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动”前沿的开拓者
中国成功地进行原子弹与氢弹爆炸后,外界惊呼:“东方巨龙终于打进了世界核俱乐部!”实际上,我国当时尚未真正具有核威慑力量,因为我国的核武器运载工具——洲际导弹还没有研制成功。由于“有弹无枪”,弹只能“呆”在家里。
1969年、1971年我国接连进行了两次洲际导弹飞行试验,但均因弹头再入时被烧穿,致使试验失败。试验人员从捡到的端头帽上发现导弹头部都有一条7、8毫米的沟槽,这触发了中国洲际导弹研制史上一场规模空前,被钱学森称为“淮海战役”的弹头再入气动、防热研究战役。庄逢甘被国防科委和七机部委以“淮海战役”前线指挥长的重任,承担“烧蚀防热研究”攻关。这使他成为了我国烧蚀防热气动理论、烧蚀实验和测试技术的开拓者。
“淮海战役”集中了全国气动领域的精兵强将,庄逢甘则是名副其实的“统帅”。然而在科研一线,却经常可以看到他像一位普通技术人员一样,亲自参加试验甚至记录各种数据。他说,惟有这样做,决策起来心里才踏实。
经过十多年奋力攻关,庄逢甘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和现有科技成果,解决了再入弹头的气动、防热和再入物理多项重大技术关键问题,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中国气动研究和发展模式。
庄逢甘还非常重视流体力学前沿问题的研究,十分注重新观点、新概念、新方法和新理论的探索。1989年他主持建立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旋涡、激波和非平衡起主导作用的复杂流动》课题,带领百余名科技人员,对非定常流和旋涡运动,从理论、实验和数值模拟等方面开展了系统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这一前沿课题,孕育着下一代航空航天飞行器的许多新概念,具备很大的发展前途与应用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