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

余松烈:生活在农田里的院士

作者:吴彦策      来源:大众网-齐鲁晚报      日期:2015-07-02

虽已88岁高龄,但余松烈院士仍坚持每天看书。

王颜摄

本报记者王颜李倩

他潜心研究的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使3亿多亩小麦增产130多亿公斤,这一技术理论为我国黄淮海冬麦区和北部冬麦区高产创造了一条新的途径。从教50多年来,他为我国培养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如今已经88岁高龄的他,依然坚持到学校坐班、学习。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小麦专家、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余松烈。

自我评价

“我就是个农民”

9月2日上午9时许,记者来到山东农业大学余松烈院士所在的办公室。走进办公室,一位身高1.60米左右、头发有些稀疏的白发老人站起来迎接记者,他穿着简单的衬衫,外面套了件坎肩,说话时带有浓重的南方口音。经他人介绍记者才知道,这位就是余松烈。

站在一边的余松烈的秘书董庆裕告诉记者:“你们来得正好,最近余老正高兴着呢。”原来,前一阵在余松烈主持的国家粮食丰产工程中,山东省滕州市、泰安市岱岳区、临邑县、鄄城县的试点麦田今年均大幅增产。其中,滕州市级索镇千佛阁村3.46亩高产攻关田中实打验收,平均亩产高达789.9公斤,创我国冬小麦亩产最高纪录;岱岳区万亩小麦高产示范片实打验收,平均亩产高达723.7公斤,比去年增产44.3公斤,再创万亩小麦单产历史新高。

“2009年可是山东小麦连续第7个增产年,除了小麦的亩产值增加外,全省小麦种植面积达5317.8万亩,比上年增加30万亩。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这可解决了个大问题啊。”丰收让余松烈感到无比欣慰。

聊天时,余松烈脚上一双泛黄的运动鞋引起了记者的注意。看到记者在注意他的鞋,余松烈笑着说:“我就是个老农民,以前经常穿着运动鞋在田间地头干活,现在不去了,可是这个习惯一直没改。”

余松烈的秘书董庆裕说,余松烈有“农田三不原则”,就是在农田中,开到脚下的汽车他不坐;推到手边的自行车他不骑;农田生活中不接受特殊照顾。“余老就是这样,在他眼里,只有常常走到田间地头才能获得最有价值的信息。那个时候认识他的老百姓都说他是个知识分子,但又不像个知识分子。”

他人评述

“他就像一支蜡烛”

与余松烈一起工作了30多年的董庆裕说:“余松烈治学严谨、学风正派、注重理论联系实践,是学校老师和领导对他的评价。”

据了解,余松烈在担任系主任期间,与其他系领导一起积极探索“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办学路子,取得显著社会效益,并为农学系1989年获国家级优秀成果奖和1993年获国家级教育成果特等奖奠定了基础。他一向注意让学生多接触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以提高其钻研能力和指导生产的本领。1997年5月,余松烈带领他指导的13位来自山西大学、河南农大、安徽农大、江苏农学院、莱阳农学院的博士研究生到滕州和肥城的小麦高产现场教学。他冒着烈日在麦田里讲解,连续两天下来,学生们看他脸上露出一些倦容,怕他吃不消,便婉转地提出:“余老师,咱们已经看了两个地方,桓台县的点就不要去了吧!”余松烈看出学生们的心意,说:“感谢同学们对我的关心,但到桓台考察是教学计划安排的,不能变。”

从教50多年来,他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农学专业人才,现在已经遍布全国各地,他们几乎都成为教学、科研和技术推广部门的骨干力量,其中不乏著名的专家、教授、研究员,有些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等。

作为山东农业大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科的学术带头人,他率先指导硕士生、博士生,建立了农学博士后流动站,培养出一批博士生导师和硕士生导师。自1986年以来,已招收与培养了来自北京、南京、江苏、河南、安徽等地的博士生、博士后人员53人。为了完善和发展学科理论,余松烈写下了数百万字的教材、讲义、专著、论文等。在平时,除了工作,他更多的是培养和鼓励中青年教师多干多写。有时候有人请他修改稿件,他总是一丝不苟地逐字逐句审改。

“他就像是一支蜡烛,燃烧着自己,照亮了别人”,董庆裕感叹地说。

价值实现

使3亿多亩小麦增产130多亿公斤

“上个世纪60年代末,随着生产条件的进一步改善,肥、水、播种量的增加,我国各地高产麦田倒伏现象日趋严重。”余松烈叹了口气说,“大水、大肥、大播量”造成群体过大,田间郁蔽严重,个体发育不良,后期青枯倒伏、穗小粒轻,限制了单产的进一步提高,丰产麦田的单产出现了相对停滞的徘徊时期。面对这种情况,他决心另辟蹊径,攻克小麦高产难关。

1974年,已经步入知天命之年,在山东农学院当副教授的余松烈主动向学校提出下放劳动的请求。1974年到1976年,他在滕县20多个条件好的科技队进行了种植密度、肥料、深耕断根等20多项试验,小麦班的学员分布在各个点上,按照他的要求认真观察记录,整理试验数据。在大量试验的基础上,经过分析,小麦精播的初步方案在余松烈头脑中形成了。

1975年秋种,余松烈在滕县十几个村安排了精播试验,在黄庄村,他亲自整理好了两亩地,按每亩1.5公斤种子的要求,将麦种按一定行、株距一粒粒种在地里。“当时种了一辈子田的农民充满疑虑地问我,他们每亩下种二三十斤,才收几百斤麦子,种这么稀还能收到麦子吗?当时我就跟他说,地力差,小麦分蘖少,种稀了不行,地力好分蘖多,麦子会越长越好的,但是那位农民还是半信半疑”,1976年春天,麦田起身拔节后越长越好,麦收时亩产638公斤,创下了北方冬小麦高产纪录。这一年,滕县有11个村的小麦亩产超过了500公斤。“当时满是疑惑的农民竖起了大拇指”,余松烈说,以后他认真地总结了在滕县进行小麦高产攻关的经验,完成了十多篇论文,其中《冬小麦高产栽培的理论分析》初步阐述了精播高产理论,这项技术比传统栽培技术每亩地节省十多斤种子,增产10%以上,这一成果1978年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

1978年,余松烈返校工作之后,带领课题组成员和研究生进一步研究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体系。这一栽培技术与传统栽培方法相比,在不增加投入的情况下,平均增产13.5%,而且节省了种子。这一理论为我国黄淮冬麦区和北部冬麦区小麦高产创造了一条新的途径。

目前,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已在山东、河南、河北、江苏、安徽、山西等地累计推广应用3亿多亩,增产小麦130多亿公斤,节约种子15亿公斤。“九五”期间,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仍被农业部定为重点推广的十项农业技术之一。

人生目标

“人活着就得干活”

已88岁高龄的余松烈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他不但坚持把自己的院士活动资金全部用于小麦精播高产技术的完善和推广,还把一年的大部分时间都花费在麦田实地研究和技术指导上。

余松烈说,2009年,他用自己的院士活动费在德州、枣庄、泰安等5市11县结合实施农业部粮食高产创建工程,进行了亩产800公斤高产创建试点。记者了解到,4月左右,余松烈曾不顾年老体弱两次来到德州市的禹城、临邑、平原县和泰安市的岱岳区,观察苗情,分析制约小麦增产的问题,提出保增产的关键技术措施,指导小麦科学管理。

记者获悉,余松烈为了让更多的人来了解、关注农业生产,推动发展农业生产,总结自己近70年教学科研的一些经验和想法,正执笔撰写《我国现代作物栽培与作物栽培学发展展望》一书。余松烈说:“我做得还很少,活着就该多干点,要不然死了就什么都干不成了,我是个院士,这是我的责任。”

■人物简介

余松烈,男,汉族,浙江省慈溪市人,中共党员、民盟盟员。1921年出生,现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小麦专家,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余松烈首创的“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理论和技术”,为我国黄淮海麦区小麦高产开创了新途径,199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完成的“山东省黄淮海中低产地区夏秋粮均衡增产栽培技术研究”,198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完成《中国小麦学》等重要学术专著10多部,发表科学论文100余篇。“冬小麦丰产理论及栽培技术的研究”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1992年被中共山东省委、省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奖。1999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农学奖。曾获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首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和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为真实全面展现新中国科技发展历史,收集保存反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经历的宝贵资料,特邀请您向采集工程捐献传记、证书、信件、手稿、著作等学术成长过程相关的各类资料。2021年采集工程项目申报现已启动,火热报名中!

详细

余松烈:生活在农田里的院士

作者:吴彦策 来源:大众网-齐鲁晚报 日期:2015-07-02

虽已88岁高龄,但余松烈院士仍坚持每天看书。

王颜摄

本报记者王颜李倩

他潜心研究的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使3亿多亩小麦增产130多亿公斤,这一技术理论为我国黄淮海冬麦区和北部冬麦区高产创造了一条新的途径。从教50多年来,他为我国培养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如今已经88岁高龄的他,依然坚持到学校坐班、学习。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小麦专家、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余松烈。

自我评价

“我就是个农民”

9月2日上午9时许,记者来到山东农业大学余松烈院士所在的办公室。走进办公室,一位身高1.60米左右、头发有些稀疏的白发老人站起来迎接记者,他穿着简单的衬衫,外面套了件坎肩,说话时带有浓重的南方口音。经他人介绍记者才知道,这位就是余松烈。

站在一边的余松烈的秘书董庆裕告诉记者:“你们来得正好,最近余老正高兴着呢。”原来,前一阵在余松烈主持的国家粮食丰产工程中,山东省滕州市、泰安市岱岳区、临邑县、鄄城县的试点麦田今年均大幅增产。其中,滕州市级索镇千佛阁村3.46亩高产攻关田中实打验收,平均亩产高达789.9公斤,创我国冬小麦亩产最高纪录;岱岳区万亩小麦高产示范片实打验收,平均亩产高达723.7公斤,比去年增产44.3公斤,再创万亩小麦单产历史新高。

“2009年可是山东小麦连续第7个增产年,除了小麦的亩产值增加外,全省小麦种植面积达5317.8万亩,比上年增加30万亩。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这可解决了个大问题啊。”丰收让余松烈感到无比欣慰。

聊天时,余松烈脚上一双泛黄的运动鞋引起了记者的注意。看到记者在注意他的鞋,余松烈笑着说:“我就是个老农民,以前经常穿着运动鞋在田间地头干活,现在不去了,可是这个习惯一直没改。”

余松烈的秘书董庆裕说,余松烈有“农田三不原则”,就是在农田中,开到脚下的汽车他不坐;推到手边的自行车他不骑;农田生活中不接受特殊照顾。“余老就是这样,在他眼里,只有常常走到田间地头才能获得最有价值的信息。那个时候认识他的老百姓都说他是个知识分子,但又不像个知识分子。”

他人评述

“他就像一支蜡烛”

与余松烈一起工作了30多年的董庆裕说:“余松烈治学严谨、学风正派、注重理论联系实践,是学校老师和领导对他的评价。”

据了解,余松烈在担任系主任期间,与其他系领导一起积极探索“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办学路子,取得显著社会效益,并为农学系1989年获国家级优秀成果奖和1993年获国家级教育成果特等奖奠定了基础。他一向注意让学生多接触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以提高其钻研能力和指导生产的本领。1997年5月,余松烈带领他指导的13位来自山西大学、河南农大、安徽农大、江苏农学院、莱阳农学院的博士研究生到滕州和肥城的小麦高产现场教学。他冒着烈日在麦田里讲解,连续两天下来,学生们看他脸上露出一些倦容,怕他吃不消,便婉转地提出:“余老师,咱们已经看了两个地方,桓台县的点就不要去了吧!”余松烈看出学生们的心意,说:“感谢同学们对我的关心,但到桓台考察是教学计划安排的,不能变。”

从教50多年来,他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农学专业人才,现在已经遍布全国各地,他们几乎都成为教学、科研和技术推广部门的骨干力量,其中不乏著名的专家、教授、研究员,有些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等。

作为山东农业大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科的学术带头人,他率先指导硕士生、博士生,建立了农学博士后流动站,培养出一批博士生导师和硕士生导师。自1986年以来,已招收与培养了来自北京、南京、江苏、河南、安徽等地的博士生、博士后人员53人。为了完善和发展学科理论,余松烈写下了数百万字的教材、讲义、专著、论文等。在平时,除了工作,他更多的是培养和鼓励中青年教师多干多写。有时候有人请他修改稿件,他总是一丝不苟地逐字逐句审改。

“他就像是一支蜡烛,燃烧着自己,照亮了别人”,董庆裕感叹地说。

价值实现

使3亿多亩小麦增产130多亿公斤

“上个世纪60年代末,随着生产条件的进一步改善,肥、水、播种量的增加,我国各地高产麦田倒伏现象日趋严重。”余松烈叹了口气说,“大水、大肥、大播量”造成群体过大,田间郁蔽严重,个体发育不良,后期青枯倒伏、穗小粒轻,限制了单产的进一步提高,丰产麦田的单产出现了相对停滞的徘徊时期。面对这种情况,他决心另辟蹊径,攻克小麦高产难关。

1974年,已经步入知天命之年,在山东农学院当副教授的余松烈主动向学校提出下放劳动的请求。1974年到1976年,他在滕县20多个条件好的科技队进行了种植密度、肥料、深耕断根等20多项试验,小麦班的学员分布在各个点上,按照他的要求认真观察记录,整理试验数据。在大量试验的基础上,经过分析,小麦精播的初步方案在余松烈头脑中形成了。

1975年秋种,余松烈在滕县十几个村安排了精播试验,在黄庄村,他亲自整理好了两亩地,按每亩1.5公斤种子的要求,将麦种按一定行、株距一粒粒种在地里。“当时种了一辈子田的农民充满疑虑地问我,他们每亩下种二三十斤,才收几百斤麦子,种这么稀还能收到麦子吗?当时我就跟他说,地力差,小麦分蘖少,种稀了不行,地力好分蘖多,麦子会越长越好的,但是那位农民还是半信半疑”,1976年春天,麦田起身拔节后越长越好,麦收时亩产638公斤,创下了北方冬小麦高产纪录。这一年,滕县有11个村的小麦亩产超过了500公斤。“当时满是疑惑的农民竖起了大拇指”,余松烈说,以后他认真地总结了在滕县进行小麦高产攻关的经验,完成了十多篇论文,其中《冬小麦高产栽培的理论分析》初步阐述了精播高产理论,这项技术比传统栽培技术每亩地节省十多斤种子,增产10%以上,这一成果1978年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

1978年,余松烈返校工作之后,带领课题组成员和研究生进一步研究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体系。这一栽培技术与传统栽培方法相比,在不增加投入的情况下,平均增产13.5%,而且节省了种子。这一理论为我国黄淮冬麦区和北部冬麦区小麦高产创造了一条新的途径。

目前,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已在山东、河南、河北、江苏、安徽、山西等地累计推广应用3亿多亩,增产小麦130多亿公斤,节约种子15亿公斤。“九五”期间,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仍被农业部定为重点推广的十项农业技术之一。

人生目标

“人活着就得干活”

已88岁高龄的余松烈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他不但坚持把自己的院士活动资金全部用于小麦精播高产技术的完善和推广,还把一年的大部分时间都花费在麦田实地研究和技术指导上。

余松烈说,2009年,他用自己的院士活动费在德州、枣庄、泰安等5市11县结合实施农业部粮食高产创建工程,进行了亩产800公斤高产创建试点。记者了解到,4月左右,余松烈曾不顾年老体弱两次来到德州市的禹城、临邑、平原县和泰安市的岱岳区,观察苗情,分析制约小麦增产的问题,提出保增产的关键技术措施,指导小麦科学管理。

记者获悉,余松烈为了让更多的人来了解、关注农业生产,推动发展农业生产,总结自己近70年教学科研的一些经验和想法,正执笔撰写《我国现代作物栽培与作物栽培学发展展望》一书。余松烈说:“我做得还很少,活着就该多干点,要不然死了就什么都干不成了,我是个院士,这是我的责任。”

■人物简介

余松烈,男,汉族,浙江省慈溪市人,中共党员、民盟盟员。1921年出生,现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小麦专家,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余松烈首创的“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理论和技术”,为我国黄淮海麦区小麦高产开创了新途径,199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完成的“山东省黄淮海中低产地区夏秋粮均衡增产栽培技术研究”,198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完成《中国小麦学》等重要学术专著10多部,发表科学论文100余篇。“冬小麦丰产理论及栽培技术的研究”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1992年被中共山东省委、省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奖。1999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农学奖。曾获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首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和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