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民日报》头版点名向美国要人的科学家究竟有多硬核?
日期:2025-09-08 来源: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正文字号:

图片

被囚禁114天后才重获自由

图片

1951年,黄葆同办理回国手续时,美国当局以“居留证过期”将他拘捕,这是他亲笔写下的相关经过

来源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的馆藏中,有一份泛黄的手稿,字迹工整,笔触坚定——那是黄葆同亲笔写下的“回国经过”。

彼时,正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大量海外学子心系祖国,渴望归来。在美国布鲁克林理工学院攻读化学博士学位的黄葆同,向美国移民局提交了回国申请。然而,等待他的并非顺利放行,而是无理的刁难和拘捕。

美国当局以“居留证过期”为借口,不许他回国。虽然黄葆同再三声明“早在居留证期满前一个月就申请了延长”,但美国移民局硬是将他押送到爱利斯岛拘留所监禁起来,使他失去了人身自由。后来,他在手稿中写道:“我被捕后,114天里没有自由,连最普通的读书权利都被剥夺。唯一支撑我的,是心里那句话:我是中国人,我一定要回到祖国去。”

1954年,新中国在日内瓦会议上取得了重大的外交胜利。在谈判桌上,周恩来总理提出,必须允许被扣押的中国留学生和科学家回国,并点名了包括黄葆同在内的一批科学家。经过中方多方努力,1955年4月,黄葆同终于登上了从旧金山驶往祖国大陆的客轮,横渡太平洋,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此时,距他最初申请回国,已经过去整整四年。

图片

1955年,黄葆同归国途中留影

来源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肥皂“下脚料”成为新催化剂

归国后,黄葆同立即投身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的建设工作,从此开启了长达半个世纪的科研生涯。

在当时,橡胶是重要的战略物资,但由于国内产量无法满足国家需求,研制合成橡胶迫在眉睫。在乙丙橡胶的合成领域,国际上通常使用“三氯氧钒”作为催化剂。然而,这种物质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氯气,不仅严重损害操作人员的健康,还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20世纪70年代,黄葆同带领团队开始攻关“乙丙橡胶新催化剂活化剂”课题。他们没有盲目沿用国外的技术,而是大胆突破,从国内丰富的资源中寻找替代方案。最终,他们发现了制作肥皂的“下脚料”——五九酸。五九酸来源广泛、价格低廉,以此为基础,黄葆同团队成功研制出具有我国特色的“五九酸钒”新催化体系,显著提高了催化效率。这项成果的发现,标志着中国在合成橡胶领域走出了独立自主的道路。

为了让这项成果尽快应用于工业生产,黄葆同几乎每月都要奔波于长春、北京、南京、兰州的多个中试车间,甚至穿上工服,与工人一起三班倒。他曾说:“科学研究若不能服务国家,那再高的成果,也只是空中楼阁。”

图片

1980年,黄葆同(右4)与同事在做实验

来源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2005年9月6日,黄葆同在长春逝世,享年84岁。那份“回国经过”的手稿,成为他精神世界最生动的见证。

科学家说

无论身处哪个时代,黄葆同都始终心系祖国。即便在遭遇不公正待遇的时候,他也宽慰自己和他人:“只要是块好钢,总会被用在最需要的地方。”

谈到当时回国的心情,黄葆同曾颇有感触地说:“和现在青年人不一样,当时我知道回国会很苦。如果我们留在美国工作、学习和生活,各方面条件肯定都比百废待兴的新中国要好。但一想到国家需要我们,再苦再穷也要回来。”

史料征集

为真实全面展现新中国科技发展历史,收集保存反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经历的宝贵资料,特邀请您向采集工程捐献传记、证书、信件、手稿、著作等学术成长过程相关的各类资料。2021年采集工程项目申报现已启动,火热报名中!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