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亲的期待

    林为干的父亲林德群(后改名林本伟),因科举制度被废除,林本伟转而学习法律,成为了当地有名的律师。他不但给儿子们讲述国势,还讲严复的《天演论》,告诉他们“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道理。他对林为干说:“你的任务应该发奋苦读,用科学兴盛我们的祖国,我们的华夏……”

  • 成绩优异 考入清华

    1932年,林为干进入广东省立一中就读高中。一次假期,与大哥的大学同学挑战报刊上的数学竞赛题,轻松挑战成功。高中毕业时,他参加了中央大学、中山大学、清华大学的入学考试。他不但三所大学都考上了,中山大学的数学考试还得了满分,当时全广东省也只有两名学生考上了清华。

  • 炮火中的学业

    1937年侵华战争爆发,清华园被迫西迁,林为干随着学校西迁,开始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继续学业。那时,昆明不断遭到日军的轰炸,每次警报一响,师生们一起往后山跑,师生们需要趴在沟壑中躲避轰炸。战争的惊扰,让林为干更加坚定了学好数理化、报效祖国的理想。

  • 三个兄弟三条路

    林为干大哥林为栋,国民党籍,抗日期间跟随国民党将领张发奎做其军需处长。后到方城县当县长。 二哥林为梁,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被委派到东京建立共产党支部,任书记。1942年由于叛徒出卖被捕入狱并被秘密杀害。林为干从小谨记二哥的叮嘱“学好数理化,将来对国家有用”,并将此话做为了自己终生践行的人生目标。 图为林基路童年在家乡留影的“全家福”,前排左起:林为干(三弟)、母亲邝氏、林鸾凤(堂妹)、林德...

  • 学业受挫

    1939年林为干考入清华研究院电子工程学部电讯组攻读研究生,他的研究生导师是美国华裔物理学家任之恭。任之恭教授给他定的研究课题是《无线电定向》。但不久由于经济拮据,加之抗战时期,生活艰苦,到1940年夏,林为干已经身无分文,不得不放弃读研。林为干认为这是他的人生的最大挫折。

  • 赴美学习

    1945年林为干得到了赴美实习的机会。他被安排到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学习研究生课程。但一年的留美实习生活结束后,他决定留在美国继续深造。凭借着全A的成绩,林为干进入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天线研究室,师从导师温纳,半工半读完成博士学位。

  • 博士论文受好评

    林为干在加州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开始着手进行微波滤波器的研究工作,他首次建立了一种单腔多模滤波器的多级电路模型,创立了一种新的单腔多波型微波网络理论,并将此写研究结果写成博士论文。导师对此大加赞赏,认为这是微波技术研究的一个重大突破。由此获准博士毕业。论文随后在《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应用物理》)上发表,引起了很大反响。

  • 谨记教诲 整装回国

    博士毕业后,林为干在加州大学担任讲师,生活无忧。但他时刻也没忘记二哥的教导。1951年他收拾行李,变卖汽车辞别了导师,从旧金山登船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开始实践其“把知识献给祖国,献给人民”的志愿。图为林为干(右)访美时与导师温纳里(左)在伯克利大学的合影。

  • 带头搞科研

    林为干回国后,留在了广东。后来中山大学、岭南大学、等几所大学调整合并组建华南工学院,林为干随着院系调整来到了华南工学院。 在华南工学院时期,林为干埋头苦干,发表了近十篇学术论文。他在系里反复强调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的培养。电机系的很多年轻老师们都听取了林为干的建议,积极从事科学研究。 图为1956年,林为干(第二排左七)与华南工学院同事合影。

  • 以身作则 慈父严师

    和家人团聚后,林为干发现儿子不仅淘气,成绩也不好。于是,到暑假时,林为干就和儿子约定,一起做功课。小家伙原本不爱被约束,但是看到爸爸和他一起做,就慢慢地来了兴趣。成绩也很快得到提升,小学毕业后考上了华南工学院附中。从教育儿子的过程中,林为干体会了“以身作则”的重要性,这对于此后他的研究生培养工作产生了非常直接的影响。 图为1957 年林为干与儿子林诒玉在广州家中。

  • 入党之路

    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是林为干他最引人自豪的事,但他的入党之路颇费周折。 早在1954年,他就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但因为家庭问题和历史问题没有被批准。虽然1957年开始了大规模的反击右派的斗争,但林为干再次提出了入党申请。 理由有三条:一是看到新中国的新气象,觉得国家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有了希望;二是受二哥林基路的影响;三是共产党员为人民的事业做出了无私的奉献,是值得尊敬的人。

  • 发展基础学科

    1961年,林为干被调到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新成立的六系做系主任,他决心在六系里干出一番成绩来。他开设了应用物理和应用数学两个本科专业,这两个专业大大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针对性,第一届毕业生在用人单位受到很好的评价。

  • “林—钟方法”受认可

    1963年,林为干和助手钟祥礼在《物理学报》上发表了“传输线特性阻抗的一个新计算方法”的学术论文。其简便而准确的计算方法,在学术界引起广泛的影响。 1972年,马可尼丛书作者M.A.R. Gunston将此文中的一些公式绘制成曲线和图表,供全世界微波工程师使用,并将此方法称为“林—钟方法”。

  • 为中国微波理论奠基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林为干及其所带领的研究团队承担了大量的科学研究的项目,1977—1989年间,他发表了近60篇学术论文,1989—1997年间又发表了130余篇学术论文,其中独著或为第一作者的近30篇。 除了这些,还有他在1978—1984年相继出版的、奠定他在电磁场及微波域研究领域无可争议地位的四大巨著:既《微波网络》、《微波理论与技术》、《电磁场理论》、《电磁场工程》

  • 登上国际学术舞台

    林为干自回国后,被禁止出国达28年之久。改革开放后,他获得了对外交流的机会,此后,基本每年他都会应邀参加各种国际学术会议,在会议上提交学术论文并展示中国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赢得了国际声誉。 他还被国外多所著名大学聘为客座教授,出国讲学,更增进了与国际学者间的交流。 图为1986年,林为干在美国巴尔的摩召开的IEEE国际微波会议和微波毫米波单片电路会议作学术报告。

  • 70岁解开电磁学界的“哥德巴赫猜想”

    1892年麦克斯韦在《电磁学》(第三版)中提出“点电荷在介质球中能够形成多大的镜像,位于何处”的问题。这个难题被誉为电磁学界“哥德巴赫猜想”。 通过了40余年的钻研,在1995年12月,林为干在美国《静电学》学报上发表了论文《一个介质球的静电镜像群》,终于成功找到了解决这个百年难题的钥匙。

  • 三好教授

    林为干推崇“以精带博育英士”的思想,老师要“又红又专,厚德博学。”他说学生要当三好学生,自己就先当三好教授。他的勤奋、他的刻苦,他在科学研究上的眼光、方法,影响了一届届学生。 看到一些著名学者的英年早逝,让林为干意识到,必须注意身体。他风趣地说:“身体好也是个优点,身体好能够坚持。我们科学界要永远以三好来要求自己”。 图为林为干在游泳。

  • 第二个博士学位

    2003美国伊利诺伊理工学院授破例授予林为干名誉文科科学博士学位,这也是林为干获得的第二个博士学位。名誉博士学位每年仅有一位,通常是授予美国社会的政要或者是有突出贡献的人,林为干是该校建校一百多年来获得此殊荣的第一位中国学者。 图为2003年5月18日,伊利诺伊理工大学授予林为干(前)名誉博士学位。

  • 做一辈子研究生

    2015年1月23日上午,林为干在成都逝世。他的人生格言就是:做一辈子研究生,就是要以研究生的谦虚、勤奋的学习心态和劲头,努力不止,奋斗不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