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征镒:反以为乐的68天步行之旅
1938年,清华、北大、南开三所大学在长沙临时组建的“国立临时大学”因战火的逼近,被迫再次西迁。
当时,从长沙迁往昆明共分成三路。一部分人走海路,到广州经香港、越南入滇;一部分人乘汽车,到桂林经柳州、南宁、越南入滇;还有一部分组成了步行团,徒步从长沙出发,跨越湘、黔、滇三省到昆明,这支队伍是三路人马中最为艰苦的。
来源:见水印
早已从清华毕业并留校任教的吴征镒便是步行团的成员。长途跋涉,沿途条件异常艰苦,但他却反以为乐,每日观察沿途植物和植被情况,采集标本,一日不漏地记下日记。
湘黔滇一路行来,使得吴征镒对自华中至西南地区的植物资源有了亲身感知。他在日记中写到“余同李师、毛应斗先生于晨曦中步行。红梅初放,绿柳吐芽,菜花蚕豆亦满田灿烂”。字里行间,透露出他对植物的热爱。
1938年,西南联大时期的吴征镒
1938年4月,湘黔滇步行团终于到达昆明,“国立临时大学”也正式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
西南联大西迁虽属无奈,但对于从事植物研究的吴征镒而言,却在某种程度上算是因祸得福。
云南是我国植物分布最丰富的省份之一,这里的植物种类占全国的一半以上。他跟随老师李继侗进行野外植被考察,足迹遍布大理苍山、宾川鸡足山、滇西德宏等地,采集了大量珍贵的植物标本,并完成了自己的第一篇论文——《瑞丽地区植被的初步研究(附植物采集名录)》。
期间,他还在一间茅草房里,用破木箱和洋油桶搭建了标本室,靠手抄完成了两万多号标本。
1938年吴征镒(后排右五)在西南联大任教时去滇西考察留影
在西南联大的这段野外考察经历,也为吴征镒日后编纂《中国植物志》和推动建立生物种质资源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文:采集工程项目办公室/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
参考资料:
[1]孟颜.“原本山川,极命草木”——怀念吴征镒院士[J].群言,2013(09):22-24.DOI:10.16632/j.cnki.cn11-1005/d.2013.09.012.
[2]吴志菲,唐姣菊.吴征镒:为中国植物书写传奇[J].中国人才,2008(03):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