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中科院资深院士、兰大教授郑国锠
有这样一个农民子弟,读完小学后因家境贫寒辍学,准备当学徒工也没成。父亲靠借贷供他上初中,后来成了一名小学教员。工作4年后又考上大学,然后又到美国留学,到36岁终于读成博士学位。
他就是我国细胞生物学的奠基人之一,中科院资深院士、兰州大学教授郑国锠。
郑国锠1914年出生于江苏常熟县东张镇。1950年,郑国锠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他的导师是美国著名的细胞学家赫斯金教授。赫斯金爱才如命,为让郑国锠安心学习和工作,主动给郑国?的妻子仝允栩提供奖学金,让他们夫妇在美国团聚,并住在自己家里。
早年就立志“科学救国”的郑国?提出要回国,赫斯金依依不舍。但在郑国锠夫妇的再三述说下,赫斯金才表示理解,并将倾注了一生心血的珍贵的论文合订本送给了郑国锠。
回国后的郑国锠夫妇,接到了天津南开、上海同济等数家高校邀请,但他们最后选择了兰州大学植物系。因为“如果要求条件好,留在美国就行了。回来就是想为新中国做点事。兰州应该是最需要人的地方。”
当时兰州条件很差,坐的是马车,烧的是煤砖,喝的是自己沉淀的黄河水。郑国锠说,“来之前,兰大说能提供有玻璃窗的房子给我们住。来之后一看,原来是纸糊的窗子中央嵌了一块小玻璃。”这位今年已92岁的老人说到这里,哈哈大笑。当时,这样的房子在兰大算得上“高级宿舍”。
当时的兰大植物系只有14名学生,6位教师中两位还是兼职。系里只有一台不能切片的切片机,一个不保温的保温箱,显微镜虽有几架,但性能很差,能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片子也很少。图书只装了半个小书架,全系的图书和切片还不及他带回来的多。面对这种恶劣的条件,郑国锠夫妇开始了自己的工作。
1952年,兰大植物系和动物系合并为生物系,设植物专业,当年就招收学生60名。1953年,郑国?任系主任,购置了大批设备和专业资料,同时努力培养教师。
郑国锠终于迎来了“一生中值得纪念的日子”。1954年,他在显微镜下,从兰州百合的细胞中,发现了细胞核从一个细胞跑到另一个细胞中的现象。
这个由郑国锠首先翻译成中文名“细胞融合”的现象,其实在1901年曾被一位德国人发现过,但不久被否定了。因为这个现象是违背经典生物学常识的。但是,郑国?经过大量实验和观察,首次系统研究了细胞融合现象,认为它的确是存在的。
然而,不久后政治运动冲击了郑国?,罪名是“崇美、恐美”。好在过了一段时间,江隆基来到兰大主持工作,郑国锠又开始搞科研。然而文革开始后,郑国?又进了牛棚。老人感慨地说,可惜了25年的时间。幸亏在被抄家时,资料放在实验室,没被抄掉。虽然表面上不能搞科研了,“其实我偷偷在搞”。
1978年,科学的春天来了,郑国锠焕发了青春。由于郑国?在上世纪50年代观察到的细胞融合现象与经典生物学不符,至今就连发生的原因还在国际上处于争论中。而郑国?对细胞融合现象持续进行的系统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突破,把人类对于这种现象的认识推进了不少。
他首次提出了细胞生物学的概念,在兰大首创了我国的细胞生物学专业。他编写了我国第一本《细胞生物学》全国高校统编教材,连续8次印刷,连印8万余册。他还开办培训班,培训北大等全国众多高校的细胞生物学教师。他主编的《细胞生物学实验教材》,成为生物专业的“经典”实验教材。郑国锠于1980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这些成绩的取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正如他在一篇文章中所写,“科学之路,远非坦途,我所走过的路就像攀登珠穆朗玛峰”。他与夫人在上世纪50年代回国时,带了一副扑克牌,至今没有开封。这副有点发黄的扑克,已成了他们的一个遥远的记忆。至今,这位92岁的老人仍然每天上午工作两小时,下午工作两三小时,晚上工作一小时。其余时间除指导学生外,还要看书学习。他说,“什么是享乐?工作。什么是快乐?看到学生干得好”。我国生物学领域的许多领军人物都出自郑国?门下。他的学生最大的70多岁,最小的才20来岁。但是要待在这个“门”里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在郑国?身边学习和工作的贾鹏飞说,郑先生对周围工作人员、工人、邻居特别和蔼,但对学生要求十分“严厉”。
不过,郑国锠对学生的“严厉”全是针对学习和科研的。不久前,郑国?一位70多岁的学生退休了,发现郑国?再不像以前那样对自己“严厉”了,就悄悄问郑国?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怎么老师现在变了。大家私下猜测,这是因为学生退休了,不工作了。
其实,郑国?对学生更注重的是人品。他给学生有三句话:为学先为人;业精于勤,勤能补拙;行成于思,思可创新。他带研究生,“只给一把钥匙,自己放开研究”,但是必须要老老实实做事,不浮夸。
今年8月的兰州特别热,虽然是暑假,但走进兰大生物系一楼实验室,仍然一派忙碌景象。这里的人是郑国锠的学生,郑国锠学生的学生,郑国?学生的学生的学生……
刘恒是郑国?1998年带的博士生。他后来去了美国,时间不长就被郑国锠叫回了兰大,“回来把实验做完”。刘恒说,做郑先生的学生是没有假期的,习惯成自然,现在自己的学生也是没有假期的。刘恒认为,自己能做郑先生的学生,“真是特别特别幸运”。
这位令人尊敬的长者,这位我国细胞生物学的奠基人,在2004年90岁生日时说:“我做的事只是一个科研、教育工作者应该做的,没什么值得称道的。”
省委书记、省长陆浩在郑国锠90岁生日时牞写来的贺信中所说牞“先生……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为人师表、严谨笃学……笔耕不辍、著作等身……成绩赫赫、声名远播……”