会议上发言 来源丨新民晚报 1971年,红眼病首次在全国大流行,如不及早查明确切的致病原因(病原体是细菌还是病毒),不仅会影响疫情的控制,还会造成医疗资源的极大浪费。 为在最短时间内找出红眼病的“真凶”,闻玉梅不惜用自己的身体向病毒发起挑战。她提出了一个非常大胆的想法——将搜集到的红眼病患者的眼泪经过除菌过滤后,滴入自己的眼睛里。同时,她与眼科医生约定好,如果红眼病的病原体是病毒,感染发病后马上隔离她,不要传染给其他人。 两天后,闻玉梅染上了红眼病,证明了引起这场红眼病大流行的病原体是病毒,而非细菌。 闻玉梅的“以身试毒”,明确了红眼病的病原体,也明确了治疗红眼病病人不需要使用抗生素,只需要用生理盐水来洗眼就能治疗,大大节省了国家的医疗资源。 将病毒在自己身上进行试验,这无疑是一种令人心悸的设想。但闻玉梅说:“当时没有想太多,只是觉得在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应该冲上去。” 闻玉梅院士在实验室 来源丨复旦大学 为了人民健康“以身涉险”的故事,在闻玉梅身上不止发生过一次。 从1974年开始,为了摘掉我国“乙肝大国”的帽子,闻玉梅开始肝炎病毒的研究之路,创造性开拓了我国治疗性乙肝疫苗研究领域。 乙肝疫苗投产前,需做临床试验。第Ⅰ期临床试验时,需少数志愿者做安全试验。 这一次,闻玉梅不顾年高体弱,坚持在自己身上试验。她带头抽血、注射,一直持续做了9个星期的试验……她说:“我对自己的研究有信心,但不能让别人承受这样的风险。” 闻玉梅的学生袁正宏也加入了第一批临床试验志愿者队伍。9个星期之后,闻玉梅和袁正宏进行抽血化验,结果显示一切正常。治疗性乙肝疫苗临床试验顺利进入了第Ⅱ期。 1998年5月18日,同济大学肝炎病房患者来信 来源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不论是紧急时刻“以身试毒”,还是年高体弱时甘当“小白鼠”,闻玉梅的每一次“涉险”,都是对科学的无畏探索。在她的身上,不仅看到了敢于承担风险的科研精神,也看到了医者的仁爱之心。
为真实全面展现新中国科技发展历史,收集保存反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经历的宝贵资料,特邀请您向采集工程捐献传记、证书、信件、手稿、著作等学术成长过程相关的各类资料。2021年采集工程项目申报现已启动,火热报名中!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