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系院士是卷王,90岁依旧征战学术场!丨陈庆云
日期:2025-01-26 来源: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正文字号:

他一生始终秉持“求实是本,奉献为先”的科学精神,90岁高龄仍坚持参加学术活动,带领青年博士、硕士做课题。他被誉为我国有机氟化学的开拓者之一,被称为“氟系院士”,他就是我国著名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庆云。

图片

陈庆云

来源丨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陈庆云是同辈中少有的氟化学科班出身的学者。学生时期,他在北京大学化学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苏联留学期间,他在世界知名的氟化学实验室接受专业培训。在六氟丙酮的研究中体会到探索未知领域的科研乐趣,从此笃志研究有机氟。

1960年,陈庆云从苏联留学归国,进入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加入蒋锡夔领导的氟橡胶课题组。他首先负责研究氟橡胶中一个成分——六氟丙烯的获取。

氟橡胶在当时是一种新型化工材料,可以用于航空、导弹、火箭等尖端技术和仪器、机械等工业领域。在那个时代,这一成分需要电解制作,但成本高昂且费劲。陈庆云苏联留学时的研究经验对他探索获取六氟丙烯的工作起到关键作用。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团队找到了制取六氟丙烯的最佳条件,为工业化生产提供了依据。

1963年,陈庆云随氟橡胶组调入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并入上海有机所为从事国家任务而专门设立的第九研究室,即有机氟化学研究室,开始开展全方位的氟化学基础研究。他参与研制了氟油、高能黏合剂等一系列产品,用自己的专长服务国防事业。

做有用的氟化学,是陈庆云始终坚持的方向。为此,他一直致力于将氟化学真正地用起来,在含氟单体、含氟润滑油、含氟表面活性剂、新型制冷物质以及氟材料的研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原创研究成果,为我国氟化学和氟工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1970年代,应上海市电镀行业的要求,陈庆云进行了电镀铬雾抑制剂的研制工作。他在工厂整整三年,和工人们一起攻克难关,最终研制出我国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铬雾抑制剂F-53,直到现在全国千余家电镀厂仍在使用。

图片

1981年,陈庆云(右二)在上海光明电镀厂

进行铬雾测试

来源丨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后来,他还开发了8种新的三氟甲基化试剂,其中氟磺酰二氟乙酸甲酯被称为“陈试剂”,多年来在学术界和工业界得到了广泛应用。

他说:“我们研究的东西一定要接地气,要能够为国家和社会发展起到一些作用,这才是衡量一个科研成果或者研究单位是否能够受到社会大众高度评价的真正标准。”

在“陈试剂”的研究过程中,陈庆云逐渐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研究体系和特色。他深刻地意识到只有把握住氟原子的特殊性,注意它呈现出来的特点,把氟化学当做有机化学领域重要的组成部分,才能对有机化学的发展作出独特贡献。

“陈氏方法学”带给他独特的眼界,帮助他能够很快发现新的突破点。2000年后,陈庆云带领课题组尝试将氟化学和卟啉化学结合,虽然有相关报道提出这样做很难成功,但陈庆云却说:“别人报道的是他们的结果,我们用不同的方法去做,别人做不成不代表我们做不成,我们一定要自己去验证,不能只看文献。”

带着这份坚持,经过多次讨论和实验,他们研究了各种氟烷基卟啉的合成、反应、性质和应用,首次成功合成了诺贝尔奖获得者R.B.Woodward在1960年代提出的一种假想结构——20π电子非芳香N,N’-二氢卟啉(Isophlorin)。

图片

陈庆云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做实验

来源丨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回顾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科研历程,陈庆云反复强调,自己作为一个农民的孩子,没有什么过人的智慧和本领,凭借的都是国家给的机会以及自己的努力。

“我自认平凡,无过人的智力,但有一点执着的追求。做一件事情就拼着命干,尽我最大的努力。” 

90岁高龄时,他仍然保持着对学术前沿的高度关注,每天早上来到办公室第一件事就是看文献,关注化学,特别是氟化学相关的最新科研动态。他常说:“每天都要有进步,不然就会落后”“三天不看文献就心慌”。这份朴素的执着,从早期的求学到后来的科研,从对知识的渴求到对氟化学的热爱,成为他求索道路上不竭的动力。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供稿 

史料征集

为真实全面展现新中国科技发展历史,收集保存反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经历的宝贵资料,特邀请您向采集工程捐献传记、证书、信件、手稿、著作等学术成长过程相关的各类资料。2021年采集工程项目申报现已启动,火热报名中!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