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把数学系办下去 | 陈建功
日期:2025-09-08 来源: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正文字号:

图片

第一次东渡:

艰难中,找到一生挚爱

陈建功,1893年9月8日出生在浙江绍兴,从小聪颖好学。1910年他考入浙江两级师范学堂,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毕业后,心怀远大抱负的陈建功,在长辈亲人的帮助下第一次踏上了日本的土地,东渡继续求学。

为了能够享受到官费待遇,他于1914年考取了东京高等工业学校的染色科以解决生计难题。之后他又考进了可在夜班学习的东京物理学校(今东京理科大学),因为在这个学校他可以继续学习自己感兴趣的数学。白天学化工,晚上钻研数学,愣是靠着惊人的天赋和努力,获得了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和东京物理学校的毕业证书,并于当年回国就职于浙江甲种工业学校,教授染织课程。

虽然不是讲授数学,但陈建功时刻没有放下数学。教学之余,全用力钻研数学,并指导着一个数学兴趣小组。

图片

1937年,陈建功(左1)、苏步青(右2)等人在日本仙台

来源:中国科学院院士文库

第二次东渡:为理想,震动日本数学界

1920年,浙江甲种工业学校由于学校升格,提供青年教师出国进修的支持,陈建功抓住这个机遇,第二次赴日留学。

这一次,陈建功成功考入了东北帝国大学数学系。很快,他的数学才能凸显出来,并于次年在《东北数学杂志》上发表他的第一篇论文《关于无穷乘积的若干问题》。这是中国学者在国外最早发表的一批数学论文之一,这也是历史上第一篇发表于日本科学院刊物上的中国学者论文,震动了日本数学界。

才华横溢的他,毕业后婉拒了导师的挽留,再次选择了回国。并接受邀请到武昌大学(武汉大学前身)任职,担任数学教授。

图片

陈建功在武昌大学讲授实变函数底稿著成《实函数论》

来源:中国科学院院士文库

第三次东渡:为祖国,摘下博士桂冠

在武昌任教期间,陈建功深感要推动中国数学的进步,必须向更高的学术巅峰攀登。1926年,他第三次前往日本,考入东北帝国大学研究生院攻读博士学位,由导师藤原松三郎先生指导他专攻三角级数论。

1929年,他通过答辩顺利取得理学博士学位,这是在日本获得此殊荣的第一个外国学者。日本各报纸都在首版刊登了这一新闻。毕业时他听从导师藤原松三郎的提议,用日语撰写了专著《三角级数论》,并由颇具影响力的岩波书店出版发行。这些论文与著作奠定了他的学术地位,并赢得日本同行的好评与赞誉。后来与他导师藤原教授的著作一起,被誉为“标志了当时日本三角级数论研究的最高水平”。

图片

1929年东北帝国大学博士毕业合影(陈建功第3排右5)

来源:中国科学院院士文库

陈建功一生热爱祖国,他之所以赴日留学就是为了“以科学富国强民”,所以他再次婉拒了导师藤原松三郞教授的挽留,毅然回国。

这一次,他不仅自己回国,还劝诫同在日本留学的学弟苏步青“西山不可久留”。回国第二年,他建议武昌大学校长邀请苏步青进校任职,接着又请苏步青担任数学系主任。从此两位教授密切合作20余年,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形成了国际上广为称道的“浙大学派”。

此后的几十年,无论是随校西迁穿越战火硝烟,还是建国后参与筹建复旦、杭州两所大学的数学系,他都奔赴在“数学一线”,再未离开过祖国。

化身“园丁”的陈建功,不仅撰写了中国第一部正式出版的《三角级数论》教材(1954年)和《实函数论》教材(1958年),还为中国函数论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更培养了程民德、夏道行、王元、龚昇等一大批享誉世界的数学家,真正做到了桃李满天下。

图片

陈建功在杭州大学指导研究生(摄于20世纪60年代)

来源:中国科学院院士文库

科学家说

陈建功对数学的热爱超过了一切,在抗日战争期间,他把家眷送回老家,自己只身随校西行,沿途日机轰炸,生活极端困苦,但他的数学研究与教学仍然弦歌不辍。他表示,“决不留在沦陷区”,“一定要把数学系办下去,不使其中断”。

史料征集

为真实全面展现新中国科技发展历史,收集保存反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经历的宝贵资料,特邀请您向采集工程捐献传记、证书、信件、手稿、著作等学术成长过程相关的各类资料。2021年采集工程项目申报现已启动,火热报名中!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