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那场科学盛会,铺就新中国科研事业开篇之路
日期:2025-07-14 来源: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正文字号:

中国科学院于1949年11月1日正式成立,而中华全国第一次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筹备会(以下简称“科代筹”)先于1949年7月13日召开,可以说,这次“科代筹”会议对中国科学院的建立产生了直接的推动作用。那么,是什么样的契机促进了中国科学院这个机构的诞生呢?

契机

1949年春,拥有物理学家、法国共产党员等多重身份的戈登夫人欧仁妮、约里奥-居里夫妇等人邀请中国共产党派团参加拟于4月20日在巴黎组织召开的“世界和平拥护者大会”(以下简称“和大”)。他们联络知识界共同发起和平倡议,这在当时充分表明着科学家和科学组织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图片

1949年3月27日,《人民日报》第三版新闻(王增如供图)

来源 | 《世纪》杂志

周恩来同志收到这封电报后,立刻指示相关人员从“科学界”人士中组织代表团参会,并任命郭沫若为代表团团长。3月27日下午,周恩来会见“和大”代表团全体团员,两天后,代表团离开北京前往布拉格开会。在这次会面中,周恩来似乎已经对中国科学院有了初步计划,以至该团在归国途中专访了苏联科学院,有意为筹建工作做一些铺垫。

此次世界和平大会适逢其时,即将执政的中国共产党需要科学家们走上国际舞台。

一场会议

从构想一个机构到最终的实现需要一个过程,科学院如何建制等问题亟待解决。5月到7月间,新组成的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参加和召开多次会议,商讨科学界今后的工作。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一场全国性的科学工作者会议自然是一个很好的交流讨论的场合。

1949年7月13日,中央组织召开“中华全国第一次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筹备会”。当日到会的科学工作者代表200余人,包括主席团41人及干事会8人。与会代表们按照所在学科领域被划分为理、工、农、医四个大组。从大会合影中可以看到,他们中有人西装革履,也有少数人长袍马褂。他们来自全国各地,虽然有不同的境遇生活,但为了同一个目标聚集在这里。

图片

1949年7月13日,第一次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筹备会合影

来源 |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7月13日上午十时,著名化学家曾昭抡主持开幕式,多位代表致辞讲话。下午,周恩来前来参会并作报告,将会议氛围推向高潮。在此次讲话中,周恩来明确提出“不久的将来,我们必须成立为人民所有的科学院”,以及“希望由这次筹备大会成立一个领导机构,召开正式代表大会。”

图片

周恩来1949年在自然科学代表大会筹备会上讲话的抄件(局部)(龚育之先生提供)

来源 | “科学春秋”微信公众号

农学家丁颖在《中华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会议经过的报告》中提到:综观开会当中,政府各首长和各代表均抱有极大希望,希望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能够团结起来、组织起来,俾在政府领导下,能够有计划、有步骤地从事于各种专门科学的研究,以服务于人民大众,服务于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

图片

丁颖的《中华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会议经过的报告》

来源 |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在接下来为期6天的会议中,参会代表们选出了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7月18日,大会闭幕,代表们开始为科学院的成立开展一系列的准备工作。

中华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以下简称“科代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事业的开篇,通过这一会议,把全国的科学工作者组织起来,推选了科学界参加第一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的代表,确立了新中国的科学发展方针。而“科代筹”是“科代会”的重要筹备会议,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就科学院的筹建而言,科代会的筹备为科学院的成立作了思想、舆论、组织和人才上的准备。

建立机构

1949年9月,钱三强和丁瓒共同起草《建立人民科学院草案》,其中丁瓒撰写院部任务与组织机构部分,钱三强撰写研究所部分。《草案》勾画了科学院的基本框架,为中国科学院的筹建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伴随着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在京召开,会议进一步明确了新中国成立后要建立一个国家科学院,并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据此在政务院之下设“科学院”,行使管理全国科学研究事业的政府行政职能。

10月25日,政务院第二次会议决定将这一新机构正式命名为“中国科学院”。

1949年11月1日,新中国“满月”这天,在北京东四马大人胡同10号的一个小院落里,中国科学院开始正式办公。这一天也因成为中国自然科学最高学术机构的生日而被历史永远铭记。

审核专家: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王艳明

史料征集

为真实全面展现新中国科技发展历史,收集保存反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经历的宝贵资料,特邀请您向采集工程捐献传记、证书、信件、手稿、著作等学术成长过程相关的各类资料。2021年采集工程项目申报现已启动,火热报名中!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