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征镒:让中国植物有“身份证”
原标题:让中国植物有“身份证”,中国植物“活词典”——吴征镒
古代神话传说“神农尝百草”中,神农亲自上山采药,亲口尝过各种各样的草药,为了辨别药性,他曾经在一天内中毒70次,神农就根据各种草药的药性,去给人们治病,为人们解除痛苦。所以“神农尝百草”的故事成为美丽动人的佳话,千百年流传至今。
现实中,也有一位科学家踏遍祖国山河,只为记录一花一草。并且将其著书。2004年,经过四代300多位科学家的共同努力,历时近半世纪的《中国植物志》全套出版完成,为我国31142种植物编制了完备的“户口簿”。
这套书2/3以上的编研工作,是由中国植物学奠基人吴征镒主持完成的。《中国植物志》出版的时候,吴征镒激动地说:“我是终见《中国植物志》集成的老人,亲历45年的艰辛历程,深感如今功德圆满的欣慰。《中国植物志》传赠世间,莫大幸矣。”
1959年开始,吴征镒参加并主持了《中国植物志》的编纂工作。他深知植物学研究工作坐在办公室是完不成的。他常常带着干粮,备齐行囊,穿行于莽莽群山。其间,风餐露宿、毒虫叮咬都是常有的事。因此,有人说,我国3万多种植物里,有1万多种是植物学工作者用脚底板发现的。在野外考察,他经常一心低头观察植物,一不留神就会摔一个跟头,因而被谑称为“摔跤冠军”。对此,吴征镒并不在意,相反,有时也会变成好事。一次考察时,他因为摔一跤发现了一个新品种——锡杖兰。他喜不自胜,觉得这一跤摔出个新物种来,特别值得!
1916年,吴征镒出生于江西省九江县。1岁时,随全家迁往江都县(今扬州市)。他幼时沉默寡言,不善交往,常常独自待在自家的后花园芜园中玩耍。芜园里有各种花草树木,还有一大片竹林,他常常在园中看花、看草、看叶、看竹,一待就是很久。目睹了园中草木的春华秋实,小小的吴征镒领略了大自然的神奇,对植物萌发了浓厚的兴趣。
吴征镒曾风趣地说:“我选植物学作为专业,我家的后花园‘芜园’应该是我的第一位启蒙老师。”1931年,吴征镒考入江苏省立扬州中学上高中。在阅读了更多的植物学书籍,对植物学概念有了鲜明的认识后,他将采集到的100多种标本对照植物学专著逐一标注了说明。生物学老师为了鼓励他,专门为他在班里举办了展览,展出他采集的植物标本。这次经历也让吴征镒坚定了以植物学为终身事业的理想。
到了90岁,吴征镒仍然没有放下植物学研究工作。在91岁高龄应邀出任《中华大典·生物学典》主编时,他的眼疾已经很重了,家人担心他的身体,反对他参与繁重的工作。他回答:“我不做,谁来做?”这份治学热情值得我们学习。
本文节选自任福君主编:《中国科学家故事丛书第1辑勇问天巧问地》
本期编辑:林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