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

  • 6月

    中国科协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通过《科技工作者建议》向国务院报送《老科学家学术成长历史资料亟待抢救》的调研报告。国务院主要领导同志高度重视并作出重要批示。

  • 9月

    根据国务院领导有关指示精神,中国科协会商中组部、教育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文化部、国资委、解放军总政治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11部委,研究制定了《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实施方案》并报送国务院。

  • 10月

    时任国务院主要领导同志再次作出重要批示,对《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实施方案》给予充分肯定,并指出采集工程意义重大,要抓好落实。
    根据批示精神,由中国科协牵头,联合中组部等11部委成立采集工程领导小组,时任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邓楠任组长,各部委相关领导任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职责由中国科协调研宣传部(以下简称调宣部)承担。

  • 11月

    采集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委托中国科技史学会张藜团队牵头起草《采集工程工作流程》《采集工作规范》等文件。

  • 12月

    中国科协冯长根书记、王春法部长等赴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调研,商榷采集工程合作事宜。



2010年

  • 2月

    采集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委托北京理工大学吕瑞花团队起草《采集工程资料编目规范》等文件。

  • 2月20日

    中国科协印发《关于印送〈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实施方案〉的函》(科协函调字〔2010〕16号),此为采集工程指导性文件。

  • 2月底

    中国科协发出摸底调查通知,要求采集工程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所属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和全国学会,对本单位、本部门、本系统所有年龄在80岁以上的两院院士,以及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非院士的老科技工作者进行摸底调查。

  • 1月-5月

    时任中国科协调宣部部长王春法带领中国科技史学会张藜团队、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吕瑞花团队,编制完成《采集工程工作流程》等17个基础文件。

  • 5月4日

    采集工程领导小组专家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该会研究确定了遴选原则和第一批建议采集名单,即以年龄大小排序,并按院士与非院士8:2的比例;确立了每年度春夏之际召开一次专委会,审议上一年度工作进展及需要调整或改进的问题、当年度拟采集名单的工作机制。
    采集工程领导小组第一届专委会由杜祥琬院士担任主任,李振声、陈佳洱、胡启恒、王礼恒、巴德年五位院士及时任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张勤担任委员。

  • 5月5日

    采集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召开第一次会议,研究修改采集工程基础文件,并围绕下一阶段工作进行研究讨论,一致同意将采集工作范围集中在老科学家群体,暂不考虑科技管理干部。

  • 6月4日


    采集工程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邓楠主持会议并讲话。会议审议了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研究制定的17个基础文件,通过了第一批采集名单,正式启动采集工程。17个基础文件成为此后各采集小组的工作指南。

  • 7月2日

    中国科协与北京理工大学签署采集工程馆藏基地共建协议,依托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建设采集工程馆藏基地,作为采集资料收藏、整理、数字化的主要场所。

  • 7月16日—18日

    第一批52个采集小组完成筹建,并举办第一次培训班;启动对程开甲、师昌绪、罗沛霖、侯仁之、何泽慧等52位科学家的采集工作。
    采集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选择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作为学术支持单位,成立采集工程项目办公室,承担第一期采集工作的学术指导和业务管理,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技史学会常务理事张藜担任采集工程首席专家兼项目办公室主任,其团队承担项目办公室(以下简称为项目办)职能。

  • 9月24日—26日

    在江苏南通举办“地方科协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作负责人培训班”,各地方科协调宣部门负责同志70多人接受培训。

  • 11月20日—21日

    项目办组织采集小组第一次工作交流会议,52个采集小组负责人与骨干共90余人到会进行交流。



2011年

  • 3月


    第一批采集小组中期评估会议。

  • 3月8日—10日

    项目办组织2010年度采集小组中期评估,对52个采集小组进行中期评审,其中1个小组在中评后终止。由此确立了此后每一年度采集小组从筹建、中评到结题的工作机制。

  • 3月14日

    在京召开专委会第二次会议,听取2010年度采集工程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审议2011年采集对象名单,同意2011年度以北京、上海两个老科学家较为集中的地区为重点,启动80~100位老科学家的采集工作,并探索建立新的工作机制。专委会还指出,在采集工程的初期阶段,工作应重点放在基本资料的采集与整理上,为以后的开发利用打下坚实的资料基础。

  • 3月底

    采集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召开工作协调会。
    鉴于老科学家主要分布在京沪两地,决定以两地科协为重要依托,承担2011年采集小组的组建和日常管理工作,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承担总体学术指导和非京沪两地院士、非院士老科学家采集小组的管理工作,中国科协发展研究中心承担采集工程经费监管工作,中国科协调宣部全面领导并负责各方沟通和协调工作。由此建立起采集工程多方合作的模式,将采集工程的学术把关、经费管理、日常组织管理等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 3月24日—26日

    2011年度第一期采集人员培训班在北京举行,120余名采集小组骨干成员参加培训。

  • 4月16日—18日

    2011年度第二期采集人员培训班在上海举行,90余名采集小组骨干成员参加培训。 本年度实际启动96个采集小组(其中1个小组在中评后终止),分别由北京和上海两市科协、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筹建和管理。新增北京市科协北京科技咨询中心、上海市科协担任管理方,由此建立了采集业务指导与日常管理的长效机制。

  • 6月

    在《中国科技史杂志》编辑部支持下,经过项目办学术指导与组织,第一批14位科学家访谈录在该刊刊出。此为采集工程发布的第一批成果,分别记录了14位不同科研领域的奠基者、带头人学术生涯中的一些片段,勾勒出了一幅反映20世纪中国科学技术发展过程和科学家们生活、科研状态的立体图景,为研究中国现代科学史提供了真实的记录,对推动中国现代科学口述史研究、中国现代科学家研究等起到了独特作用。

  • 7月18日

    采集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召集项目办、馆藏基地等参与部门召开“采集工程科学家传记系列丛书”出版工作会议,决定推出一套具有较高质量和权威性的科学家传记。由此,采集工程科学家传记系列出版工作开始启动。

  • 8月16日

    采集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召开采集工程夏季工作会议。会议决定自当年9月起建立“采集工程”例会制度,每季度召开一次,各参与单位沟通工作中的问题并研究解决办法。此举有效地推进了采集工程各项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进行,从而保障采集工作的质量与进度。
    《采集工程通讯》定期编发形成制度。2011年共编印8期,印送采集工程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各采集小组和地方科协调宣部门,形成了方便迅捷、准确系统的工作信息沟通交流机制。

  • 9月

    项目办分别邀请馆藏基地、出版社举行碰头会,确定第一批采集小组结题验收程序、验收指标和各部门在验收评审中的分工。

  • 10月10日

    采集工程第一次工作例会召开。会议要求各业务团队加强对采集小组的专业指导,确保工程质量;要求各管理方随时掌握所负责的2011年各小组工作动态,及时督促工作,做好服务协调工作,确保整体如期完成采集任务,并决定由采集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年底前开发建设完成“采集工程”网络交流平台。

  • 10月25日、11月3日

    采集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两次召集有关部门讨论采集工程二次开发方案。

  • 10月11日—14日
    11月29日—12月1日

    2010年度51个采集小组的结题验收会议分两次在京举行。邀请了近现代科技史专家、馆藏基地资料验收专家、出版社专家等共同组成验收评审组。经过验收后,已具备结项条件的采集小组按照馆藏基地的统一部署,逐步进行资料移交和入馆工作。
    通过第一批采集小组的结题验收和资料移交,进一步总结和明晰了采集工程的实施路径和目标,即以严谨的科学史学术规范,积累和保存共和国科技发展历史资料,以及为达此目标此后十年中一直执行的“启动—中期评估—结题验收”的采集小组工作流程。
    2011年度启动的采集小组分两批对2010年采集工程结项会议进行观摩,同时召开工作交流会议。

  • 12月21日

    就中国科学家博物馆选址问题,时任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王春法率队调研北京理工大学。



2012年

  • 2月1日

    王春法率队到中国科学院院史馆参观,酝酿科学家博物馆的选址。

  • 2月16日

    在京召开采集工程工作会议,王春法、教育部科技司司长王延觉出席。会议总结近两年的工作总体情况,分析了采集工程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明确了2012年度的工作计划和方法。此次会议明确教育部科技司作为管理方参与2012年度采集小组筹建与管理,进一步完善了采集工程组织机制。

  • 3月19日

    召开采集工程领导小组专委会第三次会议,杜祥琬、胡启恒、陈佳洱、巴德年、王礼恒、张勤到会,听取年度工作汇报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意见:对于作为采集对象的院士候选人应遵照以年龄为序的基本原则;非院士候选人应由其所在单位和全国学会两条渠道共同推荐,每年度应有不超过15%的采集名额;采集工程成果利用应依照“实事求是、选择精彩”的原则来进行。

  • 3月20日

    教育部2012年采集工程工作启动会议在北京举行。采集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教育部科技司领导与15所高等学校负责采集工程工作的主管校领导、职能部门负责人等30余人参加会议。由教育部科技委组织,启动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15所高校24位老科学家的采集工作。

  • 4月

    中国科协官网主页新增“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链接。

  • 5月9日—11日
    5月15日—18日

    分两批完成2012年采集人员培训。本年度共启动101个采集小组,分别由教育部科技委、北京科技咨询中心、四川省科协、上海市科协、天津市科协、湖北省科协、江苏省科协、山东省科协、黑龙江省科协、中国科技史学会担任管理方。
    经采集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深入研究,初步形成了共同推进国防科技领域老科学家采集工作的共识与合作机制。

  • 5月

    采集工程项目办建议举办采集工程成果展,向社会公众开放,以讲述共和国科学家奋斗故事的形式,总结采集工程三年来阶段性成果,进一步扩展采集工程的社会影响力。

  • 6月9日

    召开采集工程例会,重点研究讨论采集工程科学家传记系列第一批书稿编辑出版流程的规范,以及自2011年底第一批采集资料入库后的深度整理与编目工作。

  • 7月11日

    教育部2012年采集工程工作会议召开,采集工程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教育部科技委领导与15所直属高校的24个采集小组负责人等30余人参加会议,对采集工程项目书及经费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讨论。

  • 10月27日—29日
    11月3日—5日

    分别在北京、上海召开采集工程捐赠仪式暨2011年度结题验收会。本批采集中,蒋锡夔院士、谢学锦院士的家属捐赠了一批较为系统完整的资料,王文采院士、刘玉清院士等也捐赠了自己珍藏多年的资料。



2013年

  • 1月28日

    中国科协决策咨询专门委员会委员调研参观采集工程馆藏基地。

  • 1月29日

    李源潮同志在中国科协八届三次全委会议上的讲话中对采集工程给予了充分肯定:“开展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作,这项工作做得很好,把老科学家当年奋斗的事迹、所作的贡献系统整理出来,对于启迪创新、激励后人、教育青少年很有意义。”

  • 2月

    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原发展研究中心)成立项目执行组,承接采集工程信息化建设工作,在中国科协调宣部指导下,以搭建科学家博物馆网络版、科学家采集资料管理等信息化平台为核心任务,建设向公众展示、宣传科学家的成就与精神、为专业研究者提供研究资源资料清单的信息化平台,实现“弘扬科学精神,培育科学文化”的主旨。

  • 2月底

    中国科协调宣部发出《关于报送科学家纪念场馆相关情况的通知》,请各省(区、市)科协调研宣传部门对本地科学家纪念场馆建设与管理、运营情况和资料捐赠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并汇总上报。
    春,接受第一次绩效评估。

  • 4月1日—2日

    教育部科技委组织采集工程2012年项目现场经验交流会暨中期工作汇报会,教育部科技委、中国科协、北京理工大学领导与15所高校24个采集小组人员共50余人参加。

  • 5月

    采集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正式启动“科技梦·中国梦—中国现代科学家主题展”编研工作。

  • 6月17日

    召开采集工程领导小组专委会会议,听取采集工程进展报告,审议通过2013年采集对象名单。

  • 6月17日

    采集工程科学家传记丛书第一批传记首发座谈会在中国科技会堂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徐光宪,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中国科学院党组副书记方新,部分编委、老科学家亲属、助手和学生,以及媒体记者等人参加发布仪式。会上,科学普及出版社与科学出版社东京株式会社就《卷舒开合任天真:何泽慧传》《此生情怀寄树草:张宏达传》和《举重若重:徐光宪传》3种图书版权输出项目进行签约。

  • 6月20日

    中国科协调宣部与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签署合作协议,共同成立采集资料整理研究中心,分批启动对采集工程入藏资料的整理和研究工作,为下一步采集资料的开放利用与科技人物宣传提供学术依据。

  • 5月—6月

    分三批对2012年度启动的101个采集小组进行中期评估。其中3个小组在中评后终止。

  • 6月21日—24日

    组织召开2013年度采集人员培训班,实际启动57个采集小组,分别由北京科技咨询中心、上海市科协、江苏省科协、辽宁省科协、黑龙江省科协、湖北省科协、山东省科协、四川省科协、中国科技史学会等担任管理方。

  • 9月

    启动《采集工程基础文件》修订,进一步完善采集工作流程和各项业务规范。

  • 10月18日

    在《中国科学报》开设“印刻”专刊,每周刊发一位老科学家的特写,讲述中国科学家故事。自2016年以后,新增采集小组心得,讲述采集工作的幕后故事和采集人员们在情感与思想上的感悟和升华。

  • 11月—2014年3月16日

    分四批对2012年度启动的采集小组进行结题验收。2012年度共启动101个采集小组,2013年度采集小组的成员近130人分批参加了观摩交流。

  • 截至2013年底

    共先后启动或完成304位老科学家采集工作,超额完成《采集工程实施方案》中关于“一期工程应该采集300位老科学家的学术成长资料”的目标任务。

  • 12月15日

    由中国科协联合教育部、财政部等8个部委共同主办的“科技梦·中国梦—中国现代科学家主题展”在国家博物馆正式展出,各主办单位领导,陈佳洱、韩济生、陈清如、郁铭芳、陈可冀院士等老科学家代表,周培源、侯仁之、刘东生、周先庚、周尧等老科学家亲属代表,以及来自科研、生产、教学一线的科技工作者代表,部分相关地方科协同志和媒体记者等300余人共同参加开幕活动并观看展览。

  • 12月29日

    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同志亲临观展,给予高度评价并要求在全国巡展。
    展览以采集工程成果为依托,是共和国历史上第一次以科学家群体为主题的大型展览,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热烈讨论。截至2014年1月17日闭幕,共接待各界观众约3.2万人次。

  • 12月底

    在采集工程领导小组的组织下,确定了由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联合出版采集工程科学家传记丛书的合作机制,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和特长,建立健全了采集成果出版机制。

  • 12月

    按照调宣部统一部署,完成采集工程信息化建设中数据库建设情况的前期调研,研究制订实施方案,组织技术方案评审,推进项目实施。
    本年度,受采集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委托,在项目办公室的具体指导下,北京科技咨询中心完成了魏公村特藏室的改建工作。该室收藏了中国科协第二届全国委员会主席、著名科学家周培源,以及刘东生院士子女捐赠的资料,并接收了韩济生院士亲自捐赠的资料,承担着储存、小型展示、教育等多重功能。
    本年度,为打造中国科学家精神殿堂,采集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委托北京明咨宏业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完成了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建设专题调研报告。

  • 2013年年底


    在国博展出的“科学家主题展”学术组核心成员(左起张佳静、王传超、张藜、罗兴波、刘洋)。



2014年

  • 2013.12—2014.01

    中国科协分别向党中央、国务院有关领导同志报送《关于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实施情况的报告》,获得多位领导同志批示。

  • 1月24日

    中国科协调宣部委托科技会堂建设的采集工程信息化建设自建机房通过验收,正式启用,通过机房监控系统可对机房的IT基础环境和软硬件进行7×24小时不间断的监测,为采集工程信息化建设提供稳定的环境基础。

  • 4月10日


    为贯彻落实刘延东同志的指示精神,“科技梦·中国梦—中国现代科学家主题展”拉开全国巡展序幕,启动仪式在陕西师范大学举行,鞠躬院士参加活动,并为高校学生作了题为《人生·科研》的专题报告。
    巡展工作由中国科协联合教育部、财政部、文化部、国资委、解放军总政治部、中科院、工程院、自然科学基金委等8家部委主办。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科技史学会、北京市科协等单位承办。至2015年底,巡展已赴全国32地47站,覆盖包括北京的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现场参观人数达128万余人。

  • 5月

    出版《感悟科学人生——采集工程心得》。收入采集工作心得共78篇,其中12篇由科学家撰写,9篇由参与项目管理人员撰写,57篇由采集小组提供。

  • 6月24日—26日

    在京举办采集工程2014年采集人员培训班,65个采集小组160余位学员接受培训。实际启动50个采集小组,分别由北京科技咨询中心、上海市科协、江苏省科协、辽宁省科协、黑龙江省科协、湖北省科协、山东省科协、四川省科协、中国科技史学会等担任管理方。
    为进一步提升采集工作的质量,自本年度启动的采集小组开始,采集工作周期由原先的1年调整为2年。

  • 6月14日—15日
    7月8日—9日
    7月19日—20日

    分三批对2013年度57个采集小组进行中期评估。

  • 6月

    为充分发挥采集资料的作用,采集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启动了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网络版开发建设工作,由中国科协发展研究中心具体实施。

  • 10月29日

    采集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在京召开“知识产权管理办法”研讨会,中国法学会、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等单位的有关法学专家参加,针对采集工程相关的知识产权问题进行了专题讨论。

  • 12月7日

    中国科协主要领导同志调研采集工程馆藏基地。

  • 12月—2015年1月

    分三批对2013年度启动的采集小组进行结题验收。

  • 12月

    完成采集工程信息化一期建设,存储容量达300T左右,为确保博物馆网络版和老科学家资料管理系统的稳定、可靠运行提供了基础应用支撑,为下一步搭建数据备份环境奠定了基础。



2015年

  • 1月

    中国科协向国务院有关领导同志汇报《关于呈报中国现代科学家主题展2014年全国巡展总结的报告》,获得国务院分管领导重要批示。

  • 3月

    向有关中央领导同志报送《呈送〈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丛书〉的报告》,并分别送阅50册已出版采集工程丛书。

  • 4月17日—18日

    组织2013年度采集小组延期结题和重新验收会议。

  • 5月

    在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原中国科协发展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为创新院)内部筹建采集工作管理团队。自此,原由中国科技史学会/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张藜团队所承担的采集工程项目办公室职能转移至该院。

  • 5月12日

    召开采集工程领导小组专家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听取工作进展汇报,审议年度拟采集老科学家名单。

  • 5月29日—6月1日

    举办2015年度采集人员培训班,55个采集小组170多位学员参加培训。实际启动49个采集小组,分别由北京科技咨询中心、上海市科协、天津市科协、江苏省科协、黑龙江省科协、湖北省科协、湖南省科协、山东省科协、四川省科协、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中国科技史学会等担任管理方。

  • 6月

    依托采集工程,中国科协联合教育部完成中国现代科学家宣传推荐名单遴选工作,向国务院报告《关于遴选中国现代科学家宣传推荐名单的情况报告》,获得国务院分管领导批示。

  • 6—7月

    分两批举办2014年度采集小组中期评估。48个小组参加中评。

  • 6—11月

    在采集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领导下,研究启动制作科学家纪录片,委托山西省科教影视中心完成纪录片《何泽慧》。

  • 8—9月

    在采集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下,由采集工程学术团队于《科技日报》开辟“抗日战场上的中国科学家”专栏,连载16期,被凤凰网等多家网站转载。

  • 10月

    采集工程领导小组担任《共和国的脊梁》人民大会堂专题汇演学术指导,并委托采集工程学术团队提供全部图像资料。

  • 10月底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网络版)ICP备案通过工业信息化部审批。

  • 11月12日—12月15日

    开展2015年度巡查工作。本次巡查先后赴南京、成都、武汉、沈阳、北京、天津六地,分7个批次对江苏省科协、上海市科协、四川省科协、湖北省科协、湖南省科协、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辽宁省科协、黑龙江省科协、中国科技史学会、北京市科协、天津市科协和山东省科协等12个管理方的61个采集小组进行了巡查。共对61个小组进行了检查,其中2015年启动小组45个,2014年转2015年小组3个,参加重新中评、重新结题的小组12个,终止的小组1个。

  • 截至11月底

    馆藏基地已接收298个小组提交的实物原件资料75345件,数字化资料204890件,视频资料272040分钟,音频资料313680分钟,集中扫描了10位科学家的手稿、书信等珍贵资料共61582页。已出版发行采集工程传记57种,在编23种。

  • 12月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网络版正式上线(http://www.mmcs.org.cn/),致力于建成中国最大的科技人物专题网站,实现“弘扬科学精神,培育科学文化”的主旨。



2016年

  • 1月

    启动“科技梦·中国梦—中国现代科学家主题展”3D虚拟数字展项目。

  • 接受第二次绩效评估。

  • 3月27日—28日
    4月17日—18日

    采集工程2016年度采集人员培训班分两批在北京和青岛举办。67个采集小组的280多位学员及10个采集工程管理方的负责同志参加了本次培训。

  • 4月1日上午

    采集工程领导小组专家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在中国科技会堂召开,专家委员会充分肯定了2015年的采集工作,讨论了2016年拟采集对象名单,确定了2016年的采集对象以1934年以前出生的院士为主体,根据条件适当遴选反映重大工程项目历史的科学家群体及少数高龄的非院士老科学家。

  • 6月

    以中国科协创新院为主体,筹备“中国科学家”微信公众号。2017年将公众号运营主体更改为中国科协。

  • 9—10月

    在创新院岗位聘任中,明确采集管理、资料存储与整理、宣传展示及研究等相应岗位,启动队伍建设;招聘采集工程第一批博士后,筹建院内采集研究团队,启动基于采集工程馆藏资料的学术研究。

  • 9月26日—28日(北京)
    10月17日—19日(南京)

    举行2015年度小组中评,共48个小组参加中评。共6个小组获评优秀,3个小组未通过中评。

  • 10月20日

    在南京进行2016年度小组巡查(第一批),共9个小组参加。

  • 11月

    启动采集工程数据库改造工作,由创新院数据中心承担。

  • 11月7日

    举行了自2010年采集工程启动以来规模最大的科学家资料捐赠仪式,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周毓麟院士、经福谦院士、傅依备院士、徐志磊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刘更另院士和陶鼎来先生,地质矿产部刘广志院士,中国地质科学研究院李廷栋院士,苏州大学应用光学家潘君骅院士等9位科学家、家属以及所在工作单位共捐赠资料达8000余件。

  • 11月6日—8日(北京)
    11月20日—22日(成都)

    分两批举行2014年度采集小组结题验收工作会议,40个小组参加结题验收。共11个小组被评为优秀小组,6个小组重新结题验收。

  • 11月18日

    本年度资料移交工作结束。本次移交馆藏基地共接收35个小组资料,新增实物原件资料14106件,数字化资料23312件,视频42879分钟,音频48825分钟。

  • 11月23日

    在成都进行2016年度采集小组巡查(第二批),共9个小组参加。要求其中3个小组重新提交材料。

  • 12月13日—14日

    在北京进行2016年度采集小组巡查(第三批),共37个小组参加。

  • 2016—2018年

    在圆满完成“科技梦·中国梦—中国现代科学家主题展”全国巡展的基础上,北京市科协以北京地区科研人员、大学生群体作为巡展服务对象,相继在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通州区科技周、中国科技会堂、装甲兵工程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大学、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中国农业大学、中关村科技园朝阳党群活动中心、北京印刷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等地组织巡展。并受赴新疆克拉玛依、沈阳大学、西藏拉萨、吉林大学、湖南省科技馆的邀请展出。共组织展出22站,现场参观人数逾43万人,巡展活动得到媒体的广泛关注,受众反响热烈。
    本年度,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网络版)建设各项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机房硬件系统和应用软件系统运行正常,业务咨询工作保障有力,工作机制有序建立。

  • 截至2016年底

    馆藏基地已接收实物原件资料89681件,数字化资料228854件,视频资料314962分钟,音频资料362534分钟。



2017年

  • 1月

    《跨越时代的百位中国科学家》(全四册)正式出版,讲述120位科学家科研生涯与人生经历中最具光彩的点滴故事;正式出版“科技梦·中国梦—中国现代科学家主题展”画册。

  • 3月8日

    新华网微信端与采集工程合作,制作发布音频《女性与科学——何泽慧的故事》。其内容被共产党员、今日科协、新华之声等35个微信公众号转载,获得广泛关注,当日PC端及移动端浏览总量高达40多万。

  • 3月31日

    “钱塘江科技群体学术资料采集工程”研讨会及资料捐赠仪式在浙江省杭州市召开。来自中国科协、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浙江省科协、省水利学会等全国多家单位的5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 4月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网络版)全面改版,正式上线。

  • 4月

    举办2017年度采集工程培训班。来自30个采集小组的负责人和主要成员共180余人参加了培训。有中科院院士10位、工程院院士18位、非院士2位于本年度接受采集,分布在北京、陕西、湖北、湖南、黑龙江、江苏、广东、四川、云南、浙江、广西等省市区及香港特别行政区。

  • 5月26日

    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举行采集工程科学家传记丛书出版百部读书分享会。王越院士、王春法、中宣部有关领导等参加分享会。

  • 5月26日

    我国首个现代科学家群体虚拟展览“科技梦·中国梦—中国现代科学家主题展”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网络版)新版网站正式上线,运用3D技术全方位立体化全景还原展览全貌,反响良好。

  • 5月下旬—6月中旬

    分两个批次于北京、山东威海举行中期评估及重新结题验收,55个小组参加中评。

  • 6月12日—15日

    在威海召开《采集工程基础文件》修订研讨会,根据8年来采集工程实施的具体情况,再次修订和完善工作流程与业务规范,使该套文件在国内相关工作中具有了引领标准的作用。

  • 7—9月

    起草关于采集工程8年工作情况的报告,由领导小组办公室上报国务院有关领导同志。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批示:“望再接再厉,加强资料挖掘和宣传报道,发扬光大中国科学家精神。”

  • 8—10月

    由中国科协创新院采集团队策划制作完成采集工程宣传片及《科学家捐赠资料选粹》。

  • 11月20日—22日
    12月4日—5日

    采集工程分两批次在北京召开2015年度39个采集小组的结题验收会议。

  • 11月23日、12月6日

    分两批对33个2017年度启动的采集小组进行阶段检查。

  • 11月

    完成采集工程机房1PB存储空间的扩容,初步建成科学家原始资料检索系统。

  • 12月7日

    2017年度捐赠仪式成功举行,14位老科学家及家属和所在工作单位共捐赠资料8237件。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王春法出席捐赠仪式并颁发捐赠证书。陈厚群院士、肖序常院士亲临捐赠仪式,宋家树院士、戴松恩院士、赵尔宓院士、杨衍忠先生等老科学家的亲属及相关采集小组负责同志出席捐赠仪式。

  • 12月7日—15日

    基于采集工程2017年度科学家捐赠资料的“坚守初心·为梦前行——老科学家捐赠资料选展”在中国科技会堂展出,陈厚群、肖序常院士出席。
    此次展览由采集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创新院采集工程项目办承办,为采集工程实施以来第二次中国科学家主题展览。

  • 12月底

    组织创建网上“讲科学家故事,树新时代榜样”宣传平台,展示科学家的科学与人文情怀,弘扬科学精神。



2018年

  • 2月26日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名誉主席韩启德院士带领采集工程研究团队,赴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对体细胞克隆猴研究团队进行口述访谈。访谈由张藜主持,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蒲慕明院士、党委书记王燕和非人灵长类研究平台团队主任孙强研究员、刘真博士等一线科研人员接受访谈,详细回顾了科研团队结构、人才培养、科研过程和经费管理等方面的具体情况,以及神经所及非人灵长类研究平台在建设机构文化和坚守科学精神、科研规范等方面所开展的工作。

  • 4月23日—25日

    2018年采集人员接受培训。本年度计划开展25位科学家和3个科学家群体的采集工作,其中8位中国科学院院士、12位中国工程院院士、5位非院士。

  • 5月28日—30日
    6月11日—13日

    分两批对2017年度30个小组进行中期评估。

  • 6月20日

    刘东生院士资料捐赠仪式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刘东生院士纪念展室举行。创新院党委书记周文标、采集工程首席专家张藜、采集工程项目办公室以及采集工程学术指导团队有关成员参加捐赠仪式。

  • 6月

    科学家资料可视化平台正式上线,多维度直观展示科学家资料信息。

  • 10—11月

    完成馆藏基地50平方米物理空间、480T数字存储空间扩容工作。

  • 11月11日—13日
    25日—27日

    对41个2016年采集小组和6个往年采集小组进行结题验收,同时对2018年度采集小组的初期阶段工作进行检查。

  • 11月26日

    2018年度捐赠仪式在中国科技会堂举行。9位老科学家及家属共捐赠资料4500余件,其中陈毓川院士捐赠包括185本工作笔记在内的珍贵手稿210份,它们是反映捐赠科学家成长经历、创新思想、科研实践的珍贵历史资料。徐延豪出席并颁发捐赠证书,张楚汉院士、曹春晓院士、陈毓川院士携夫人亲临捐赠仪式现场,李佩成院士、刘宝琛院士、山仑院士、胡皆汉先生的亲属及相关采集小组负责人出席捐赠仪式。

  • 11月

    启动科技人物数据采集标准体系建设及研究项目,以完整的采集流程及规范要求为基础,采集资料十年的积累为数据支撑,开展针对科技人物普适性数据标准体系研究。

  • 12月19日

    “恰同学少年——科学家成长足迹展”开幕仪式在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报告厅举行。此为依托采集工程资料举办的第三次线下展览。展出何泽慧、刘东生、张树政、彭士禄、蒋锡夔、顾诵芬和王越等7位不同领域的科学家学生时期的照片、成绩单、书画作品、书信、笔记本、奖章等珍贵实物资料60余件。

  • 12月19日

    中国科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徐延豪宣布即日起“中国科学家”微信公众号正式上线。该公众号以采集工程启动近十年来500多位科学家的珍贵历史资料为基础,结合当下流行的传播元素,以短视频与图文介绍为主,每周推出一期,多角度呈现中国科学家的成长历程、学术成就和精神世界,为采集工程资料搭建传播平台,为弘扬科学家精神提供有益探索。

  • 12月底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英文版)(http://en.mmcs.org.cn/)建设完成,正式上线。成为科技人物研究跨国合作交流的重要展示产品之一。

  • 本年度

    采集工程项目办公室参与中国科协会使馆筹建工作。

  • 2018年

    采集工程资料捐赠仪式。张楚汉院士、曹春晓院士、陈毓川院士亲临捐赠仪式现场,李佩成院士、刘宝琛院士、山仑院士、胡皆汉先生的亲属及相关采集小组负责人出席了捐赠仪式。



2019年

  • 3月19日

    采集工程项目办召开采集资料可开放性评估专家咨询会,对已采集资料开展研究与评估,征求法律专家对传播采集工程采集资料进行相关的法律指导。为建立新的资料开放使用管理制度与审批制度,更有效地传播采集工程成果,提供有效参考。

  • 3月

    为中国科技馆举办的“光影科学梦——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科学家电影全国科普场馆巡映”启动仪式暨《我是医生》高端看片会活动,提供吴孟超院士采集工程的部分图片资料。向苏州市名人馆、苏州美术馆主办的《清芬可抱:两院院士顾诵芬》提供相关资料。

  • 4月

    参与筹备上海科技馆院士墙的项目,向上海科技馆提供采集工程相关照片432张和影像资料5段。上海科技馆的全新院士长廊于9月向市民正式开放,成为是全球最大的互动展示墙。

  • 5月8日

    采集工程专家委员会召开第八次会议,并完成换届工作。采集工程领导小组第二届专家委员会由韩启德院士担任主任,陈佳洱、王礼恒、傅志寰、赵沁平、齐让、刘旭、方新、李静海、徐延豪担任委员。

  • 5月21日—23日

    采集工程完成对新采集小组的培训工作,本年度共启动采集小组31个。近150名采集小组成员,江苏省科协、甘肃省科协等8个管理方,中华医学会等3个学会的有关负责同志近200人参加培训。从2019年起采集工程项目办公室为采集小组配备专业摄影摄像团队,进行口述访谈的采集工作,高质量、专业化的服务团队将重点推进采集工作的史实记录和宣传一体化。

  • 5月

    科技人物数据国家标准立项取得初步成效,形成科技人物数据相关标准草案10册,覆盖科学家资料采集、保存、元数据规范等方面;“科技人物资料采集与保存技术要求”拟向国标委正式立项申报。

  • 7月

    启动采集工程同城异地灾备中心建设。

  • 9月14日—27日

    以采集工程为基础的“我和我的祖国”科学家精神资料选展,于中国科技馆开展,参与全国科普日北京主会场活动。本次展览的大部分图片、音视频资料以及实物展品均出自采集工程的入藏,包括珍贵实物110余件、图片100余张。本次展览由中国科协主办,中国科协调研宣传部、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承办。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组织部部长陈希参观了本次展览。

  • 10月

    《共和国脊梁》科学家绘本丛书出版发行。丛书以“向孩子们讲述中国科学家的故事、传递中国科学家的精神”为初衷,分别选取了钱学森、竺可桢、何泽慧、梁思礼、刘东生、袁隆平、吴征镒、屠呦呦八位科学家的故事,致力于用简单易懂的文字和精美的绘图,打造一套国内首套成体系、既有严谨的科学性又有儿童趣味性的中国科学家绘本丛书,实现了采集工程成果形式的多元化、广覆盖。该丛书入选2019年中宣部重点主题出版物、2019年北京市委宣传重点项目及2019年北京市文化发展基金资助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