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

山东科技大学宋振骐院士事迹介绍

作者:吴彦策      来源:山东省教育厅      日期:2017-03-30

宋振骐(1935年~ ),湖北省武汉市人,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专家,中国“实用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理论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创造性地建立了“以岩层运动为中心”,包括岩层运动和矿山压力的预测预报、控制设计(决策)和控制效果判断为一体的理论体系,在建立和完善“以岩层运动为中心”的“实用矿山压力理论”,以及在应用该理论指导煤矿安全生产及机械化发展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1957年8月毕业于采煤工程系地下开采专业,1979年组建了中国煤炭系统高等院校第一个“矿山压力和岩层控制工程”研究和实践的山东矿业学院(山东科技大学前身)矿山压力研究所,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1992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煤炭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攻关表彰等奖励,先后被授予“全国煤炭工业劳动模范”、“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当选第八届、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先后担任国际岩石力学学会(ISRM)中国组成员,国际岩石力学局(IBSM)成员,中国煤炭工业劳动保护学会常务理事,顶板防治专业委员会主任等职务。

一、为国为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对于中国是一段极不太平的岁月,抗战爆发,中国人民颠沛流离,饱受战争、疾病和饥饿之苦。1935年3月10日,湖北汉阳兵工厂一个普通工人家庭里传出了一声啼哭声,一个被家人寄予无限希望的瘦弱孩子——汤学光呱呱坠地!谁也不会想到这个吮吸着指头的小孩竟会与日后中国数千万采煤工人的生命安全联系到一起。

苦厄的年代让年幼的汤学光提前感受到了生活的艰辛,随着国民党节节败退,父亲的工厂也内迁,他跟随父母辗转于鄂、桂、黔等地,其童年和少年时代也正是在这战争的水深火热中度过的,多年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使得年幼的他痛苦却又深刻地认识到国家贫穷、落后、软弱就要挨打,国家的兴衰与个人的命运紧密相连。那时他就时常带着弟弟上山采摘能够填饱充饥的东西,有时家里实在无法度日,他就到当地的食堂中求得人家的允许,从饭桌上和剩菜缸中捞取残羹拿回家,捞拣点相对好些的留给弟弟,自己则依靠剩下的充饥。

后来,举家来到重庆后,为生活所迫,一家人不得不靠拾柴、捡煤渣过日子,他至今还记得为了能多捡煤渣,滚烫的泛着红红的烈焰煤渣时常碰触到他那稚嫩的手脚,像烙铁一样,滋滋声响,缕缕青烟从自己手脚上升腾。往往生活的艰辛可能会毁灭一个人,也可能会成就一个人,宋振骐恰恰属于后者,生活的不幸无形之中砥砺出他坚强不屈的性格和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1946年,为了能够让他得到读书的机会,父母将他过继给重庆子弟小学的教师宋鸿福,从此他改名——“宋振骐”。

1953年,17岁的宋振骐怀着翻身的喜悦和献身“与千变万化的地层作斗争”的煤炭事业的想法,在高考志愿书的三栏里毫不犹豫地都填上了“采矿工程”!最终他如愿以偿地考取了新中国第一所煤炭高等学府——北京矿业学院(现中国矿业大学),开始了他精彩的大学生活。

   那时煤矿井下工作条件比较艰苦,因此选择采矿专业的人少之又少,但时任北京矿业学院院长的吴子牧一句话“艰苦和有危险的事业才是祖国人民最需要的,敢于献身的青年人也是最光荣的!”却深深地激励了青年时期的宋振骐,他暗暗立下了为艰苦光荣的煤炭事业奋斗终生的志向。

后来在唐山矿实习的时候,宋振骐进一步深刻体会到了真实的矿山:脏、乱、差,黑、险、苦,才意识到了现实中的煤矿怎能用一个单纯的危险来概括:乌黑的世界,让人窒息的煤尘,超负荷的体力劳动,随时可能冒落的岩层,让每一个工人随时都在与命运“赌博”。一天,在井下实习的他,被突然冒落的顶板碎石困住了,处境十分危险,在场的工人却不顾自身的安危前来救他。宋振骐被深深地打动了:“全国那么多矿工,他们随时随地都可能遇到这样那样的危险,为了千百万矿工的安全,我这个学采煤的有责任啊!”他和几个同学一道给周恩来总理写了一封信,表示要为煤矿的安全生产奋斗一辈子。不久,周恩来总理办公室回信转达了周总理的问候,高度赞扬了他们热爱煤矿和煤矿工人的感情。同学们激动了,宋振骐的心里也久久不能平静。

巴尔扎克曾经说过:苦难是人生的导师。宋振骐始终认为,正是其人生中一次又一次的苦难经历促使其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为国为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使之为一个宏伟的目标奋斗终生。

二、脚踏实地的科学学风

珍惜来之不易的在高等院校学习的机会,宋振骐如饥似渴地学习着每一门课程,特别是数学、力学。一个优秀的科学家应该具有独立的思考能力,不能总是跟着别人的思路走。宋振骐十分注意对学习方法的研究,喜欢思考、类比、归纳、推演。在做一个抛体力学题时,他会主动同时运用运动学、动力学和能量守恒原理三种方法求解,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在学理论力学时,由平面运动刚开始进入刚体转动,他就推出了刚体转动的运动学、动力学和能量原理的全部方程式,本以为是自己的发现和创造,后来一看书,才知道书上全部都有。虽然觉得自己的表现好无知,但是却锻炼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1956年是中国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年初中共中央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年轻的宋振骐参与组织成立了“学生科学技术小组”,自己则担任了北京矿业学院第一届学生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同年他和班里的同学自编自演的反映“不读死书、不死读书”的快板剧《不做啃书匠》几乎演遍北京市的大学和中学,在怀仁堂纪念“12·9”运动演出后,受到周恩来总理亲自接见。

1957年8月,宋振骐走上人民教师的讲台。在为师治学当中,他特别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始终坚持带领学生深入煤矿生产第一线,特别是那些比较艰苦、有一定危险和需要有创造性活动的地方学习、劳动,从事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先后开设了《采场矿山压力》、《矿山岩体力学》、《实用矿山压力与层岩控制》等课程,自己编写教材,将自己的科研实践写入教材,努力开始了科研反哺教学的摸索和实践。

在1958年至1962年全国水力采煤机械化高潮中,他带领学生参加了第一个水采矿井的试生产,在淮南谢一矿首先系统地开展了水采顶板活动规律的实测研究,期间在1959年还完成《采煤学》水力开采部分主编任务。1960年由于水力开采方法及顶板运动规律研究和教学改革方面的工作成绩被评为院及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并出席北京市文教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

为使煤矿工人脱离顶板垮塌事故的威胁,宋振骐与同事们不断进行艰苦的顶板活动实测研究,甚至在“十年动乱”时期也没有间断。1977年筹备并参加了“煤炭部矿压理论讨论会”,在会上发表了《以岩层运动为中心的矿山压力理论纲要》和有关研究成果。会后,根据时任煤炭部技术委员会主任何以瑞及时任煤炭研究院院长范维唐等领导同志的指示,建立中国第一所中国特色的矿压实验室——山东矿业学院“矿山压力研究室”。1978年深入山东、吉林、四川、黑龙江等省局矿,就完善“以岩层运动为中心的矿压理论”,研制有关测试手段进行控制实践,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工作。同年创造性地研制了矿山压力机械模拟实验台、顶板事故模拟实验台等实验装备,为发展矿山压力实验研究做出了贡献。这些成就使该研究所成为中国煤炭系统受到特别表彰的十个“双文明红旗单位”之一(是当时科教系统唯一获得该称号的单位)。在1990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等学校科技工作大会上,矿压研究所被授予“全国高校科技先进集体”的称号(是当时煤炭系统唯一获得该称号的单位)。

手段是理论的载体,生产现场掌握更多的科学理论又有利于掌握手段和认识机理,两者是并行不悖的。带着这种思想,宋振骐风尘仆仆地南下北上,足迹几乎遍及全国所有产煤省市的局矿学校和研究单位,去宣传和实践矿山压力理论,指导现场煤炭开采,所到之处都受到热情的欢迎,大家亲切的称其为矿山“号脉”的“老中医”。[cms4j:nextpage]

三、求真探索的科学精神和敢于创新的科学勇气

矿山压力理论的研究,在国外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而中国20世纪50年代才刚刚起步。从1953年迈入矿院学堂到工作以后,宋振骐研究了很多学者同行的各种理论假说,去粗取精,决心从“动”的观念出发,解决顶板压力预测预报的问题。当时脚下是一片空白,没有理论,没有数据,什么都没有,于是到生产现场总结探索各种经验教训,分析研究了以前数百起重大顶板垮塌事故,整理分析了数以百万计的观察数据。

1965年到1968年期间,开滦局范各庄矿为了探究采场上覆岩层运动规律,保持着一股求真探索的科学精神,在当时施工环境和施工机具等条件异常艰难的情况下,在十多个工作面之上打了七个钻孔,每个孔设有十几个测点,测出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由于“十年动乱”被搁置了五六年之后被他发现。他利用带领学生在范各庄矿实习之机认真地分析研究了所有资料,由此撰写出《采场上覆岩层运动的基本规律》论文,奠定了他的矿压理论基础。宋振骐认准了现场,在峰峰、平顶山、淮南、开滦,无数个工作面上留下了他的足迹。

1974年炎夏,宋振骐来到开滦赵各庄煤矿,他带领学生联合矿上的工程技术人员起早贪黑,顽强攻关,苦干了两个多月,分析了50000多个数据,从实践和数据中初步摸索出岩层运动的规律,写出了《范格庄矿上覆岩运动的基本规律》的论文,为创造性地提出新的矿压理论打下了基础。

探求真理的旅途没有终点,宋振骐一刻也没有停下求索的脚步。后来他再下开滦,来到了林西矿井下。数百米的地层深处,“咣咣、嘎嘎”的板炮声此起彼伏。顶板来压了!宋振骐心头一喜,强令学生和工人撒离,自己却掏出秒表,向前一趴,迅速向老塘(采空区)爬去。周围人都被这突如其来的危险吓得目瞪口呆,大家一起喊让宋老师不要进去,可宋振骐却好像什么也没听到,什么也没想到,他现在要的只是顶板来压这一关键时刻的数据!事后,他的一个学生说:“当时我真怀疑宋老师‘疯’了,为了一个数据,他真可以不要命啊!”现场一位老工人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逢人便说:“像宋老师这样的人我见得不多。他不知疲倦,不怕风险地战斗在现场,这样干事业,哪能不成功!”

1976年,兖州局南屯矿的井下工作面发生多次塌跨事故。在山东煤管局的领导下,组成了由宋振骐为组长的“顶板工作组”,在南屯的5个月里,他有4个月都坚持在井下一线,抢夺测到了数以十万计的顶板动态信息数据,就像中医“号脉”一样,在井下探测矿压的变化规律。宋振骐当选院士后,在给学生做报告中,还经常教育学生说:“现场是苦、是累,可苦点、累点怕什么?苦,苦出本事来了;累,累出成果来了!”他整理分析了数以百万计的数据,硬是从现场找到了顶板运动和破碎的规律,并对支柱的工作状况及实际支撑能力等技术细节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一套“面目一新、独树一帜”的顶板控制理论诞生了。这套理论指出:采场顶板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就像天气预报一样,来压的时间、压力的大小是可以预测预报的。

20个世纪70年代末,中国矿压仪器可以说是一片空白,有钱却无处买仪器。宋振骐果断提出:“没有就自己造!”,怀着“动员工农千百万,同心干!”的壮志豪情,动员了一大批物理、机电、计算机专业的老师和研究生,组成联合课题组,日夜奋战,先后完成了CH-50型压力盒、KY-82型岩层动态仪、DCC-1型遥测仪、DK-Ⅱ支柱质量监测仪、SY-50、SY-60型支柱测力计等一大批矿用仪器仪表的研制工作。为了让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为现场服务,宋振骐倡导联合十几个单位把科研、教学、设计、制造、销售串成一体,组织成一个联合体,80年代中期,宋振骐领导的仪器工厂生产了全国近75%的矿压仪器。多年来,他带领矿压研究所的同志利用自己的理论成果和监测手段,对中国事故严重的局矿的近百个工作面进行顶板预测预报和控制实践,取得了成功的控制效果,同时研究所结合中国国情研制的支护装备对保证现场支护有效工作和掘进机械化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当别人为宋振骐的成功欢呼时,他又带起了行囊,向新的科研项目进发,轻型半卸载自移支架、内循环外加载单体支柱、轻型炮采单体液压支柱等样品陆续投入生产。北京矿务局门头沟矿有几十年的开采历史,20世纪20年代英国人开采时留房柱,50年代苏联专家改成刀柱,这种方法不仅丢煤多,坑木消耗大,而且经常发生事故。有一次产生了3.5级的冲击地压,连市里的人都感到了震动。1984年,宋振骐接受了协助改革采煤方法的任务。有个好心的同志劝他:“老宋啊,这可是几十年没啃下的硬骨头,小心毁了名声!”此中情况宋振骐比谁都清楚,但他不愿把难题留给后人。当年的5月4日,宋振骐带着一班人进矿了。经过一番艰苦的探索,改革采煤方法成功了。一位老矿工激动地说:“咱们中国人就是有志气、有能力,外国人打怵的事,宋老师愣是把它办成了!”

1980年,吉林省通化矿务局松树镇煤矿发生了震惊全国的瓦斯爆炸事件,宋振骐在事故现场,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研究。在局里组织的报告会上,他几乎在吼:“事故的教训告诉我们,要抓科学,而不是抓人。事故的根源在哪里?在于顶板管理和采煤方法的落后!”他带着学生,和工人一起,将刀柱采煤改为长臂连续推进采煤,巷道的风通畅了,避免了瓦斯的聚集,并较好地控制了坚硬的顶板,年产量一下子由18万吨提高到40万吨,坑木消耗每万吨下降230立方米,煤层回采率提高了30%,获直接经济效益539万元。

在经历了矿井下的生死考验、学术界的激烈争论、工程上的成功实践和理论上的艰苦探索后,宋振骐的“实用矿山压力理论体系”已逐步形成并日趋完善,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煤炭部1984年召开的矿压理论评议会指出,宋振骐的理论“方向对头,自成体系,指导生产效果明显”。煤矿工程技术界认为宋振骐的理论“结合中国的国情,符合现场实际”,“是对传统的突破”,“为指导煤矿安全生产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宋振骐也应邀到美国、保加利亚、俄罗斯、印度、德国、日本、波兰、瑞典等国家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讲学,而他一手创建的矿压研究所也先后接待了来自美国、德国、俄罗斯、英国、波兰、日本、法国等10多个国家从事岩石力学和岩层控制研究的学者、专家和代表团的访问。波兰、前苏联的学者称赞宋振骐是“值得中国自豪的专家”,德国威尔克教授称矿压研究所的成果“不仅在中国是先进的,在国际上也是先进的”。世界著名学者和专家埃维林博士在参观矿压所后的来信中说:“非常高兴地看到了您在岩石力学和岩层控制方面卓有成效的工作。我可以肯定,就像我们研究所(德国埃森采矿研究中心)为德国采矿工业起着重要作用一样,贵所(矿山压力研究所)将会为中国采矿工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1999年5月,印度巴兰布引进了中国的综采支架,由于顶板坚硬,井下一直不能正常生产。宋振骐作为印度外聘主要技术专家,提出了正确的支架阻力计算方法和相应的顶板处理措施,成功地控制住了顶板。宋振骐还参加了中国第一个海下放顶煤安全高效开采工作面的试采和正规开采研究,无论产量、效益、生产机械化和管理自动化程度上取得的成果,都是世界其他国家没有达到过的。他担任技术顾问和支持评估鉴定的郑州煤机厂和神华集团共同研发的6.3米液压支架投入使用,这是目前世界上已投入使用、工作阻力最大、支护高度最高、适应煤层变化最大的液压支架,并创下了月产109万吨的世界纪录。他在同煤集团塔山矿22米特厚煤层综放开采研究项目取得了安全推进1200米、平均月产90万吨、年生产能力突破1000万吨的重大突破性成果,在当今世界也可说是绝无仅有的。

四、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殚精竭虑

在高等学校发展中,宋振骐坚持高校既要拓展办学空间,提供人才培养平台,又要重视“内涵建设”,加强高校校风、教风、学风建设的理念。作为人才强国战略的积极呼吁者,十余年来,他先后应邀到全国几十所高校和省市干部及企业领导学习班上就“高等教育与人才强国战略”、“知识经济时代特征和人才强国战略”等作专题报告,支持、宣传和实践“人才强国”战略。

他求贤若渴、爱生如子、惜才如命,拿出自己的积蓄,设立“院士奖学金”,每年资助贫困优秀大学生,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并鼓励他们好好学习科学理论,积极创新,今后为祖国建设要多出一份力。对于青年人的鼓励宋振骐更是不遗余力的培养,他秉承着毛泽东主席的“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的思想,为年轻人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宋振骐讲求资源共享,对于研究成果都是主动公开,让其他人来批评、指正、研究、发展。

宋振骐为中国“人才强国”梦奔走着,年逾古稀仍不忘教育大业。2009年9月7日,宋振骐应邀在南开中学演讲,激情演讲赢得现场观众一次又一次的掌声。宋振骐鼓励学生们不要死读书,重视锻炼身体,要想提高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需要进行大胆改革,高等教育应落实和扩大高等办学自主权。

正是凭着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科学、教育的不断追求让宋振骐上下求索,天问的路上,生命融入了人类科学的发展。

为中国煤炭事业和煤炭教育奋斗了几十年,宋振骐也已是华发满头。当他看到煤矿还有很多安全问题等着解决,他心急如焚,身先士卒,走南闯北,在解决了煤矿一个个难题的同时,带出了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

至今,宋振骐心里放不下两件大事:一个是煤炭生产安全和科技水平的提高,一个是人才的培养。为了全国一万多个煤矿的安全生产和中国煤炭技术水平的提高,他殚精竭虑,不懈科研攻关,坚持产学研结合,把年轻人推向科研和生产实践的前沿;为了培养更多的人才,实现科技强国,他诲人不倦,呼吁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努力培养更多的创新性人才,为中国和世界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

精神矍铄,步履稳健,行色匆匆,已近八十岁高龄的宋振骐珍惜着生命每一秒钟,他要把自己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传给更多的年轻人。他说自己不可能停下脚步,因为他明白肩上的责任,他要对得起院士和一名人民教师的荣誉。他仍在奔波于全国各地,在中央建设创新型国家、2020年实现全民共享小康社会的进军号角中,带领一大批年轻人正迈着新的步伐,为继续探索着地下黑色宝藏的秘密而乐此不疲,继续奋斗。

为真实全面展现新中国科技发展历史,收集保存反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经历的宝贵资料,特邀请您向采集工程捐献传记、证书、信件、手稿、著作等学术成长过程相关的各类资料。2021年采集工程项目申报现已启动,火热报名中!

详细

山东科技大学宋振骐院士事迹介绍

作者:吴彦策 来源:山东省教育厅 日期:2017-03-30

宋振骐(1935年~ ),湖北省武汉市人,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专家,中国“实用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理论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创造性地建立了“以岩层运动为中心”,包括岩层运动和矿山压力的预测预报、控制设计(决策)和控制效果判断为一体的理论体系,在建立和完善“以岩层运动为中心”的“实用矿山压力理论”,以及在应用该理论指导煤矿安全生产及机械化发展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1957年8月毕业于采煤工程系地下开采专业,1979年组建了中国煤炭系统高等院校第一个“矿山压力和岩层控制工程”研究和实践的山东矿业学院(山东科技大学前身)矿山压力研究所,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1992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煤炭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攻关表彰等奖励,先后被授予“全国煤炭工业劳动模范”、“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当选第八届、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先后担任国际岩石力学学会(ISRM)中国组成员,国际岩石力学局(IBSM)成员,中国煤炭工业劳动保护学会常务理事,顶板防治专业委员会主任等职务。

一、为国为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对于中国是一段极不太平的岁月,抗战爆发,中国人民颠沛流离,饱受战争、疾病和饥饿之苦。1935年3月10日,湖北汉阳兵工厂一个普通工人家庭里传出了一声啼哭声,一个被家人寄予无限希望的瘦弱孩子——汤学光呱呱坠地!谁也不会想到这个吮吸着指头的小孩竟会与日后中国数千万采煤工人的生命安全联系到一起。

苦厄的年代让年幼的汤学光提前感受到了生活的艰辛,随着国民党节节败退,父亲的工厂也内迁,他跟随父母辗转于鄂、桂、黔等地,其童年和少年时代也正是在这战争的水深火热中度过的,多年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使得年幼的他痛苦却又深刻地认识到国家贫穷、落后、软弱就要挨打,国家的兴衰与个人的命运紧密相连。那时他就时常带着弟弟上山采摘能够填饱充饥的东西,有时家里实在无法度日,他就到当地的食堂中求得人家的允许,从饭桌上和剩菜缸中捞取残羹拿回家,捞拣点相对好些的留给弟弟,自己则依靠剩下的充饥。

后来,举家来到重庆后,为生活所迫,一家人不得不靠拾柴、捡煤渣过日子,他至今还记得为了能多捡煤渣,滚烫的泛着红红的烈焰煤渣时常碰触到他那稚嫩的手脚,像烙铁一样,滋滋声响,缕缕青烟从自己手脚上升腾。往往生活的艰辛可能会毁灭一个人,也可能会成就一个人,宋振骐恰恰属于后者,生活的不幸无形之中砥砺出他坚强不屈的性格和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1946年,为了能够让他得到读书的机会,父母将他过继给重庆子弟小学的教师宋鸿福,从此他改名——“宋振骐”。

1953年,17岁的宋振骐怀着翻身的喜悦和献身“与千变万化的地层作斗争”的煤炭事业的想法,在高考志愿书的三栏里毫不犹豫地都填上了“采矿工程”!最终他如愿以偿地考取了新中国第一所煤炭高等学府——北京矿业学院(现中国矿业大学),开始了他精彩的大学生活。

   那时煤矿井下工作条件比较艰苦,因此选择采矿专业的人少之又少,但时任北京矿业学院院长的吴子牧一句话“艰苦和有危险的事业才是祖国人民最需要的,敢于献身的青年人也是最光荣的!”却深深地激励了青年时期的宋振骐,他暗暗立下了为艰苦光荣的煤炭事业奋斗终生的志向。

后来在唐山矿实习的时候,宋振骐进一步深刻体会到了真实的矿山:脏、乱、差,黑、险、苦,才意识到了现实中的煤矿怎能用一个单纯的危险来概括:乌黑的世界,让人窒息的煤尘,超负荷的体力劳动,随时可能冒落的岩层,让每一个工人随时都在与命运“赌博”。一天,在井下实习的他,被突然冒落的顶板碎石困住了,处境十分危险,在场的工人却不顾自身的安危前来救他。宋振骐被深深地打动了:“全国那么多矿工,他们随时随地都可能遇到这样那样的危险,为了千百万矿工的安全,我这个学采煤的有责任啊!”他和几个同学一道给周恩来总理写了一封信,表示要为煤矿的安全生产奋斗一辈子。不久,周恩来总理办公室回信转达了周总理的问候,高度赞扬了他们热爱煤矿和煤矿工人的感情。同学们激动了,宋振骐的心里也久久不能平静。

巴尔扎克曾经说过:苦难是人生的导师。宋振骐始终认为,正是其人生中一次又一次的苦难经历促使其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为国为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使之为一个宏伟的目标奋斗终生。

二、脚踏实地的科学学风

珍惜来之不易的在高等院校学习的机会,宋振骐如饥似渴地学习着每一门课程,特别是数学、力学。一个优秀的科学家应该具有独立的思考能力,不能总是跟着别人的思路走。宋振骐十分注意对学习方法的研究,喜欢思考、类比、归纳、推演。在做一个抛体力学题时,他会主动同时运用运动学、动力学和能量守恒原理三种方法求解,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在学理论力学时,由平面运动刚开始进入刚体转动,他就推出了刚体转动的运动学、动力学和能量原理的全部方程式,本以为是自己的发现和创造,后来一看书,才知道书上全部都有。虽然觉得自己的表现好无知,但是却锻炼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1956年是中国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年初中共中央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年轻的宋振骐参与组织成立了“学生科学技术小组”,自己则担任了北京矿业学院第一届学生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同年他和班里的同学自编自演的反映“不读死书、不死读书”的快板剧《不做啃书匠》几乎演遍北京市的大学和中学,在怀仁堂纪念“12·9”运动演出后,受到周恩来总理亲自接见。

1957年8月,宋振骐走上人民教师的讲台。在为师治学当中,他特别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始终坚持带领学生深入煤矿生产第一线,特别是那些比较艰苦、有一定危险和需要有创造性活动的地方学习、劳动,从事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先后开设了《采场矿山压力》、《矿山岩体力学》、《实用矿山压力与层岩控制》等课程,自己编写教材,将自己的科研实践写入教材,努力开始了科研反哺教学的摸索和实践。

在1958年至1962年全国水力采煤机械化高潮中,他带领学生参加了第一个水采矿井的试生产,在淮南谢一矿首先系统地开展了水采顶板活动规律的实测研究,期间在1959年还完成《采煤学》水力开采部分主编任务。1960年由于水力开采方法及顶板运动规律研究和教学改革方面的工作成绩被评为院及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并出席北京市文教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

为使煤矿工人脱离顶板垮塌事故的威胁,宋振骐与同事们不断进行艰苦的顶板活动实测研究,甚至在“十年动乱”时期也没有间断。1977年筹备并参加了“煤炭部矿压理论讨论会”,在会上发表了《以岩层运动为中心的矿山压力理论纲要》和有关研究成果。会后,根据时任煤炭部技术委员会主任何以瑞及时任煤炭研究院院长范维唐等领导同志的指示,建立中国第一所中国特色的矿压实验室——山东矿业学院“矿山压力研究室”。1978年深入山东、吉林、四川、黑龙江等省局矿,就完善“以岩层运动为中心的矿压理论”,研制有关测试手段进行控制实践,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工作。同年创造性地研制了矿山压力机械模拟实验台、顶板事故模拟实验台等实验装备,为发展矿山压力实验研究做出了贡献。这些成就使该研究所成为中国煤炭系统受到特别表彰的十个“双文明红旗单位”之一(是当时科教系统唯一获得该称号的单位)。在1990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等学校科技工作大会上,矿压研究所被授予“全国高校科技先进集体”的称号(是当时煤炭系统唯一获得该称号的单位)。

手段是理论的载体,生产现场掌握更多的科学理论又有利于掌握手段和认识机理,两者是并行不悖的。带着这种思想,宋振骐风尘仆仆地南下北上,足迹几乎遍及全国所有产煤省市的局矿学校和研究单位,去宣传和实践矿山压力理论,指导现场煤炭开采,所到之处都受到热情的欢迎,大家亲切的称其为矿山“号脉”的“老中医”。[cms4j:nextpage]

三、求真探索的科学精神和敢于创新的科学勇气

矿山压力理论的研究,在国外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而中国20世纪50年代才刚刚起步。从1953年迈入矿院学堂到工作以后,宋振骐研究了很多学者同行的各种理论假说,去粗取精,决心从“动”的观念出发,解决顶板压力预测预报的问题。当时脚下是一片空白,没有理论,没有数据,什么都没有,于是到生产现场总结探索各种经验教训,分析研究了以前数百起重大顶板垮塌事故,整理分析了数以百万计的观察数据。

1965年到1968年期间,开滦局范各庄矿为了探究采场上覆岩层运动规律,保持着一股求真探索的科学精神,在当时施工环境和施工机具等条件异常艰难的情况下,在十多个工作面之上打了七个钻孔,每个孔设有十几个测点,测出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由于“十年动乱”被搁置了五六年之后被他发现。他利用带领学生在范各庄矿实习之机认真地分析研究了所有资料,由此撰写出《采场上覆岩层运动的基本规律》论文,奠定了他的矿压理论基础。宋振骐认准了现场,在峰峰、平顶山、淮南、开滦,无数个工作面上留下了他的足迹。

1974年炎夏,宋振骐来到开滦赵各庄煤矿,他带领学生联合矿上的工程技术人员起早贪黑,顽强攻关,苦干了两个多月,分析了50000多个数据,从实践和数据中初步摸索出岩层运动的规律,写出了《范格庄矿上覆岩运动的基本规律》的论文,为创造性地提出新的矿压理论打下了基础。

探求真理的旅途没有终点,宋振骐一刻也没有停下求索的脚步。后来他再下开滦,来到了林西矿井下。数百米的地层深处,“咣咣、嘎嘎”的板炮声此起彼伏。顶板来压了!宋振骐心头一喜,强令学生和工人撒离,自己却掏出秒表,向前一趴,迅速向老塘(采空区)爬去。周围人都被这突如其来的危险吓得目瞪口呆,大家一起喊让宋老师不要进去,可宋振骐却好像什么也没听到,什么也没想到,他现在要的只是顶板来压这一关键时刻的数据!事后,他的一个学生说:“当时我真怀疑宋老师‘疯’了,为了一个数据,他真可以不要命啊!”现场一位老工人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逢人便说:“像宋老师这样的人我见得不多。他不知疲倦,不怕风险地战斗在现场,这样干事业,哪能不成功!”

1976年,兖州局南屯矿的井下工作面发生多次塌跨事故。在山东煤管局的领导下,组成了由宋振骐为组长的“顶板工作组”,在南屯的5个月里,他有4个月都坚持在井下一线,抢夺测到了数以十万计的顶板动态信息数据,就像中医“号脉”一样,在井下探测矿压的变化规律。宋振骐当选院士后,在给学生做报告中,还经常教育学生说:“现场是苦、是累,可苦点、累点怕什么?苦,苦出本事来了;累,累出成果来了!”他整理分析了数以百万计的数据,硬是从现场找到了顶板运动和破碎的规律,并对支柱的工作状况及实际支撑能力等技术细节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一套“面目一新、独树一帜”的顶板控制理论诞生了。这套理论指出:采场顶板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就像天气预报一样,来压的时间、压力的大小是可以预测预报的。

20个世纪70年代末,中国矿压仪器可以说是一片空白,有钱却无处买仪器。宋振骐果断提出:“没有就自己造!”,怀着“动员工农千百万,同心干!”的壮志豪情,动员了一大批物理、机电、计算机专业的老师和研究生,组成联合课题组,日夜奋战,先后完成了CH-50型压力盒、KY-82型岩层动态仪、DCC-1型遥测仪、DK-Ⅱ支柱质量监测仪、SY-50、SY-60型支柱测力计等一大批矿用仪器仪表的研制工作。为了让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为现场服务,宋振骐倡导联合十几个单位把科研、教学、设计、制造、销售串成一体,组织成一个联合体,80年代中期,宋振骐领导的仪器工厂生产了全国近75%的矿压仪器。多年来,他带领矿压研究所的同志利用自己的理论成果和监测手段,对中国事故严重的局矿的近百个工作面进行顶板预测预报和控制实践,取得了成功的控制效果,同时研究所结合中国国情研制的支护装备对保证现场支护有效工作和掘进机械化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当别人为宋振骐的成功欢呼时,他又带起了行囊,向新的科研项目进发,轻型半卸载自移支架、内循环外加载单体支柱、轻型炮采单体液压支柱等样品陆续投入生产。北京矿务局门头沟矿有几十年的开采历史,20世纪20年代英国人开采时留房柱,50年代苏联专家改成刀柱,这种方法不仅丢煤多,坑木消耗大,而且经常发生事故。有一次产生了3.5级的冲击地压,连市里的人都感到了震动。1984年,宋振骐接受了协助改革采煤方法的任务。有个好心的同志劝他:“老宋啊,这可是几十年没啃下的硬骨头,小心毁了名声!”此中情况宋振骐比谁都清楚,但他不愿把难题留给后人。当年的5月4日,宋振骐带着一班人进矿了。经过一番艰苦的探索,改革采煤方法成功了。一位老矿工激动地说:“咱们中国人就是有志气、有能力,外国人打怵的事,宋老师愣是把它办成了!”

1980年,吉林省通化矿务局松树镇煤矿发生了震惊全国的瓦斯爆炸事件,宋振骐在事故现场,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研究。在局里组织的报告会上,他几乎在吼:“事故的教训告诉我们,要抓科学,而不是抓人。事故的根源在哪里?在于顶板管理和采煤方法的落后!”他带着学生,和工人一起,将刀柱采煤改为长臂连续推进采煤,巷道的风通畅了,避免了瓦斯的聚集,并较好地控制了坚硬的顶板,年产量一下子由18万吨提高到40万吨,坑木消耗每万吨下降230立方米,煤层回采率提高了30%,获直接经济效益539万元。

在经历了矿井下的生死考验、学术界的激烈争论、工程上的成功实践和理论上的艰苦探索后,宋振骐的“实用矿山压力理论体系”已逐步形成并日趋完善,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煤炭部1984年召开的矿压理论评议会指出,宋振骐的理论“方向对头,自成体系,指导生产效果明显”。煤矿工程技术界认为宋振骐的理论“结合中国的国情,符合现场实际”,“是对传统的突破”,“为指导煤矿安全生产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宋振骐也应邀到美国、保加利亚、俄罗斯、印度、德国、日本、波兰、瑞典等国家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讲学,而他一手创建的矿压研究所也先后接待了来自美国、德国、俄罗斯、英国、波兰、日本、法国等10多个国家从事岩石力学和岩层控制研究的学者、专家和代表团的访问。波兰、前苏联的学者称赞宋振骐是“值得中国自豪的专家”,德国威尔克教授称矿压研究所的成果“不仅在中国是先进的,在国际上也是先进的”。世界著名学者和专家埃维林博士在参观矿压所后的来信中说:“非常高兴地看到了您在岩石力学和岩层控制方面卓有成效的工作。我可以肯定,就像我们研究所(德国埃森采矿研究中心)为德国采矿工业起着重要作用一样,贵所(矿山压力研究所)将会为中国采矿工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1999年5月,印度巴兰布引进了中国的综采支架,由于顶板坚硬,井下一直不能正常生产。宋振骐作为印度外聘主要技术专家,提出了正确的支架阻力计算方法和相应的顶板处理措施,成功地控制住了顶板。宋振骐还参加了中国第一个海下放顶煤安全高效开采工作面的试采和正规开采研究,无论产量、效益、生产机械化和管理自动化程度上取得的成果,都是世界其他国家没有达到过的。他担任技术顾问和支持评估鉴定的郑州煤机厂和神华集团共同研发的6.3米液压支架投入使用,这是目前世界上已投入使用、工作阻力最大、支护高度最高、适应煤层变化最大的液压支架,并创下了月产109万吨的世界纪录。他在同煤集团塔山矿22米特厚煤层综放开采研究项目取得了安全推进1200米、平均月产90万吨、年生产能力突破1000万吨的重大突破性成果,在当今世界也可说是绝无仅有的。

四、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殚精竭虑

在高等学校发展中,宋振骐坚持高校既要拓展办学空间,提供人才培养平台,又要重视“内涵建设”,加强高校校风、教风、学风建设的理念。作为人才强国战略的积极呼吁者,十余年来,他先后应邀到全国几十所高校和省市干部及企业领导学习班上就“高等教育与人才强国战略”、“知识经济时代特征和人才强国战略”等作专题报告,支持、宣传和实践“人才强国”战略。

他求贤若渴、爱生如子、惜才如命,拿出自己的积蓄,设立“院士奖学金”,每年资助贫困优秀大学生,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并鼓励他们好好学习科学理论,积极创新,今后为祖国建设要多出一份力。对于青年人的鼓励宋振骐更是不遗余力的培养,他秉承着毛泽东主席的“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的思想,为年轻人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宋振骐讲求资源共享,对于研究成果都是主动公开,让其他人来批评、指正、研究、发展。

宋振骐为中国“人才强国”梦奔走着,年逾古稀仍不忘教育大业。2009年9月7日,宋振骐应邀在南开中学演讲,激情演讲赢得现场观众一次又一次的掌声。宋振骐鼓励学生们不要死读书,重视锻炼身体,要想提高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需要进行大胆改革,高等教育应落实和扩大高等办学自主权。

正是凭着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科学、教育的不断追求让宋振骐上下求索,天问的路上,生命融入了人类科学的发展。

为中国煤炭事业和煤炭教育奋斗了几十年,宋振骐也已是华发满头。当他看到煤矿还有很多安全问题等着解决,他心急如焚,身先士卒,走南闯北,在解决了煤矿一个个难题的同时,带出了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

至今,宋振骐心里放不下两件大事:一个是煤炭生产安全和科技水平的提高,一个是人才的培养。为了全国一万多个煤矿的安全生产和中国煤炭技术水平的提高,他殚精竭虑,不懈科研攻关,坚持产学研结合,把年轻人推向科研和生产实践的前沿;为了培养更多的人才,实现科技强国,他诲人不倦,呼吁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努力培养更多的创新性人才,为中国和世界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

精神矍铄,步履稳健,行色匆匆,已近八十岁高龄的宋振骐珍惜着生命每一秒钟,他要把自己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传给更多的年轻人。他说自己不可能停下脚步,因为他明白肩上的责任,他要对得起院士和一名人民教师的荣誉。他仍在奔波于全国各地,在中央建设创新型国家、2020年实现全民共享小康社会的进军号角中,带领一大批年轻人正迈着新的步伐,为继续探索着地下黑色宝藏的秘密而乐此不疲,继续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