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陈肇元
1952年9月陈肇元在清华大学土木系提前毕业留校任教,开始了他毕生从事教学和科研的生涯,尤以科研为主且研究面宽广近乎涉及土木工程各个领域,直至80岁成为资深院士之后还利用各种机会和场合针对中国土木工程的一些陈腐的规定和弊病秉笔直书、直言陈谏。他可算得上是一个终其一生都致力于土木工程领域的研究型学者。
在我眼中,陈肇元凡是国家需要,就身心投入、全力以赴、持之以恒。
上世纪60年代,土木系成立了代号0304的以防核爆为主的课题研究组,陈肇元负责研究模拟防护结构在爆炸压力荷载下发生毫秒级变形的快速加载试验机,这是传统的土木工作者极不熟悉的领域。他凭借刻苦的努力和个人的天赋查阅资料、设计和绘制加工图,组织安排加工和装配。他身体力行骑三轮车频繁地来回运送设备零件和氮气瓶。这也基本上是那个年代能出成果的知识分子的状态和形象。
一项研究从零开始,历时20多年最后取得一系列完整优秀的成果实属不易,陈院士堪称军事部门以外防护工程研究的先驱和领路人,展示了他从事研究工作“国家需要、身心投入、全力以赴、持之以恒”的风骨和韧劲。
在我眼中,陈肇元紧跟时代、观察锐敏,不但涉猎面广,而且有始有终。
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了大规模的建设高潮,解放后长期使用的低标号混凝土已经不能适应了,要提高混凝土的强度相继而来的工作度如流动度、密实度等性能问题必须同时考虑,于是一个新的课题“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开始了。他又发现许多早年的混凝土在环境的影响下产生了严重的腐蚀和脆化,这是一个材料的耐久性问题,他锐敏地认识到对于混凝土的高性能问题除了那些传统的性能以外,必须把耐久性作为重点考虑。
除防护工程、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深基坑开挖以外他还涉足地下工程设计与施工、工程救灾公共安全等领域,如地下结构的外水压力、地铁车站水压折减系数试验研究等,仅围绕广州地铁就写过50多万字的报告。
在我眼中,陈肇元圄与任职,但任则必勤,他敢于担当、功成身退。
陈肇元最不愿干的是行政职务,但是他为人坦诚而宽厚颇得众望。1984年在群众推荐和领导任命下陈肇元担任了土木系系主任,但声明只干一届4年。他不负众望,白天大部分时间花在系主任的行政工作上,而他喜好的科研工作则放在晚上去做。
他在任职期间土木系增设了一个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与此同时,在土木系还增设了城市交通和计算机应用两个教研组,在国内带头用英语讲授结构力学与钢筋混凝土两门主课,开设了几门拓宽专业知识的选修课,选送年轻教师和优秀毕业生出国深造。他甚至在教师队伍上也作了重要的调整,当时土木系教师人数偏多,他通过系党委调整输送了十名副教授到校外发挥更大的作用。
除此以外,陈肇元利用自己的学术身份大力推广他成熟的研究成果,他的工作获得了土木工程界和人防工程界的普遍欢迎。他更是利用这个身份主持并参与编制建设部、交通部、铁道部等多个部门的技术标准和规范达十余种之多,至于国防和人防部门的技术规程的编制和审核更是少不了他。在学术职务方面他更称得上是“不任则已,任则必勤”的。
陈肇元院士为人豁达大度、聪慧勤奋、简约务实、不善辞令。最让人难忘的就是,在他任土木系系主任的4年间工作成绩很大但极少开会,仅在年终手写一份总结分发大家并同时开一个茶话会。这种性格和作风颇得众望,以至于4年届满功成身退之时从校领导到系内同仁多有表示惋惜乃至挽留之意,但都被他谢绝了。
他这样的品格实在是难能可贵,也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当然,也正因为如此,他才是一位令人佩服的院士。(作者系清华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