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重庆一中高48届校友傅依备
(本文原标题为《漫漫奋斗路 赤子报国心--记重庆一中高48届校友傅依备》)
图为傅依备
图为傅依备
人民网重庆6月18日电 “往事如烟,我像一个疲惫不堪的垦荒者在朦胧中走过了坎坷泥泞的道路,经历了风风雨雨,最终见到了阳光。” 在回忆过去八十六年人生经历时,记重庆一中高48届校友傅依备院士说了这样一段话。
傅依备,核化学家,1929年出生在湖南省岳阳县新墙乡岭上傅村,1948年高中毕业于重庆市立二中(重庆一中前身,1950年与重庆一中合并),1953年毕业于四川化工学院,同年进入中国科学院长春综合研究所工作。1954年考取留苏研究生,从1955年开始,先后在苏联列宁格勒大学和列宁格勒苏维埃工学院攻读金属腐蚀和核燃料后处理专业,1960年初获副博士学位。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工程化学系任讲师和教研室副主任。同时在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兼授“人工放射性物质工艺学”课程。1963年初调到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原二机部九所)从事核武器研制工作,先后在该院担任核物理与化学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和院科技委副主任,现为院专家委员会成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并同时兼任四川大学原子分子工程研究所所长以及四川大学、重庆大学、北京理工大学、西南科技大学教授等职。2001年,傅依备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世纪60年代初,他编写了我国第一部《人工放射性物质工艺学》(即核燃料后处理工艺学)讲义,并在北大技术物理系首次开设这门课。1964年,他作为特种中子源项目组负责人之一,领导建立了居里级钋的生产工艺,在国内首次利用所生产的钋研制成模拟裂变中子谱的中子源。20世纪80年代初,他领导研制成功加速器和中子管用氚靶,满足了国防科研的需要;参加和领导了核试验中放化分析诊断方法的研究,建立了多种直接测定裂变燃耗和聚变燃耗的方法,广泛应用于历次核试验的放化诊断;发明了内活化指示剂法测量中子总数和能谱,利用不同指示核素的中子反应阈能值,诊断不同部位的不同能量中子和中子总数,从而揭示了体系中核反应的精细过程和图像,研究成果已应用于复杂核反应体系的中子能谱和中子总数的测量,并进一步发展用于带电粒子活化率的测量;自主研发了一种从地下获取气体样品的新方法,并成功地应用于地下核试验的取样,该方法具有安全可靠和快速的特点,从而建立了一种全新的核爆放能诊断方法。
傅依备在强激光惯性约束聚变实验靶的设计与研制技术攻关中担任组织领导工作。在国内首次研制出激光聚变用直径为550的薄壁充氘氚玻璃微球,其几何参数、耐压强度、保气寿命和抗腐蚀性能等主要指标达到和超过国外同类靶球的水平,并用于神光Ⅱ激光装置的打靶实验,为我国的惯性聚变研究创造了良好的实验条件。
傅依备作为聚变-裂变混合堆氚工艺研究负责人,对氚增殖剂的合成及产氚、释氚和物理力学性能进行了系统的在线和离线研究,取得了具有实际意义的新成果。
傅依备主持和指导了放射性同位素和核辐射技术应用研究。研制出一批放射性显像药物和优良的骨肿瘤治疗药,首次采用辐射技术对聚硅碳烷纤维进行不熔化处理,研制出性能优异的硅碳纤维。他还主持通讯和电力电缆接续聚合物材料套管的辐射改性研究,取得重大的实际应用成果,形成了具有工业规模的辐射加工产业。
傅依备院士先后从事核燃料后处理、放射化学、辐射化学、核技术应用和材料科学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及相关的国防科学研究。主持并参加了特种中子源的研制和核试验放射化学诊断以及核装置特种材料表面化学和材料辐射相容性的研究,并负责组建了我国第一个激光驱动聚变微靶研制实验室。在“863”计划中,他承担了聚变裂变混合堆氚工艺技术的研究,建立了固体增殖剂裂变堆在线产氚演示回路。在同位素及其标记化合物、材料的核辐射改性等领域的应用研究方面开展了大量开拓性的工作。
傅依备在承担科研任务的同时,培养了一批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含博士后),这些人绝大部分已成为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相关领域的科技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傅依备和他的学生先后在国内外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在完成国防科研任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63”计划项目和院基金项目中取得许多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成果。傅依备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全国科学大会集体奖等国家奖4项,部级科技进步奖15项,院预研基金奖12项。
傅依备担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核物理与化学研究所所长期间,该所成为四川省的先进单位,国防科研、高技术研究和民品生产技术均取得了优异成绩。同时傅依备也先后被评为院、四川省和核工业部的劳动模范,1989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荣誉称号。1991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03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
傅先生对未来充满期待,“时代不同了,青年人对社会、对祖国的责任没有变。现在在我们面前展现了一个更为美好、更为宽松的活动平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我们相信今天的青年人会以出色的成就把我们远远地抛在后面。对此我们决不会嫉妒,因为这是历史的必然,我们将为他们对祖国做出的每一个成就和业绩鼓掌、喝彩!只有这样我们伟大的祖国、伟大的民族才有希望,才有光辉的未来,也只有这样社会才有进步。”(陈易 夏星 通讯员 孙颖 张群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