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

任继周:中国草业科学开拓者

来源:我是科学人      日期:2022-05-11

原标题 :他是中国草业科学开拓者,98岁仍每天工作6小时却说做得太少

任继周

一位98岁高龄的老人,每天雷打不动地工作6个小时。

电脑屏幕看不清了,就把word的视图比例放大到200%以上。地图拿不稳了,就定制一个地图版的气球,充足了气变成一个特别的“地球仪”。他的书房里摆了数只钟表,只因为觉得时间不够用,要督促自己分秒必争。

他是任继周,中国草业科学奠基人之一,我国草业科学领域首位中国工程院院士。

“从社会取一瓢水,就应该还一桶水”,任继周说只有这样,社会才能发展。而他本人“舀了一瓢水,还没有还够”。

到草原去

1950年,26岁的任继周离开南京,前往兰州。

这段旅程,放到现在,乘高铁大概10个小时。但在当年,任继周夫妇坐了一辆拉器材的卡车,走了21天。70年前的大西北,荒凉萧瑟。但在任继周眼中,甘肃却是一块宝地。这里从湿润到干旱、从低海拔到高海拔,草原类型交错分布,极为复杂。在花一年时间调研摸排后,他更是坚信,这是一个完美的草原标本区。

1956年,他在海拔3000多米的甘肃省天祝县乌鞘岭马营沟建立了我国第一个高山草原试验站,虽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那只有两顶帐篷。

“不到具体的环境里,就不知道草原变化的规律。”任继周说。虽然“具体的环境”里,吃饭时的配菜经常是盐碱水腌制的韭菜;衣物要用666粉溶液浸泡晒干后再穿,只为对付虱子和蚊虫。甚至高原上夜晚寒冷,为了保护实验需要的蒸馏水瓶不被冻裂,他和同事还经常把瓶子抱在被窝里睡觉……

任继周却不以为苦,还自豪地说:做试验的时候,山上山下一天走100多里路也不觉得累,“走路的本领一般人比不了”。

有了这样的精气神,任继周也做出了不一般的工作。

他率先在我国开展高山草原定位研究,建立了一整套草原改良利用理论体系和技术措施;创建的草原气候—土地—植被综合顺序分类法,至今仍为世界唯一适用于全球草地的分类系统;提出的草原生产能力评定指标——畜产品单位,被国际权威组织用以统一评定世界草原生产能力……

这令他蜚声国际。1981年,一所美国大学对他发出了高薪聘请,并承诺解决他爱人的工作。但他却舍不得离开西北。

当年决定来甘肃时,导师王栋曾给他这样的赠言:与牛羊同居,与鹿豕同游;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他踏踏实实地做到了。

任继周

种草与种粮

“我想改善国民营养”,这是任继周选择畜牧专业的初心,“一定要把营养搞好,才有一个好的民族,健康的民族”。

国民营养要怎么改善?农业要过关,动物性食品要充足。

站在他的专业立场,通过调研,他发现由于过度放牧,草原上有些地方被踩得过于“皮实”,根须处不透气、不透水,很难长出新草、好草。为此,他在20世纪60年代研制出第一代草原划破机——燕尾犁,提高了草原的生产能力,缓解了当地畜牧业的“口粮”问题。

任继周所思考的问题,远非一张犁能根治的。

畜牧业与草原如何和谐共处?

种草与种粮之间真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吗?

任继周发现,或许可以尝试一种新的思路,比如草地农业。在这个系统里,他划出了四个生产层次,可以通俗地理解为:

前植物生产层,以生态效益为主,功能为涵养水源、自然保护、风景旅游等;

植物生产层,指向传统农业,包括牧草、作物、蔬菜、瓜果、林木等;

动物生产层,产出乳、肉、蛋、皮毛等动物性产品;

后生物生产层,则对植物和动物产品进行加工、流通与分配,实现产品社会化。

也就是“大粮食”概念。这就要提到我国当前不得不面对的现状:草地面积比耕地面积多三倍多;家畜饲料是人口粮的2.5倍,饲料消费已超过谷物总消费量的40%。

2013年,任继周联合8位院士向中央决策部门提交了“关于我国从‘耕地农业’向‘粮草兼顾’结构转型的建议”。

任继周认为,食物结构的更新,意味着农业结构也应有所调整。比如,实施草粮结合、草林结合、草菜结合、草棉结合等。他在甘肃庆阳早就做过类似的试验,事实证明,草粮轮种并没有令粮食减产,反而粮食单产增加了60%,肥料用量减少了三分之一,水用量节约了17%,经济效益更是增加了一倍。

但他同时也强调,这并不是种粮和种草的争夺战。而是想要在草地农业的框架内,因地制宜,优化布局,一方面发挥各类农用土地的生产潜势,另一方面也缓解农业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现状。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一个农业伦理学问题。也是任继周近年来一直关注的问题。

2014年秋,经过多年准备,“农业系统发展史”与“农业伦理学”课程在兰州大学开设。当时90岁的任继周,全程站在讲台上,讲完了一个小时的“农业伦理学”第一课。

“我能做的工作太少了”,任继周坦诚地说,这不是他在“假谦虚”。虽然由他主编的国内首部农业伦理学教材《中国农业伦理学概论》已经在2021年发布,但他仍然担心农业伦理学的理论基础是否已经扎实,能不能与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匹配。

“我担心有一天人不在了,书还没写完。”任继周说。

更多科学家资讯,请点击

为真实全面展现新中国科技发展历史,收集保存反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经历的宝贵资料,特邀请您向采集工程捐献传记、证书、信件、手稿、著作等学术成长过程相关的各类资料。2021年采集工程项目申报现已启动,火热报名中!

详细

任继周:中国草业科学开拓者

来源:我是科学人 日期:2022-05-11

原标题 :他是中国草业科学开拓者,98岁仍每天工作6小时却说做得太少

任继周

一位98岁高龄的老人,每天雷打不动地工作6个小时。

电脑屏幕看不清了,就把word的视图比例放大到200%以上。地图拿不稳了,就定制一个地图版的气球,充足了气变成一个特别的“地球仪”。他的书房里摆了数只钟表,只因为觉得时间不够用,要督促自己分秒必争。

他是任继周,中国草业科学奠基人之一,我国草业科学领域首位中国工程院院士。

“从社会取一瓢水,就应该还一桶水”,任继周说只有这样,社会才能发展。而他本人“舀了一瓢水,还没有还够”。

到草原去

1950年,26岁的任继周离开南京,前往兰州。

这段旅程,放到现在,乘高铁大概10个小时。但在当年,任继周夫妇坐了一辆拉器材的卡车,走了21天。70年前的大西北,荒凉萧瑟。但在任继周眼中,甘肃却是一块宝地。这里从湿润到干旱、从低海拔到高海拔,草原类型交错分布,极为复杂。在花一年时间调研摸排后,他更是坚信,这是一个完美的草原标本区。

1956年,他在海拔3000多米的甘肃省天祝县乌鞘岭马营沟建立了我国第一个高山草原试验站,虽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那只有两顶帐篷。

“不到具体的环境里,就不知道草原变化的规律。”任继周说。虽然“具体的环境”里,吃饭时的配菜经常是盐碱水腌制的韭菜;衣物要用666粉溶液浸泡晒干后再穿,只为对付虱子和蚊虫。甚至高原上夜晚寒冷,为了保护实验需要的蒸馏水瓶不被冻裂,他和同事还经常把瓶子抱在被窝里睡觉……

任继周却不以为苦,还自豪地说:做试验的时候,山上山下一天走100多里路也不觉得累,“走路的本领一般人比不了”。

有了这样的精气神,任继周也做出了不一般的工作。

他率先在我国开展高山草原定位研究,建立了一整套草原改良利用理论体系和技术措施;创建的草原气候—土地—植被综合顺序分类法,至今仍为世界唯一适用于全球草地的分类系统;提出的草原生产能力评定指标——畜产品单位,被国际权威组织用以统一评定世界草原生产能力……

这令他蜚声国际。1981年,一所美国大学对他发出了高薪聘请,并承诺解决他爱人的工作。但他却舍不得离开西北。

当年决定来甘肃时,导师王栋曾给他这样的赠言:与牛羊同居,与鹿豕同游;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他踏踏实实地做到了。

任继周

种草与种粮

“我想改善国民营养”,这是任继周选择畜牧专业的初心,“一定要把营养搞好,才有一个好的民族,健康的民族”。

国民营养要怎么改善?农业要过关,动物性食品要充足。

站在他的专业立场,通过调研,他发现由于过度放牧,草原上有些地方被踩得过于“皮实”,根须处不透气、不透水,很难长出新草、好草。为此,他在20世纪60年代研制出第一代草原划破机——燕尾犁,提高了草原的生产能力,缓解了当地畜牧业的“口粮”问题。

任继周所思考的问题,远非一张犁能根治的。

畜牧业与草原如何和谐共处?

种草与种粮之间真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吗?

任继周发现,或许可以尝试一种新的思路,比如草地农业。在这个系统里,他划出了四个生产层次,可以通俗地理解为:

前植物生产层,以生态效益为主,功能为涵养水源、自然保护、风景旅游等;

植物生产层,指向传统农业,包括牧草、作物、蔬菜、瓜果、林木等;

动物生产层,产出乳、肉、蛋、皮毛等动物性产品;

后生物生产层,则对植物和动物产品进行加工、流通与分配,实现产品社会化。

也就是“大粮食”概念。这就要提到我国当前不得不面对的现状:草地面积比耕地面积多三倍多;家畜饲料是人口粮的2.5倍,饲料消费已超过谷物总消费量的40%。

2013年,任继周联合8位院士向中央决策部门提交了“关于我国从‘耕地农业’向‘粮草兼顾’结构转型的建议”。

任继周认为,食物结构的更新,意味着农业结构也应有所调整。比如,实施草粮结合、草林结合、草菜结合、草棉结合等。他在甘肃庆阳早就做过类似的试验,事实证明,草粮轮种并没有令粮食减产,反而粮食单产增加了60%,肥料用量减少了三分之一,水用量节约了17%,经济效益更是增加了一倍。

但他同时也强调,这并不是种粮和种草的争夺战。而是想要在草地农业的框架内,因地制宜,优化布局,一方面发挥各类农用土地的生产潜势,另一方面也缓解农业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现状。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一个农业伦理学问题。也是任继周近年来一直关注的问题。

2014年秋,经过多年准备,“农业系统发展史”与“农业伦理学”课程在兰州大学开设。当时90岁的任继周,全程站在讲台上,讲完了一个小时的“农业伦理学”第一课。

“我能做的工作太少了”,任继周坦诚地说,这不是他在“假谦虚”。虽然由他主编的国内首部农业伦理学教材《中国农业伦理学概论》已经在2021年发布,但他仍然担心农业伦理学的理论基础是否已经扎实,能不能与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匹配。

“我担心有一天人不在了,书还没写完。”任继周说。

更多科学家资讯,请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