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论著目录
一、论文
中文论文
[1] 陆埮,杨国琛,罗辽复.关于两类中微子和两类轻子的建议[J].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62(02):23-25.
[2] 陆埮.Mossbauer效应问题中的一个平均值定理[J].物理学报,1962(09):483-485.
[3] 罗辽复,陆埮,杨国琛.论轻子的对称性[J].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63(02):39-45.
[4] 陆埮,杨国琛,罗辽复.中微子的质量[J].物理学报,1964(01):19-32.
[5] 陆埮.Mossbauer 谱线的热致宽[J].物理学报,1964(08):777-784.
[6] 罗辽复,陆埮,杨国琛.μ介子寿命与μ-e对称性的实验限度[J].物理学报,1964(11):1101-1113.
[7] 杨国琛,陆埮,罗辽复.中间玻色子理论II.超子的非轻子衰变[J].物理学报,1966(09):1032-1037.
[8] 杨国琛,罗辽复,陆埮.中间玻色子理论-I.基本假设和对称性[J].物理学报,1966(09):1027-1031.
[9] 陆埮,罗辽复,杨国琛.基本粒子的质量关系和层子相互作用[J].物理学报,1974(01):63-68.
[10] 罗辽复,陆埮.高能正负电子对的湮没与超窄共振粒子的作用[J].物理学报,1975(02):145-150.
[11] 罗辽复,陆埮.奇异粒子的非轻子衰变和层子模型[J].物理学报,1975(02):105-114.
[12] 罗辽复,陆埮.强子碰撞中的轻子直接产生与超窄共振Ψ粒子[J].科学通报,1975(06)282-283.
[13] 罗辽复,陆埮.超窄共振粒子Ψ与μ-e质量差[J].科学通报,1975(07):318-320.
[14] 陆埮,罗辽复.势阱结超导电流的新共振效应[J].物理学报,1975(06):419-430.
[15] 曲钦岳,汪珍如,陆埮,等.脉冲星的统计分析与JP1953[J].科学通报,1976(04):176-177.
[16] 罗辽复,陆埮.强子的内部对称性与超窄共振φ[J].物理学报,1976(02):168-171.
[17] 陆埮,罗辽复.超窄共振粒子J/Φ的产生和蜕变[J].科学通报,1976(12):528-530.
[18] 戴文赛,陆埮,胡佛兴.微观、宏观、宇观[J].物理,1977(01):44-48.
[19] 罗辽复,陆埮.6 GeV共振可能是一个传递反常作用的矢介子?[J].科学通报,1977(03):125-126.
[20] 曲钦岳,汪珍如,陆埮,等.双星x射线源与中子星的自转减速[J].天文学报,1977(01):138-141+143.
[21] 罗辽复,陆埮.和可能存在的第三种中微子[J].科学通报,F1977(07):300-301.
[22] 陈常愉,陆埃.国外电子计数器发展的现状及趋向(兼埮对我国发展电子计数器的看法)[J].电子测量技术,1977(02):32-51.
[23] 罗辽复,陆埮.由磁单极子组成的高自旋介子[J].科学通报,1977(09):396-397.
[24] 陆埮,罗辽复,曲钦岳,等.星系核和类星体的反物质模型[J].科学通报,1977(12):525-526+535.
[25] 陆埮,罗辽复.关于薛定谔方程的一个边值定理[J].自然杂志,1978(01):9.
[26] 罗辽复,陆埮.粲(Charm)粒子的质量谱[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1978(02):174-177.
[27] 陆埮,罗辽复,曲钦岳,等.磁单极子与磁氢[J].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78(01):1-4.
[28] 罗辽复,陆埮.轻子物理-μe问题[J].科学通报,1978(04):200-206
[29] 陆埮,罗辽复.约瑟夫逊效应与势阱结[J].自然杂志,1978(03):149.
[30] 罗辽复,陆埮.一个具有良好高能行为的弱作用理论[J].科学通报,1978(08):474-476+473.
[31] 孙鑫,陆埮,罗辽复.“磁氢原子”的光谱[J].物理学报,1978(04):430-438.
[32] 罗辽复,陆埮.高自旋介子和宇宙线中的多光子事例[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1978(06):562-565.
[33] 罗辽复,陆埮.守恒流与e-μ-t不对称性[J].科学通报,1979(01):12-15.
[34] 陆埮.高能物理与天体物理[J].自然杂志,1979(01):26-29.
[35] 罗辽复,陆埮.弱力和电磁力的统一-纪念爱因斯坦诞辰一百周年和麦克斯韦逝世100周年[J].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79(01):31-47.
[36] 陆埃,罗辽复.宇宙线中观察到的多光子事例可能意味着磁单极子的存在?[J].自然杂志,1979(02):5-6.
[37] 罗辽复,陆埮.守恒流与中性流弱作用[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79(04):23-30.
[38] 杨国琛,陆埮,罗辽复.规范场的集体激发[J].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79(02):152-153.
[39] 陆埮,罗辽复,杨国琛.0真空与Josephson效应[J].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79(02):152.
[40] 罗辽复,陆埮,杨国琛.左右对称的弱电统一理论与S_4对称破缺[J].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79(02):150-151.
[41] 汪珍如,曲钦岳,陆埮,罗辽复.脉冲星射电光度的统计分析[J].天文学报,1979(02):199-203.
[42] 陆埮,汪珍如.晚期恒星与广义相对论[J].自然杂志,1979(07):49+63.
[43] 陆埮.名词解释[J].自然杂志,1980(06):14.
[44] 陆埮,罗辽复,杨国琛.关于中微子天体的进一步讨论[J].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1(01):53-61.
[45] 陆埮.天体物理学的最新课题-第10届得克萨斯国际相对论天体物理学术会议简介[J].自然杂志,1981(04):280.
[46] 陆埮,罗辽复,杨国琛.中微子天体的形成及其结构[J].天文学报,1981(02):207-212.
[47] 罗辽复,陆埮,杨国琛.一个左右对称的大统一理论[J].自然杂志,1981(10):795-796.
[48] 曲钦岳,汪珍如,初一,陆埮.含有反常质子的反常中子星[J].自然杂志,1981(11):879-880.
[49] 曲钦岳,汪珍如,初一,陆埮,含有反常质子的反常中子星[J].科学通报,1981(23):1436-1438.
[50] 陆埮,朱沛巨.中微子静质量在宇宙成团过程中的作用[J].自然杂志,1981(12):952-953.
[51] 陆埮.从牛顿定律到爱因斯坦相对论[J].读书,1982(08):17-18.
[52] 陆埮,朱沛臣.中微子静质量与宇宙成团现象[J].科学通报,1982(08):484-487.
[53] 陆埮.粒子与宇宙[J].自然杂志,1982(05):323-330.
[54] 陆埮.中国天文学会学术会议(序号7):理论天体物理学术讨论会(1983年8月,乌鲁木齐市)[J].天文学进展,1983(01):119-120.
[55] 陆埮.中国天文学会学术会议(序号13):宇宙线与高能天体物理学术讨论会(1984年11月,重庆)[J].天文学进展,1985(01):99.
[56] 王青德,陆埮.中子星内部夸克物质的振动阻尼效应[J].ChineseJournal of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1985 (01): 59-66.
[57] 陆埮.EPR之谜与贝尔定理[J].科学,1985(02):63-67+78.
[58] 陆埮.埮埮宇宙学[J].科技导报,1986(04):49-52.
[59] 陆埮.X射线双星中的准周期振荡-中子星物理中一个新发现的现象[J].科学,1987(04):261-264+319.
[60] 赵刚,赵永恒,黄家声,冯珑珑,黄克谅,彭秋和,陆埮,等.超新星1987A中微子事件的研究[J].天文学报,1988(02):146-152.
[61] 陆埮.中子星的第二类磁场[J].天文学进展,1988(04):265-273.
[62] 须重明,陆埮.影响星系旋转曲线的几个因素[J].Chinese Journal of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1989 (02): 118-122.
[63] 陆埮.一本广义相对论的优秀简明教材-《广义相对论引论》[J].大学物理,1989(10):50.
[64] 陆埮,赵永恒,陆建隆.SN 1987 A内亚毫秒脉冲星可能是一颗老年中子星[J].科学通报,1990(01):48-50.
[65] 陆埮,史天一.脉冲星的γ射线发射与SN1987A 亚毫秒脉冲星[J].中国科学(A辑 数学 物理学 天文学 技术科学),1990(02):177-182.
[66] 陆埮.PSR0535-69-新发现的SN1987A亚毫秒光学脉冲星[J].天文学进展,1990(02):99-108.
[67] 赵永恒,陆埮,陆建隆.SN1987A脉冲星(PSR0535-69)的一些性质[J].天文学报,1990(04):336-341.
[68] 尤峻汉,陆埮,冯珑珑,等.准周期振荡(QPO)天体GX5-1的双分支谱的唯象分析[J].Chinese Journal of Astronomy andAstrophysics,1990(04):299-305.
[69] 陆埮,沙振舜.1990年诺贝尔物理奖与夸克[J].物理实验,1991(01):47-49.
[70] 陆埮.吴健雄和袁家骝的科学贡献[J].物理,1992(12):752-757.
[71] 戴子高,彭秋和,陆埮.强磁场下中子星外壳的组分和状态方程[J] Chinese Journal of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1993(01):1-8.
[72] 戴子高,陆埮,彭秋和.强磁场对吸积中子星壳层中电子俘获反应的影响[J].中国科学(A辑数学物理学 天文学技术科学),1993(04):418-426.
[73] 陆埮.中子星-一个巨大的汤姆逊原子[J].现代物理知识,1993(02):29-32.
[74] 韦大明,陆埮,倪陈平,等.γ爆的磁流管模型[J].Chinese Journalof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1993(02):108-115.
[75] 陆埮,王仲.我们将有更清晰的宇宙图象[J].科学,1993(04):10-11.
[76] 戴子高,陆埮,宋黎明,等.PSR0656+14:X射线辐射的几何效应和冷却意义[J].天文学报,1993(03):225-229.
[77] 武占成,陆埮,宋黎明.γ射线脉冲星Geminga的证认和性质[J].天文学进展,1993(03):188-195.
[78] 陆埮.推荐一本好书-《熵》[J].大学物理,1993(11):48.
[79] 陆埃.中微子是粒子世界中的一个神秘成员-评《中微子之谜》[J].现代物理知识,1993(06):40.
[80] 戴子高,陆埮,彭秋和.中子星外壳层物理:II.强磁场情形[J].天文学进展,1993(04):271-278.
[81] 戴子高,陆埮,彭秋和.中子星外壳层物理:I.无磁场情形[J].天文学进展,1993(04):261-270.
[82] 陆埮,蒋家禹,龚大为,等.单频导纳谱法测量锗硅量子阱的能带偏移[J].物理学报1994(02):289-296.
[83] 宋黎明,陆埮.据COS-B数据证实PSR1055-52为一颗新的y射线脉冲星[J].科学通报,1994(07):672.
[84] 陆埮.从1993年度诺贝尔物理奖说起[J].现代物理知识,1994(02):5-7.
[85] 戴子高,陆埮.奇异星物理的新进展[J].物理学进展,1994(03):327-343.
[86] 宋黎明,陆埮,马宇蒨.一颗新的γ射线脉冲星:PSR0740-28[J].天文学报,1995(02):208-212.
[87] 韦大明,陆埮.γ射线暴的研究进展(III):GRO的最新观测结果及理论模型[J].天文学进展,1995(03):234-248.
[88] 韦大明,陆埮.γ射线暴的研究进展(II):γ暴的辐射机制及能谱形成[J].天文学进展,1995(03):220-233.
[89] 韦大明,陆埮.γ射线暴的研究进展(I):γ暴的观测特征及能源机制[J].天文学进展,1995(03):206-219.
[90] 陆建隆,潘善龙,陆埮.γ射线暴的研究进展(IV):特强γ射线暴和软γ重复暴[J].天文学进展,1996(04):302-314.
[91] 陆埮.中子星-一个巨大的汤姆逊原子[J].现代物理知识,1996(S1):22-25.
[92] 戴子高,陆埮.广义相对论效应对脉冲星γ射线辐射的影响[J].天文学报,1997(01):67-74.
[93] 王仲翔,陆埮.γ射线脉冲星脉冲位相关系的研究[J].天文学报,1997(04):441-445.
[94] 陆埮.吴健雄的主要科学贡献-为纪念吴健雄逝世一周年而作[J].现代物理知识,1998(02):43-44.
[95] 陆埮.γ射线暴研究的重大进展[J].科学,1999(03):13-17+2.
[96] 陆埮.奇异星物理:回顾、现状与展望[A].Workshop on Nuclear Astrophysics-Proceedings of CCAST(World Laboratory)Workshop[C].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1999:11.
[97] 陆埮.奇异星物理发展中的一个故事[J].现代物理知识,2001(03):8-9.
[98] 陆境 γ暴研究新进展-标准模型及后标准效应[J] 天文学进展,2001(02):103-111.
[99] 黄永锋,陆埮.宇宙γ射线暴[J].现代物理知识,2001(06):8-12.
[100] 陆埮,戴子高,γ射线暴的研究概况[J].物理,2001(12):745-751.
[101] 陆埮.埮埮研究生的培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2(04):8-12.
[102] 王祥玉,戴子高,陆埮.γ射线暴的最新研究进展:火球模型、余辉及前身星[J].物理学进展,2002(02):131-162.
[103] 黄永锋,谭长宜,戴子高,陆埮.伽玛射线暴:各向同性火球还是柱形喷流?[J].天文学报,2002(02):169-177.
[104] 宋黎明,陆埮.2002年诺贝尔物理奖[J].现代物理知识,2003(02):6-9.
[105] 陆埮.追忆袁家骝教授[J].科学,2003(02):43-44.
[106] 陆埮.2002年度诺贝尔物理奖[J].大学物理,2003(04)3-7+15.
[107] 宋黎明,陆埮.观测宇宙的新窗口-2002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介绍[J].物理,2003(08):511-514.
[108] 陆埮,罗辽复,王凡,等.怀念核物理学家虞福春教授[J].物理,2003(10):657-658.
[109] 黎卓,戴子高,陆埮.γ射线暴研究概况[J].天文学进展,2003(04):334-369.
[110] 范一中,戴子高,陆埮.内激波火球中e~±的产生、湮灭及再辐射[J].天文学报,2004(01):25-32.
[111] 陆埮.暗物质与暗能量中国天文学会.中国天文学会2004年[A].学术年会论文集[C].中国天文学会,2004:75.
[112] 黄永锋.宇宙伽玛射线暴[A].中国科学院基础研究局、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基于羊八井平台的交叉学科研究”首届研讨会会议文集[C].中国科学院基础研究局、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2004:6.
[113] 陆埮.暗物质与暗能量[A].福建省天文学会.第六届海峡两岸天文推广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福建省天文学会,2004:7.
[114] 陆埮.回忆《科学》的复刊[J].科学,2005(06):5.
[115] 陆埮.世界物理年与诺贝尔奖[J].科技导报,2005(12):1.
[116] 吴雪峰,陆埮.伽玛射线暴与爱因斯坦相对论[J].物理学进展,2006(01):1-21.
[117] 陆埮.爱因斯坦与诺贝尔奖[J].物理,2006(04):259-264.
[118] 陆埮.宇宙幼年的照片-2006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J].物理,2007(03):185-190.
[119] 陆埮.宇宙学与暗能量[J].科学,2007(03):38-41+4.
[120] 陆埮.由“两朵乌云”引起的回忆[J].科学,2007(03):2-3.
[121] 陆埮.吴健雄教授的科学贡献[J].物理,2007(09):681-686.
[122] 黄永锋,陆埮,郑广生.γ-射线暴余辉中的非相对论阶段[J].自然科学进展,2007(10):1321-1330.
[123] 陆埮,罗辽复.宇称不守恒发现半个世纪的回顾[J].科技导报,2007(21):63-68.
[124] 陆埮.悼念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施士元先生[J].物理,2007(12):927-928.
[125] 陆埮.悼念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施士元先生[J].群言,2008(02):24-25.
[126] 董云明,陆埮.Swift时代伽玛暴的观测及研究进展[J].天文学进展,2008(01):41-61.
[127] 陆埮.吴健雄教授的科学贡献[J].物理与工程,2008(02):3-9.
[128] 陆埮.宇宙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前沿[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3):1-6.
[129] 陆埮.恭贺何泽慧院士95华诞[J].现代物理知识,2009(02):63-64.
[130] 陆埮.2009年长江流域观测到的特大日全食[J].科技导报,2009(15):3.
[131] 孔思伟,黄永锋,郑广生,陆埮.GRB 980703射电、光学和红外余辉的数值模拟研究[J].中国科学(G辑:物理学力学天文学),2009(10):1540-1546.
[132] 陆埮.蓬勃发展的宇宙学与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奖[A].中国天文学会.中国天文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手册[C].中国天文学会,2011:1.
[133] 陆埮.纪念何泽慧院士百年华诞[J].现代物理知识,2014(01):13-15.
[134] 陆埮.杨振宁获得的奖项[J].现代物理知识,2014(03):68.
[135] 陆埮.成就辉煌 桃李芬芳-纪念虞福春教授100周年诞辰[J].科学,20142014(04)57-59+4.
英文论文
[1] Yang G C,Luo L F,Lu T. An Intermediate Boson Theory [J].ASemi-monthly Journal of Science(Foreign Language Edition),1966(10):444-446.
[2] Fang L Z,Qu QY,Wang ZR,Lu T, et al. The Structure and Stabilityof the Abnormal Neutron Star[J]. Science in China,Ser.A,1979(02):187-198.
[3] Lu T,Zhu P C. The Massive and the Clustering Phenomena in theUniverse[J].A MonthlyJournal of Science,1983(01):63-68.
[4] QuQY,WangZR,Chu Y and Lu T. The Abnormal Neutron Star with Abnormal Protons-Homogenous Models[J].Science Bulletin,1983(04):493-496
[5] Lu T,Zhao Y H,Is the Newly Discovered Sub-MillisecondLuL.1Pulsar within SN1987AOld Pulsar?[J].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an1990(18):1529-1532.
[6] Lu T,Shi T Y. Gamma-Ray Emission from Pulsars and SN1987A Sub-Millisecond Pulsars[J]. Science in China, 1990,33(10):1230-1237.
[7] Dai Z G,Lu T,Peng Q.The Influence of a Strong Magnetic Field onElectron Capture in the Crust of an Accreting Neutron Star[J]. Sciencein China,Ser.A,1993(11):1358-1367.
[8] Rong J X,Xiao N Y,Lu T. Corrections of rotation of the Galaxy tomeasured P of pulsars [J]. Science in China,1999(04):444-448.
二、著作
[1] 罗辽复,陆埮.基本粒子[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1.
[2] 陆埮,罗辽复.从电子到夸克:粒子物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
[3] 冯端,陆埮.半个世纪的科学生涯:吴健雄袁家骝文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
[4] 陆埮.宇宙:物理学的最大研究对象[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
[5] 陆埮.现代天体物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6] 陆埮.奇异的星星:陆埮科普与随笔[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