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世界工程日”设立,逐浪人工智能丨龚克
日期:2025-03-04 来源: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正文字号:

有这样一位科学家,他对科技前沿洞察敏锐、对AI行业认知深刻、对研究领域见解独到;他温润从容、儒雅谦和,却又观点犀利、言辞直率;他推动了“世界工程日”的设立,并成为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首任中国籍主席。

他就是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俄罗斯宇航科学院外籍院士、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WFEO)前任主席龚克。

图片

2022年龚克参加工程教育与工程文化学术论坛

来源丨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

双域“弄潮”

“弄潮”似乎一直是龚克的“人生常态”。

龚克早年毕业于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后到奥地利格拉茨技术大学深造,是一位卓有建树的电子工程专家。

1986年11月,龚克以优异的成绩拿到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当时,他只有一个想法:为祖国做点实际的事情。

回国后,龚克进入清华大学,先后参加、主持了毫米波技术、农村通信、移动通信、数字电视等多项任务。他说,做科研的时候,“清华一号”小卫星的研制是他人生中最难忘、最激动的经历之一。

1998年9月,清华大学成立了宇航技术研究中心,龚克出任该中心首任主任。“清华一号”小卫星的研制对于龚克而言无疑是一次研究方向的回归,因为他的博士课程就是以卫星技术为研究方向。2000年5月,“清华一号”地面站在清华安装落成;6月,卫星运抵发射场,当清华地面站顺利收到信号时,标志着任务成功了。“清华一号”成为中国大学自己研制的第一颗卫星。

后来,龚克先后被任命为清华大学副校长、天津大学校长、南开大学校长。作为鲜有人能及、出任了三所著名高校的副校长、校长,龚克在教育界“弄潮”也曾掀起风浪。

在天津大学,他致力于探索“新工科”的创建,大力推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卓有成效。2011年初履新南开大学校长后,他始终身体力行着“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南开校训,对教育的思考和呼吁,从未停下。他说:“我们培养的学生,必须要有‘天下为公’的情怀,也要具备‘服务社会’的能力。”他觉得,这看起来和学校排名、学科评估似无关系,但长久坚持下去就会形成学校的“软实力”。

图片

南开大学医学院举行第十八届毕业典礼

来源丨南开大学医学院

2018年12月,龚克荣获“影响中国”2018年度人物。颁奖词是这样的:他是大学教授、校长,也是中国教育的观察者和改革者。他出身于教育世家,既传承了“允公允能”的南开精神,又矢志于探索中国教育的根本和素质教育的内涵。他认为大学改革的要义是去行政化,他不遗余力呼吁取消高校行政级别。他倡导轻学科排名、重学生发展,回归教育规律本身。他的思考立足于教育,但影响所及,远超教育领域本身。

“世界工程日”诞生

2019年,龚克“弄潮”的身影进入了世界的舞台。在澳大利亚墨尔本举行的2019年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WFEO)全体大会上,龚克正式就任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主席。重要的是,这是该组织成立50年以来首次由中国科学家任主席。

国际工程学界的专家学者纷纷表示这是实至名归,然而龚克谦虚地说:“这并不是我个人有多大的本事,而是近年来中国科技进步以及中国对世界科技发展所作的贡献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认同,是对中国工程能力和影响力的肯定。”

自2009年以来,龚克先后担任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信息通信专门委员会和技术创新专门委员会主席,并进入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执行委员会担任副主席一职。2015年,他荣获该组织颁发的卓越服务贡献奖。

长期在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的工作经历,使龚克深刻感受到,中国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正日益赢得全球工程学界的广泛认可。

他表示:“通过全球的工程能力建设和工程合作,从工程的角度促进‘可持续发展’,这也是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的宗旨。”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进一步扩大该组织的国际影响力。

为此,龚克推动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将每年的3月4日设立为“世界工程日”。这一建议得到了近200个工程组织的响应,并由中国和非、亚、欧、美等40多个国家共同提出议案。

2019年11月,在众多国家的共同努力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0届全体大会通过决议,正式宣布将每年3月4日设立为“促进可持续发展世界工程日”。

这其中,龚克功不可没。他说:“我将一如既往地贯彻WFEO的目标和使命——让世界工程师联合起来,成为技术和工业革命的中坚力量,为人类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逐浪AI大潮

如今,人工智能的热浪席卷全球。龚克于2025年2月26日在《人民日报》发表了署名文章《人工智能,从深度学习到全面赋能》,这无疑是科学家对近期人工智能热浪的权威发声。他写道:“作为革命性通用技术,人工智能正加速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工作和学习研究之中,推动人类经济社会信息化进程迈向智能化的新阶段。”

随着AI在生命科学、物质科学、数学、工程技术等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可以预见,AI正在加速拓展人类的脑力劳动能力,推动生产力实现又一次质的飞跃,并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产生全面而深远的影响。

史料征集

为真实全面展现新中国科技发展历史,收集保存反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经历的宝贵资料,特邀请您向采集工程捐献传记、证书、信件、手稿、著作等学术成长过程相关的各类资料。2021年采集工程项目申报现已启动,火热报名中!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