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点燃祖国西北的化学火种丨刘有成
日期:2025-11-06 来源: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正文字号:

图片

赤子丹心:跨越重重封锁的归国路

1945年,刘有成怀揣科学报国的梦想远赴英国留学,1948年取得博士学位后转赴美国,先后在西北大学与芝加哥大学师从多位化学界权威专家,开展学术研究。彼时,他本可以在美国享受顶尖的科研条件和优渥的生活。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消息让刘有成欣喜万分,恨不得立马回到祖国,但因有约在先,只好耐心把研究工作做完。

1951年,他正式办理回国手续,并预订了10月份回国的船票。然而,就在他即将启程的前几天,一个晴天霹雳般的命令从美国移民局传来——他被严格限制出境。美国移民局强调,如果他试图离开美国,将被罚款5000美金甚至刑拘。尽管这“一纸限令”对刘有成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但他却说:“经过这件事情,我的意志更加坚定了,不管怎样,我一定要回到祖国的怀抱。” 

图片

刘有成留学时期

来源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在接下来的三年里,他没有屈服,而是积极参与到中国留美人员争取回国的斗争中,持续向美国移民局交涉,但均遭到拒绝。直到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后,美国政府才同意分批放中国留美人员回国。刘有成得到消息,第一时间辞去工作,预订了回国的船票。

他于1954年11月29日搭乘轮船由旧金山出发,经过20多天的海上航行,于12月20日晚到达香港,并连夜搭火车赶到深圳,第二天早晨抵达广州。历经多年的漂泊和阻碍,这位心系故土的游子终于回到了魂牵梦绕的祖国怀抱。后来,在被问到回国的初心时,刘有成语气坚定:“我想尽快参加祖国的建设工作,为全体人民服务,在使我们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早日实现的计划中,贡献我所有的力量。”

从零起步:在西北大漠点燃化学火种

回国报到后,1955年,高等教育部希望刘有成赴兰州大学工作。他毫不犹豫地接受安排:“到哪工作,我服从分配。祖国哪里最需要,我就到哪里去。”刘有成说服在南京工作的爱人,带着儿子和岳母,一家老小四口人从南京搭乘开往兰州的火车,加入到建设大西北的行列。

20世纪50年代的兰州,生活和工作条件都极为艰苦。城市建设比较落后,饮水需要从黄河打来,放进水缸经过明矾澄清后才能喝,甚至有时出门都得乘马拉车。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刘有成从零起步,着手创建了我国第一个自由基化学研究小组。

什么是自由基化学?什么是自由基?自由基是含有未成对电子的原子、分子或离子。未成对电子让它特别 “活跃”,总想着夺取或给出电子达到稳定。常见来源包括化学反应中间态、辐射、氧化还原反应等,比如人体代谢、塑料老化、燃料燃烧中都会产生。自由基化学就是专门研究这些自由基的。自由基化学在工业的应用,如塑料、橡胶的合成需要自由基引发反应,涂料固化、食品保鲜也会用到自由基相关技术;人体代谢产生的自由基过多,可能损伤细胞和 DNA,和衰老、癌症等相关,自由基化学为抗氧化剂(比如维生素 C、E)的研发提供理论支持。

建组后,刘有成带领团队迎难而上,开展了多项开创性研究:在设备简陋、试剂匮乏的情况下,依然突破了硫醇和炔属化合物的加成反应机理,以及格氏试剂自由基反应领域的难题。其中,关于炔烃聚合生成共轭高分子材料的研究,更成为我国最早的有机半导体探索成果,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为中国自由基化学的学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刘有成在自由基化学、单电子转移反应、辅酶NADH模型还原反应机理等领域持续攻关,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科研成果,先后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982年),国家教育委员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87年、1995年)等重要奖项。

正因刘有成等人在西北大漠的默默耕耘,才使得兰州大学的有机化学学科得以迅速发展,并于1983年入选全国首批国家重点学科。他用近四十年的时间,在祖国的西北边陲点燃了自由基化学的火种。

图片

刘有成(前排中)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实验室

来源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耕耘数十载,刘有成始终将个人追求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他说:“我觉得自己走过的路是和国家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荣辱与共的。无论是在中学、大学,还是在国外、国内的学习工作都是这样的。”他培养硕、博士研究生六十余人,其中多人成长为国内外有机化学领域的中坚力量。桃李遍布,精神长存,刘有成用行动诠释了科学报国与为人师表的双重荣光。

科学家说

“我希望学生能够全面发展,要勤奋,要踏实肯干”“年轻人要爱国,要爱自己的祖国”“年轻人理应有更强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刘有成不仅传授知识,还经常这样教导学生。

史料征集

为真实全面展现新中国科技发展历史,收集保存反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经历的宝贵资料,特邀请您向采集工程捐献传记、证书、信件、手稿、著作等学术成长过程相关的各类资料。2021年采集工程项目申报现已启动,火热报名中!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