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

余松烈:一心向党 一生为民

来源:中国科学家      日期:2021-07-05

原标题:与党同龄的科学家 |余松烈:一心向党 一生为民

在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岁生日之际,河南修武县、安徽涡阳县、河南项城市、山东郯城泉源镇、河北石家庄藁城区、纷纷传来冬小麦亩产超过800公斤的好消息。其中,河南修武县王屯乡周流村1.15亩小麦示范田和河南项城市百亩小麦示范方,实打实收结果分别为亩产898.26公斤和平均亩产853.8公斤。而这些麦田所采用的冬小麦宽幅精播高产栽培技术,正是我国现代小麦栽培学奠基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余松烈的创新成果。

余松烈一生致力于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在96岁逝世的前夕,他还叮嘱学生和同事们一定要攻克小麦亩产800公斤的难关。这些冬小麦亩产超过800公斤的好消息,就是最好的告慰,余老的愿望实现了!

2012年7月22日,余松烈在青岛八大关锦绣园疗养院

1921年3月13日,余松烈出生在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县一个商人家庭。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余松烈看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在上海不惊扰市民,不住民房,露宿街头的情景。他从内心里感到,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是人民的军队,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

同年9月28日,余松烈受到老解放区人民当家做主新气象的感召,离开自己创办的上海新农出版社,毅然来到山东工作,开始了他向往的新生活。

这位年龄与中国共产党同龄,工龄与新中国同龄,党龄与改革开放同龄的农业科学家、教育家,见证了中国历史百年巨变,见证了中国农业由落后到现代化的全过程。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亟需大量粮食,提高小麦单产和总产量迫在眉睫。从那时起,余松烈将自己的青春年华、专业知识、智慧和才能,倾注到了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的实践中,并为此奋斗一生。

余松烈从一名青年学者,成长为我国现代小麦栽培学奠基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与自己的勤奋努力密不可分,更与党和人民的呵护关怀、教育培养密不可分。

三十年终于实现入党心愿

1952年,党对知识分子进行思想改造的时候,余松烈就萌发了要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想法,由于担心自己的思想觉悟达不到共产党员的标准,而不敢向党组织提出入党申请。

1965年1月28日,余松烈正式提出了入党申请:

“最近,在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中,通过学习周总理在全国知识分子会议上《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通过同志们的帮助和自我的思想斗争,我下定了决心,我决心将自己个人献给集体,决心做一个彻底的革命战士,决心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因此,我向党提出入党的要求。要求党教育我,考验我达到共产党员的标准。”

1966年5月,余松烈(右二)在肥城汶阳镇砖西村麦田考察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余松烈受到造反派批斗,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入党的问题被搁置。1978年3月,他代表学校出席了全国科学大会,他创新的“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的理论分析”研究成果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并被授予“在我国科学技术工作中做出重大贡献的先进工作者”称号。从此,余松烈思想上获得了彻底解放,激发了他继续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继续研究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的工作热情。

从北京回到学校之后,余松烈在向学校汇报出席会议的体会时,表达了他的兴奋心情:

“邓小平的重要讲话,用毛泽东思想透彻地回答了科技战线实际存在的关键问题,澄清了路线是非,不仅对科技战线、教育战线,而且对其他战线也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例如,知识分子大多数已经是无产阶级自己的一部分,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者……我感到,今后在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改造世界观、站稳无产阶级立场的同时,完全可以大胆地、理直气壮地搞业务,开展科学研究工作,为祖国社会主义事业多添一砖一瓦。真是太使人高兴了!”

1979年4月30日,走在科学春天里余松烈,再次向党组织写了入党申请书。他说:“我是一个从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于1949年9月底参加革命,已经近三十年了,在党的长期教育培养下,深深体会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和英明,它是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救星,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才能胜利地完成共产主义伟大事业。我热爱党,愿意在党领导下,为祖国,为祖国人民,为共产主义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切。”(摘自《余松烈入党申请书》)

余松烈的这份入党申请,引起山东农学院党委和农学系党总支的高度重视。他们认为,余松烈参加工作三十年以来,认真学习毛主席著作,自觉改造世界观,始终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教学、科研和服务农业生产中成绩突出,可以加入中国共产党。

由于当时农学系部分党员还没有从“文革”中左的思想影响中摆脱出来,部分人抓着余松烈在反右运动中表现和历史问题不放,不同意余松烈入党。在余松烈所在单位的党支部,竟然找不到愿意介绍他入党的党员。

在此情况下,农学系党总支书记杨景林和总支委员颜世萍“空降”到支部,自愿做余松烈的入党介绍人。

他们力排众议,做党员的思想说服工作,最终使余松烈于1980年11月20日实现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心愿。

开展研究,注重联系生产实际余松烈一心向党,一生为民。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中,他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优良学风,活学活用毛主席的哲学著作《矛盾论》《实践论》,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和农业“八字宪法”指导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理论研究和技术创新工作。

1974年,余松烈到滕县农村蹲点,联系生产实际,开展小麦精播高产栽培试验。在学校和滕县干部群众支持下,他创办滕县“五七”农大,培训农村科技青年,同时连续在22个大队开展小麦精播高产试验,在全县推广小麦良种良法配套栽培技术。

1974年,余松烈(左二)和他的农民学生刘希运(右二)、黄有银(左一)、侯成涛(右一)在滕县研究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

通过总结群众经验和试验研究分析,余松烈研究创立了小麦产量发展的“三个阶段”理论:低产变中产(100-250公斤)为第一阶段;中产变高产(250-500公斤)为第二阶段;高产更高产(500公斤以上)为第三阶段。

他认为,小麦亩产发展的三个阶段是连续的,在每一阶段,影响小麦亩产发展的主要矛盾各不相同,这是划分阶段的主要依据:第一阶段,影响低产变中产的主要矛盾,是小麦植株生长发育与土肥水为主的生产条件的矛盾,因此要加强麦田的土肥水管理。第二阶段,影响中产变高产的主要矛盾,是小麦植株群体与个体发育的矛盾,因此要控制播种量合理配置群体结构。第三阶段,影响高产更高产主要矛盾,是小麦植株个体内部的矛盾,因此要深入研究并处理好“源”与“库”的矛盾。

余松烈提出,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的要点:一是培肥土壤,改善浇水条件;二是选用良种,实行良种良法配套;三是培育壮苗,建立合理群体结构;四是高产田的追肥用量、施用时期及各期施用量的比例,要看地看苗;五是高度重视麦田的后期管理,做好病虫害防治,提高麦田经济产量;六是农艺农机结合,高度重视小麦精播机的研制与推广应用。

余松烈首创的“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理论和技术”,改变了小麦“大肥大水大播量”传统栽培方法。1976年,他在自己试种的麦田里,用3斤种子的播种量,创造了小麦亩产638公斤的全国高产纪录。

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比传统栽培每亩节省种子5公斤,增产10%以上,为我国黄淮海和北方冬麦区小麦高产开辟了一条新路,被国家科技部、农业部列为“九五”十大农业推广技术。

余松烈担任山东省小麦技术顾问团长24年,担任山东省小麦良种产业化开发课题首席专家5年。期间,他团结带领全省小麦科技工作者,从小麦良种选育繁育、精播高产技术推广、精播机研制入手,培育滕州高产典型,抓点带面,在48个县开花结果,带动了全省小麦大幅度增产。1997年山东种植小麦6059万亩,总产224.3亿公斤,平均亩产370公斤,比1979年的平均亩产170公斤,高出200公斤,单产总产均创历史最高水平。

在担任农业部小麦专家顾问组成员期间,余松烈应邀到河北、河南、江苏、山西等省作报告,宣传和推广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十年内,他讲课和在田间进行技术指导200余次,听众包括有关领导、技术人员和农民,约10万余人次,示范推广效果良好,“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推广面积日益扩大。

截至1997年,“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已在晋冀鲁豫苏皖等地累计推广应用3亿多亩,增产小麦130多亿公斤,节省种子15亿公斤。山东省采用该技术的麦田已占全省小麦种植面积的60%以上。

2009年7月3日,余松烈主持的滕州市级索镇千佛阁村3.46亩小麦宽幅精播高产攻关田实打验收,平均亩产高达789.9公斤,再创我国冬小麦亩产最高纪录。余松烈指导的泰安市岱岳区万亩小麦高产示范片实打验收,平均亩产高达723.7公斤,比上年亩增44.3公斤,再创万亩小麦亩产历史纪录。

2010年6月1日,余松烈(右二)在泰安市岱岳区马庄小麦高产攻关田考察

据统计,我国小麦平均亩产由1949年的43公斤,增长到2020年的383公斤,增长了8.91倍。其中,山东省小麦平均产量由1949年的41.2公斤增长到2020年的435.23公斤,总产由22.15亿公斤增长到256.92亿公斤,亩产和总产分别增长了10.56倍和11.59倍。

客观分析我国冬小麦亩产和总产大幅度增产的原因,除了小麦良种不断更新,和中央政府的土地承包政策、种粮补贴政策等因素外,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为我国冬小麦几十年持续增产发挥了重要技术支撑作用。其中,余松烈对我国冬小麦高产跨越的贡献,功不可没。

事业成功源于党的教育培养1997年12月4日,由于对我国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和冬小麦大面积持续增产作出了突出贡献,76岁的余松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然而,对于事业的成功,余松烈认为这不是个人的成绩,而是党和人民教育培养的结果。在学校庆祝余松烈当选院士的大会上,他在致词中说:

“我能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主要是党和劳动人民对我的培养,各级领导、同志们对于我的支持,以及我能理论联系实际,老老实实在农业生产第一线干的结果。我衷心感谢党和劳动人民对我的培养,感谢各级领导和同志们对我的支持。‘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我今年已经76岁了,我将在我的有生之年,努力工作,为我国我省农业现代化,小麦科技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纵观余松烈学术成长的过程,影响他学术成长、学术成果的关键性因素,除了个人努力之外,还有社会环境。

1946年春,余松烈和同学邵霖生和郑广华一起创办了上海新农出版社。1949年秋,山东省实业厅副厅长、山东农学院院长耿光波到上海,由邵霖生介绍耿光波与余松烈面谈,将余松烈吸引到山东农学院农学系工作。耿光波成为余松烈参加工作的引路人。

在此之后的漫长岁月里,余松烈的成长始终沐浴在党和人民关怀支持的阳光中。

1950年春天,学校选派余松烈到北京农业大学学习米丘林生物学。两年后,他又被派到中央农业部米丘林农业植物选种与良种繁育讲习班学习。

1956年,学校推荐余松烈出席山东省第一届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获得“先进生产者”称号。

1975年秋天,余松烈在滕县帮助当地创办“五七”农大,得到了时任山东农学院党委书记王成旺的大力支持。

1976年春天,王成旺专门来到滕县看望余松烈,和余松烈住在一起,了解余松烈在滕县的科技服务和办学情况。

1992年1月,余松烈主持完成的“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并获山东省委省政府奖励。

1996年6月,喜获丰收的滕州市120万农民派代表专程到山东农业大学,把一枚专门精制的“科教兴农功勋卓著”的丰收金质勋章赠与余松烈,表达农民对农业科学家的敬仰之情。

1996年6月26日,滕州农民韩敬田(右二)、王其金(左)为余松烈(左二)佩戴金质“丰收”勋章

1997年12月,余松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山东省委书记的吴官正发来贺信,祝贺余松烈当选中国工程院士。时任山东农业大学党委书记的盖国强主持庆祝余松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大会,号召全校教师向余松烈学习。

1998年3月,时任山东农业大学党委书记的盖国强、校长冯承明到滕州市级索镇看望余松烈以及在此实习的学生。同年6月,经余松烈提议,由山东省政府批准的“山东省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山东农业大学正式挂牌成立。这一幕幕始终萦绕在余松烈的记忆中,成为他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我国小麦科技事业不断创新奋进的不竭动力。

文:刘观浦,原《山东农大报》社社长、编审,著有《大爱化作田间行:余松烈传》《齐鲁时代楷模余松烈》等专著

更多科学家资讯,请点击

为真实全面展现新中国科技发展历史,收集保存反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经历的宝贵资料,特邀请您向采集工程捐献传记、证书、信件、手稿、著作等学术成长过程相关的各类资料。2021年采集工程项目申报现已启动,火热报名中!

详细

余松烈:一心向党 一生为民

来源:中国科学家 日期:2021-07-05

原标题:与党同龄的科学家 |余松烈:一心向党 一生为民

在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岁生日之际,河南修武县、安徽涡阳县、河南项城市、山东郯城泉源镇、河北石家庄藁城区、纷纷传来冬小麦亩产超过800公斤的好消息。其中,河南修武县王屯乡周流村1.15亩小麦示范田和河南项城市百亩小麦示范方,实打实收结果分别为亩产898.26公斤和平均亩产853.8公斤。而这些麦田所采用的冬小麦宽幅精播高产栽培技术,正是我国现代小麦栽培学奠基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余松烈的创新成果。

余松烈一生致力于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在96岁逝世的前夕,他还叮嘱学生和同事们一定要攻克小麦亩产800公斤的难关。这些冬小麦亩产超过800公斤的好消息,就是最好的告慰,余老的愿望实现了!

2012年7月22日,余松烈在青岛八大关锦绣园疗养院

1921年3月13日,余松烈出生在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县一个商人家庭。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余松烈看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在上海不惊扰市民,不住民房,露宿街头的情景。他从内心里感到,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是人民的军队,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

同年9月28日,余松烈受到老解放区人民当家做主新气象的感召,离开自己创办的上海新农出版社,毅然来到山东工作,开始了他向往的新生活。

这位年龄与中国共产党同龄,工龄与新中国同龄,党龄与改革开放同龄的农业科学家、教育家,见证了中国历史百年巨变,见证了中国农业由落后到现代化的全过程。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亟需大量粮食,提高小麦单产和总产量迫在眉睫。从那时起,余松烈将自己的青春年华、专业知识、智慧和才能,倾注到了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的实践中,并为此奋斗一生。

余松烈从一名青年学者,成长为我国现代小麦栽培学奠基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与自己的勤奋努力密不可分,更与党和人民的呵护关怀、教育培养密不可分。

三十年终于实现入党心愿

1952年,党对知识分子进行思想改造的时候,余松烈就萌发了要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想法,由于担心自己的思想觉悟达不到共产党员的标准,而不敢向党组织提出入党申请。

1965年1月28日,余松烈正式提出了入党申请:

“最近,在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中,通过学习周总理在全国知识分子会议上《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通过同志们的帮助和自我的思想斗争,我下定了决心,我决心将自己个人献给集体,决心做一个彻底的革命战士,决心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因此,我向党提出入党的要求。要求党教育我,考验我达到共产党员的标准。”

1966年5月,余松烈(右二)在肥城汶阳镇砖西村麦田考察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余松烈受到造反派批斗,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入党的问题被搁置。1978年3月,他代表学校出席了全国科学大会,他创新的“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的理论分析”研究成果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并被授予“在我国科学技术工作中做出重大贡献的先进工作者”称号。从此,余松烈思想上获得了彻底解放,激发了他继续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继续研究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的工作热情。

从北京回到学校之后,余松烈在向学校汇报出席会议的体会时,表达了他的兴奋心情:

“邓小平的重要讲话,用毛泽东思想透彻地回答了科技战线实际存在的关键问题,澄清了路线是非,不仅对科技战线、教育战线,而且对其他战线也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例如,知识分子大多数已经是无产阶级自己的一部分,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者……我感到,今后在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改造世界观、站稳无产阶级立场的同时,完全可以大胆地、理直气壮地搞业务,开展科学研究工作,为祖国社会主义事业多添一砖一瓦。真是太使人高兴了!”

1979年4月30日,走在科学春天里余松烈,再次向党组织写了入党申请书。他说:“我是一个从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于1949年9月底参加革命,已经近三十年了,在党的长期教育培养下,深深体会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和英明,它是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救星,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才能胜利地完成共产主义伟大事业。我热爱党,愿意在党领导下,为祖国,为祖国人民,为共产主义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切。”(摘自《余松烈入党申请书》)

余松烈的这份入党申请,引起山东农学院党委和农学系党总支的高度重视。他们认为,余松烈参加工作三十年以来,认真学习毛主席著作,自觉改造世界观,始终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教学、科研和服务农业生产中成绩突出,可以加入中国共产党。

由于当时农学系部分党员还没有从“文革”中左的思想影响中摆脱出来,部分人抓着余松烈在反右运动中表现和历史问题不放,不同意余松烈入党。在余松烈所在单位的党支部,竟然找不到愿意介绍他入党的党员。

在此情况下,农学系党总支书记杨景林和总支委员颜世萍“空降”到支部,自愿做余松烈的入党介绍人。

他们力排众议,做党员的思想说服工作,最终使余松烈于1980年11月20日实现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心愿。

开展研究,注重联系生产实际余松烈一心向党,一生为民。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中,他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优良学风,活学活用毛主席的哲学著作《矛盾论》《实践论》,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和农业“八字宪法”指导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理论研究和技术创新工作。

1974年,余松烈到滕县农村蹲点,联系生产实际,开展小麦精播高产栽培试验。在学校和滕县干部群众支持下,他创办滕县“五七”农大,培训农村科技青年,同时连续在22个大队开展小麦精播高产试验,在全县推广小麦良种良法配套栽培技术。

1974年,余松烈(左二)和他的农民学生刘希运(右二)、黄有银(左一)、侯成涛(右一)在滕县研究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

通过总结群众经验和试验研究分析,余松烈研究创立了小麦产量发展的“三个阶段”理论:低产变中产(100-250公斤)为第一阶段;中产变高产(250-500公斤)为第二阶段;高产更高产(500公斤以上)为第三阶段。

他认为,小麦亩产发展的三个阶段是连续的,在每一阶段,影响小麦亩产发展的主要矛盾各不相同,这是划分阶段的主要依据:第一阶段,影响低产变中产的主要矛盾,是小麦植株生长发育与土肥水为主的生产条件的矛盾,因此要加强麦田的土肥水管理。第二阶段,影响中产变高产的主要矛盾,是小麦植株群体与个体发育的矛盾,因此要控制播种量合理配置群体结构。第三阶段,影响高产更高产主要矛盾,是小麦植株个体内部的矛盾,因此要深入研究并处理好“源”与“库”的矛盾。

余松烈提出,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的要点:一是培肥土壤,改善浇水条件;二是选用良种,实行良种良法配套;三是培育壮苗,建立合理群体结构;四是高产田的追肥用量、施用时期及各期施用量的比例,要看地看苗;五是高度重视麦田的后期管理,做好病虫害防治,提高麦田经济产量;六是农艺农机结合,高度重视小麦精播机的研制与推广应用。

余松烈首创的“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理论和技术”,改变了小麦“大肥大水大播量”传统栽培方法。1976年,他在自己试种的麦田里,用3斤种子的播种量,创造了小麦亩产638公斤的全国高产纪录。

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比传统栽培每亩节省种子5公斤,增产10%以上,为我国黄淮海和北方冬麦区小麦高产开辟了一条新路,被国家科技部、农业部列为“九五”十大农业推广技术。

余松烈担任山东省小麦技术顾问团长24年,担任山东省小麦良种产业化开发课题首席专家5年。期间,他团结带领全省小麦科技工作者,从小麦良种选育繁育、精播高产技术推广、精播机研制入手,培育滕州高产典型,抓点带面,在48个县开花结果,带动了全省小麦大幅度增产。1997年山东种植小麦6059万亩,总产224.3亿公斤,平均亩产370公斤,比1979年的平均亩产170公斤,高出200公斤,单产总产均创历史最高水平。

在担任农业部小麦专家顾问组成员期间,余松烈应邀到河北、河南、江苏、山西等省作报告,宣传和推广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十年内,他讲课和在田间进行技术指导200余次,听众包括有关领导、技术人员和农民,约10万余人次,示范推广效果良好,“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推广面积日益扩大。

截至1997年,“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已在晋冀鲁豫苏皖等地累计推广应用3亿多亩,增产小麦130多亿公斤,节省种子15亿公斤。山东省采用该技术的麦田已占全省小麦种植面积的60%以上。

2009年7月3日,余松烈主持的滕州市级索镇千佛阁村3.46亩小麦宽幅精播高产攻关田实打验收,平均亩产高达789.9公斤,再创我国冬小麦亩产最高纪录。余松烈指导的泰安市岱岳区万亩小麦高产示范片实打验收,平均亩产高达723.7公斤,比上年亩增44.3公斤,再创万亩小麦亩产历史纪录。

2010年6月1日,余松烈(右二)在泰安市岱岳区马庄小麦高产攻关田考察

据统计,我国小麦平均亩产由1949年的43公斤,增长到2020年的383公斤,增长了8.91倍。其中,山东省小麦平均产量由1949年的41.2公斤增长到2020年的435.23公斤,总产由22.15亿公斤增长到256.92亿公斤,亩产和总产分别增长了10.56倍和11.59倍。

客观分析我国冬小麦亩产和总产大幅度增产的原因,除了小麦良种不断更新,和中央政府的土地承包政策、种粮补贴政策等因素外,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为我国冬小麦几十年持续增产发挥了重要技术支撑作用。其中,余松烈对我国冬小麦高产跨越的贡献,功不可没。

事业成功源于党的教育培养1997年12月4日,由于对我国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和冬小麦大面积持续增产作出了突出贡献,76岁的余松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然而,对于事业的成功,余松烈认为这不是个人的成绩,而是党和人民教育培养的结果。在学校庆祝余松烈当选院士的大会上,他在致词中说:

“我能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主要是党和劳动人民对我的培养,各级领导、同志们对于我的支持,以及我能理论联系实际,老老实实在农业生产第一线干的结果。我衷心感谢党和劳动人民对我的培养,感谢各级领导和同志们对我的支持。‘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我今年已经76岁了,我将在我的有生之年,努力工作,为我国我省农业现代化,小麦科技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纵观余松烈学术成长的过程,影响他学术成长、学术成果的关键性因素,除了个人努力之外,还有社会环境。

1946年春,余松烈和同学邵霖生和郑广华一起创办了上海新农出版社。1949年秋,山东省实业厅副厅长、山东农学院院长耿光波到上海,由邵霖生介绍耿光波与余松烈面谈,将余松烈吸引到山东农学院农学系工作。耿光波成为余松烈参加工作的引路人。

在此之后的漫长岁月里,余松烈的成长始终沐浴在党和人民关怀支持的阳光中。

1950年春天,学校选派余松烈到北京农业大学学习米丘林生物学。两年后,他又被派到中央农业部米丘林农业植物选种与良种繁育讲习班学习。

1956年,学校推荐余松烈出席山东省第一届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获得“先进生产者”称号。

1975年秋天,余松烈在滕县帮助当地创办“五七”农大,得到了时任山东农学院党委书记王成旺的大力支持。

1976年春天,王成旺专门来到滕县看望余松烈,和余松烈住在一起,了解余松烈在滕县的科技服务和办学情况。

1992年1月,余松烈主持完成的“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并获山东省委省政府奖励。

1996年6月,喜获丰收的滕州市120万农民派代表专程到山东农业大学,把一枚专门精制的“科教兴农功勋卓著”的丰收金质勋章赠与余松烈,表达农民对农业科学家的敬仰之情。

1996年6月26日,滕州农民韩敬田(右二)、王其金(左)为余松烈(左二)佩戴金质“丰收”勋章

1997年12月,余松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山东省委书记的吴官正发来贺信,祝贺余松烈当选中国工程院士。时任山东农业大学党委书记的盖国强主持庆祝余松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大会,号召全校教师向余松烈学习。

1998年3月,时任山东农业大学党委书记的盖国强、校长冯承明到滕州市级索镇看望余松烈以及在此实习的学生。同年6月,经余松烈提议,由山东省政府批准的“山东省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山东农业大学正式挂牌成立。这一幕幕始终萦绕在余松烈的记忆中,成为他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我国小麦科技事业不断创新奋进的不竭动力。

文:刘观浦,原《山东农大报》社社长、编审,著有《大爱化作田间行:余松烈传》《齐鲁时代楷模余松烈》等专著

更多科学家资讯,请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